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孫黎明 任樂 葛麗梅 王錄安(通訊作者)
貿易自由化與技術進步
長江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 孫黎明 任樂 葛麗梅 王錄安(通訊作者)
本文通過對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研究發現,在貿易自由化過程中,貿易成本不斷降低,企業迫于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壓力,將更加注重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以期能在國際市場上繼續發展。貿易自由化使企業能夠從發達國家免費獲得技術支持和技術轉移,國外企業也會對國內企業的工程師進行技術培訓,并通過生產設備、技術、專利等的轉讓,幫助合作企業提升生產工藝和產品設計能力,進而促進企業提高生產效率。
貿易自由化 技術進步 技術外溢
隨著貿易自由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出口企業的綜合生產率有了長足進步,技術水平得到了較大提高,如何在貿易自由化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本國競爭力已成為世界各國越來越關注的問題。
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制造業創造價值的能力較差,這主要是因為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仍處于國際分工格局中價值鏈的底端,存在著自主研發能力薄弱、自主營銷品牌缺乏和高水平人力資源匱乏等方面的問題。而且,我國制造業具有高消耗、高污染、廉價出口的特點,產業結構亟需調整。低成本是中國制造業在國際競爭中勝出的主要武器,隨著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崛起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我國的低成本競爭優勢正在逐步削弱,制造業的發展受到越來越大的挑戰。中國制造業要取得可持續發展就需要轉變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及提升技術水平。那么,如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實現效率驅動的生產模式?貿易自由化與技術進步之間存在怎樣的相互關系?本文將通過對制造企業的分析,研究貿易自由化對技術進步的作用。
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貿易自由化往往體現在關稅下降和加工貿易方面。一方面,最終產品進口關稅減免可以有效促進企業提升在本土市場上的競爭力,通過競爭效應來提高企業生產率;另一方面,企業參與加工貿易可以獲得更多利潤,通過國外的技術外溢效應提高企業生產率。技術升級的結果最終表現為生產率的提升,貿易自由化能夠通過更好的生產要素配置與更多先進技術的采用來增加生產率。
陳文芝(2009)認為,企業異質性生產率的增長不僅來源于行業內資源重置效應,還得益于企業本身的技術進步效應,因此企業的長期發展最終還是需要依賴于企業自身的技術進步。劉楊(2009)建立了一個差異化廠商的局部均衡模型,從單個廠商層面研究貿易自由化對廠商技術升級,從而對技能型勞動力相對需求的影響。貿易自由化并非要使產業內部的所有出口廠商實現產業升級并且增加對技能型勞動力的相對需求,而是取決于廠商自身的生產效率、出口的相對固定成本、本國的相對市場容量以及貿易自由化的程度。貿易自由化后,僅生產效率居中的持續出口企業實現了技術升級,并顯著地增加了對技能型勞動力的相對需求。
Johannes(2005)研究了9個非洲國家的制造企業后發現,這些國家的出口商都是富有生產效率的,而且出口商在進入出口市場后增加了他們的生產力優勢。前者可以通過選擇來解釋,而后者卻不能。當運用不同計量方法來控制未觀察到的生產率差異和自我選擇進入出口市場時,該結果是穩健的。Paula(2011)在對區域自由貿易協定對阿根廷企業技術升級的影響的研究中引入了異質企業的技術選擇,技術與出口選擇的聯合處理表明貿易一體化帶來的收入增長會促使出口商提升技術。企業面臨的關稅減少幅度越大,它們對技術的投資增長越快。Rubiana和Gunjan(2011)采用差分及間斷回歸技術來研究印度工業許可制度對技術升級的影響,結果表明,貿易自由化并未顯著增加對技能型勞動力的相對需求。Rod和Geoff(2000)的研究表明,貿易自由化導致的產品相對價格的變化對要素相對回報的均衡有積極作用,而投入的相對成本的改變導致生產者轉變技術,技術的轉變反過來又會間接影響要素的相對回報。這到底是加劇了還是改善了對相對要素回報的直接作用,取決于部門間相對成本節約和要素成本分配。Jonathan和Samuel(2001)分析了創新、技術、貿易與增長之間存在的聯系。通過對技術的一般處理,提出了一個創新、增長和貿易的簡單模型,以此來檢驗更低的地理壁壘對貿易的影響以及規模與研究生產力對相對收入的影響。合并技術擴散使創新不僅可以通過出口轉移到國外,而且能夠通過創新本身的移動向國外擴散。
