龍英偉(長春市氣象局,吉林長春 130051)
?
新媒體環境下氣象服務發展探析
龍英偉
(長春市氣象局,吉林長春 130051)
【摘 要】在新媒體環境下,氣象服務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本文簡要介紹了新媒體的概念、優勢,闡述了傳統媒體氣象服務面臨的困難,提出了針對新媒體環境的沖擊氣象部門應加強合作、構建新型多元氣象服務體系;樹立氣象服務品牌、增強核心競爭力;提高科技研發能力、挖掘培養氣象科技人才等氣象服務發展策略。
【關鍵詞】新媒體 氣象服務 服務品牌 科技研發
當今社會,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移動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以互聯網和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不斷涌現,它們借助強大的技術優勢,快速占領著傳統公共氣象服務的固有領地。新媒體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以網狀發散結構突破了傳統媒體信息流動的線性結構,實現了信息傳播的革命。當前的氣象服務主要還是以傳統媒體為載體,通過電視、廣播、12121聲訊電話、氣象服務熱線、手機短信、報紙、網絡、電子顯示屏等渠道向公眾提供日常天氣預報、災害性天氣預報、警報和預警信號、生活氣象指數預報等氣象服務信息。氣象服務在傳統媒體上的呈現形式相對固定,內容單一,很難滿足大眾的需求,更無法吸引大眾的注意力。
1.1 新媒體的概念
隨著當今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新媒體”作為國內業界和學術界炙手可熱的一個新詞匯,越來越多地受到人們的關注和探討。中國清華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建立在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互聯網基礎之上,發揮傳播功能的媒介總和,它具有除報紙、電視、電臺等傳統媒體的功能以外的新特征,即交互、即時、延展和融合。
1.2 新媒體的優勢
新媒體的優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新媒體所呈現的內容不僅包括文字、圖片和聲音,還包括視頻、直播和互動等多種形式。它能夠利用三維動畫將我們看不到的空間形式變得直觀、形象。例如它可播放衛星云圖等高科技影像資料,深層次地剖析其形成機理,這些功能是廣播、報紙、科普手冊等無法比擬的。二是時效性強、發布快捷。新媒體能夠及時發布、更新所掌握的相關氣象信息,而且信息發布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接收所需信息。三是傳播途徑多樣化。新媒體可以通過傳統網絡、WiFi、3G、4G網絡等多種途徑傳播,基本實現了信息傳遞的零阻礙。
當前,傳統媒體提供的氣象服務信息主要是城市天氣預報和各種生活指數,由于它的內容單一、呈現形式相對固定,其受眾群體正在不斷減少,很難滿足大眾的需求。以手機短信、聲訊12121、氣象網站為代表的公眾氣象服務面臨的形勢日益嚴峻。手機短信天氣預報只能推送固定的基礎信息,內容缺乏新意,受短信字數限制,無法實現天氣深度解讀與細微服務,因此手機氣象短信業務正在走下坡路。而當前流行的智能手機所帶的氣象服務類軟件都是免費的,不僅能夠提供簡單的短期預報,還能由用戶自主選擇獲取長期氣象氣候信息及相應的氣象提醒服務。聲訊12121電話在內容改版、服務升級、加大宣傳等一系列措施下,其撥打量仍逃離不了依賴季節和天氣過程的模式,缺乏便捷性和及時性。氣象網站多是對天氣預報信息的發布,服務內容缺乏特色,產品的頁面設計和網站架構不能緊跟新媒體背景下的交互性、個性化的服務需求。
3.1 加強合作,構建新型多元氣象服務體系
在新媒體時代,氣象服務應拓寬思路,加強與政府部門的合作,爭取政府購買氣象服務,實現服務信息進村入戶的全覆蓋的實時發布,讓公益服務覆蓋面更廣。深化與主流媒體的合作,針對極端災害和異常天氣,及時為媒體提供新聞素材,讓公益服務傳播力度更大。同時,氣象部門應該積極引進社會力量,充分利用媒體網絡、公司、農業龍頭企業等社會資源,深度融入社會服務體系,拓寬服務產品的發布渠道,共同推進新媒體時代下社會多領域的精細化的氣象服務。
3.2 樹立氣象服務品牌,增強核心競爭力
品牌是服務的核心競爭力,是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的實現,傳統媒體只有重視品牌服務的建設與創新,樹立氣象在群眾心中的形象,提高注意力的集聚,才能經受得住新媒體的強力沖擊。打造氣象服務品牌,就要在傳統媒體下,不斷深入服務內容,創新形式和方式,在關注社會熱點、關注民生上下功夫,打造服務品牌,根據傳播主體的需求進行服務,使信息流延伸得更廣,接受的受眾更多。氣象服務在內容上可不斷推陳出新,大力發展氣象影視資訊、科普類等節目,增強節目的可視性和豐富性,擴大氣象預報范圍,增進時效性。如可以通過短信、微信、微博等形式對氣象服務進行定制,對需求信息豐富的人群可以提供全天候溫度預報、風力預報、紫外線等級、氣候條件分析等,但一般的受眾只需盡力做好氣溫和晴雨的信息服務,同時允許受眾發表評論、相互聯動、了解需求,更能貼近民生。
3.3 加強科技服務支撐體系建設
3.3.1 提高科技研發能力
在這個網絡遍布全球的時代里,技術是核心,智能化推送、個性化定制,閱讀體驗的優化以及一體化業務運行平臺都需要技術的支撐。要加大科技研發力度,深入研究氣象服務數據挖掘技術、高分辨率精細化氣象服務技術和新媒體的氣象服務信息傳播技術。要加強服務能力建設,構建氣象服務基礎數據云平臺,建立能夠精準響應用戶請求的精細化氣象服務系統,建立全媒體融合發展的氣象服務信息傳播體系。
3.3.2 挖掘培養科技人才
在新媒體時代,氣象服務人員不僅需要具備較強的氣象知識技術能力,還需具備能夠融合多元化知識和技術的能力,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和協作意識。人才是氣象服務能力提升的關鍵,要加大人才的挖掘和培養力度,不斷吸收和補充新鮮血液,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加強各種知識技能的指導和培訓,為工作注入新的活力與動力。應注重創新團隊建設,將技術攻關和人才培養相結合。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利用外部的技術資源,推進骨干人才培養。
在新媒體環境下,氣象服務正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應以用戶需求為出發,積極優化和聯動傳統媒體服務,設計和研發用戶便利化、智能化的服務產品,加強外部合作形成新媒體環境下氣象服務發展合力。
參考文獻
[1]陳瑾.關于氣象服務媒體融合發展的思考[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 2015(2):9-10.
[2]鄒倩倩,孫沛,劉子鍵.氣象影視節目在氣象科普宣傳中的作用[J].科技傳播,2014(16):36.
[3]謝西群.淺談氣象科技創新對科技服務工作的影響[J].才智,2015 (2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