接下來,本研究將通過對相關理論及已有文獻的分析,利用中國上市制造企業的相關數據來對此進行實證研究,了解貿易自由化與技術進步之間的互動關系。
2.1數據的選擇
本文選取在滬深兩地上市的制造企業作為研究對象,通過CSMAR數據庫以及CCER數據庫獲取相關數據,部分數據則來自于上海證券交易所網站、深圳證券交易所網站的上市公司制造企業的年度報表,數據時間段為2003年~2010年。
2.2變量的選擇
全要素生產率(TFP)一般是指各種要素投入以外的不易直接測量的技術進步和能力實現等引起的總產出增加額,是去除要素投入的貢獻后所得到的殘差,開始是由索洛(1957)提出的,因此也叫做索洛殘差。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全要素生產率被看作是最應當重視的競爭力指標,并且基于微觀數據的全要素生產率分析最接近實際(袁堂軍,2009)。因此,本文選取全要素生產率來衡量企業的技術進步。
2.3實證模型

表1 歷年平均Malmquist指數及其分解

表2 計量結果

2.4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分解
企業的異質性表現在,盡管同屬于制造業,但企業間的差異性仍十分明顯。為了得到更準確的結果,本文根據制造業的不同行業分類,利用DEAP 2.1軟件計算出各個行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分解的技術變化,結果如表1所示。
本研究只選取了一家木材家具企業,因此,其全要素生產率就是技術進步率,但是由于樣本容量太小,不具有代表性,因此剔除木材家具業,以分析其他八大行業為主。表中數字大于1表示在T到T+1時期該項是增長的,等于1表示該項沒有變化,小于1表示該項是下降的。從整體來看,除了2008年~2009年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而稍有下降外,制造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其年均增長率為9.06%,增長的主要動力是技術進步率,年均技術進步率為5.46%,技術進步率也呈現出逐年遞增的趨勢,雖在2007年~2008年有些許退步,但總體上還是有著較快的增長。
不同行業的技術進步率也不同,并呈現出不同的波動性特征,大多數行業都經歷了技術進步—技術退步—技術進步這樣一個循環。C0食品飲料業、C1紡織服裝業、C3造紙印刷業和C6金屬非金屬業皆在2004年~2005年間經歷了短暫的技術退步,而C2木材家具業、C3造紙印刷業、C4石化塑膠業、C5電子業、C6金屬非金屬業和C8醫藥生物業則在2007年~2009年的經濟危機中有著較為明顯的技術退步,其余年份不同行業均有著較快的技術進步。總體來說,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技術進步率較資源密集型產業的要低,這也能說明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主要取決于以創新為特征的不斷的技術進步(顏鵬飛、王兵,2004)。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的技術進步已經從以技術引進為主逐漸向自主創新轉變,但我國的自主創新還停留在模仿創新階段,率先創新成果還比較少,雖然中國的某些技術也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但從總體上來看,我國在率先創新領域從科研水平、科研基礎、創新經驗、資金和開發能力等方面皆不具備競爭優勢,在高新技術領域遠遠落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
2.5計量模型估計結果
本文利用EViews6.1軟件,采取兩階段最小二乘法來對聯立方程模型進行估計,樣本總體計量結果如表2所示。
貿易自由化對我國制造企業的技術進步有積極作用。當貿易壁壘降低時,進行貿易的企業迫于競爭壓力,將縮減在國際市場上的份額,努力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爭取依靠技術進步贏得發展空間。隨著貿易壁壘的減少,進入出口市場的成本降低,出口利潤增加,促使更多企業提高技術水平。在已有生產技術不變的條件下,貿易自由化帶來的進出口規模的擴大將使得行業內效率較低的企業退出現在的市場競爭、進而使效率較高的企業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實現了行業內的資源重置,從而使行業的生產率增長;在企業生產技術可變的前提下,貿易自由化還可通過影響企業的技術選擇行為來促進企業的技術進步,最終提高行業生產率。
制造業企業“出口中學習”和“自我選擇”效應并存。企業進入全球性的出口市場,能夠接觸到發達國家最先進的生產制造、技術研發與管理方式,直接或間接促進了企業的技術學習和生產率的提高。出口市場的產品質量通常比為國內市場生產的類似產品質量高,非出口企業為了成為出口商,會有意識地提高自身技術水平,通過引進新設備或新技術,生產出符合出口市場要求的產品,同時也促進了自身的技術進步。制造業的增長不僅來自于企業平均規模的增長,也來自于企業數目的增加,制造企業數量的增加,也意味著行業競爭愈發激烈。激烈的競爭會導致部分企業退出市場,從而迫使企業提高技術水平,進而整個行業的生產率水平也會相應提高。
產品出口對技術進步也有顯著的正向作用,這也印證了“出口中學習”假說,即我國的企業進入國外市場銷售產品,能夠接觸到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從而通過學習效應來提高自身的技術水平。出口促進技術進步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國外的進口商為了降低自身成本,會給出口企業提供相應的技術支持(Grossman和Helpman,1991);(2)國內的出口企業在與國外市場的接觸中獲得新的生產技術和產品設計等,從而促進國內企業的技術進步(Clerides等,1998);(3)國際市場往往具有更高的規范,國際對產品質量的高要求將迫使出口企業進行技術創新(Verhoogen,2004)。
貿易自由化對技術進步具有穩定的促進作用,而且這種作用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加強不斷顯現,不管是因為“干中學”還是“技術外溢效應”,在我國的對外開放過程中,技術進步效果在貿易自由化的背景下十分明顯。
貿易使企業有機會與更多的國外企業接觸,從中吸收更為先進的管理經驗、方法、技術知識等,從而提高技術水平。出口企業能從發達國家的買家那里免費獲得產品設計以及能夠提高或改善生產工藝過程的技術支持與轉移,發達國家的買家或發包商會對外包企業的工程師進行技術培訓、技術指導等活動,并通過生產設備轉讓、技術轉讓以及技術專利轉讓等,強制性地要求我國的外包企業提升自身生產工藝與產品設計能力。對外貿易使企業面臨的需求擴大,有助于企業提高分工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企業通過擴大出口市場,形成差異化產品競爭,在競爭中提高總體技術效率,也能夠促進企業不斷提高自身生產規模,技術越先進的企業擁有越高的競爭優勢,也越愿意從事出口活動。
[1] 陳文芝.貿易自由化與行業生產率:企業異質性視野的機理分析與實證研究[J].浙江大學,2009(6).
[2] 劉楊.貿易自由化、廠商技術升級與技能型勞動力需求[J].經濟評論,2009(6).
[3] Yeaple S R.A simple model of firm heterogeneity,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wag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5(1).
[4] Johannes V B.Exporting Raises Productivity in Sub-Saharan African Manufacturing Firm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5,67(2).
[5] Paula B.Trade Liberalization,Exports and Technology Upgrading: Evidence on the Impact of MERCOSUR on Argentinean Firm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101(1).
[6] Rubiana C,Gunjan S.Industrial de-licensing,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skill upgrading in India[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1,96(2).
[7] Rod F,Geoff R.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Technology Choic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0,8(3).
[8] Jonathan E aton,Samuel Kortum.Technology, Trade and Growth:A Unified Framework[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 Papers and Proceedings,2001,45(4-6).
[9] 顏鵬飛,王兵.技術效率、技術進步與生產率增長:基于DEA的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2004(12).
F740
A
2096-0298(2016)10(b)-06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