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卿濤西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河北農業大學 劉爽
成都市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的構建①
西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卿濤
西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河北農業大學 劉爽
本文在梳理成都市產學研創新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分析了成都市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的特點,指出成都市已經建立了較為完整的企業、大學和政府三重螺旋創新體系架構,但仍處于產學研三重螺旋模型發展的初期階段。并提出對成都市產學研創新體系進行深度整合,建立以市場(企業)為導向,大學為技術支撐,政府和金融機構為平臺的三重螺旋推進框架體系,以推動成都市產學研體系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為成都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持續動力。
成都市 產學研 協同創新體系 三重螺旋
成都市是西南地區的科技中心,科技創新一直是成都市發展的主題。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成都市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具有成都特色的產學研創新創業歷程。成都市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的建立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新探索階段(2003年~2009年)。該階段成都市主要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探索創新路徑。成都市在電子信息、生物與醫藥、農業、能源與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等9大領域積極開拓,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07年~2008年間,成都市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29097件、6408件,同比增長45.58%、43.78%,穩居副省級城市前列、中西部城市第1位[1]。僅2009年就有419項市級科技計劃項目順利實施;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新標準)累計達到822家;全年專利申請量、授權量分別達到26135件、16349件,同比增長36.35%、58.08%,申請量、授權量均居西部城市第一;獲批國家“十城萬盞”半導體照明應用工程試點城市、國家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城市,進入首批國家“5.26”知識產權執法試點工程,積極將成都建設成推進西部科技的中心[1]。
第二階段,產學研協同創體系初建階段(2010年~2012年)。該階段成都市在原有科技發展優勢的基礎上,不斷進行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明確成都市科技發展方向,在技術創新主體、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創新環境培育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進行積極的投入和準備,為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的構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礎。2010年~2012年間,成都市主動融入“五大興市戰略”,科技發展取得了新進展,成為首批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1]。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和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達到1034家,新增國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研發基地20家,新增國家、省級知識產權試點示范企業72家;自主創新產品102個,獲得國家科技計劃立項400余項,爭取國家、省科技項目經費近15億元,全市實施科技項目825項[1]。
第三階段,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迅速發展階段(2013年至今)。該階段成都市產學研體系不斷完善,制度體系建設不斷成熟,科技創新主體不斷強化,院校地協同創新機制日漸磨合,形成了在“產業技術路線圖”指導下的產業創新牽引力。此外,在人才引進創新環境建設方面也建立了較為完善的體系和框架。2013年~2015年間,成都市深入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實施“創業天府”行動計劃,全市創新創業呈蓬勃發展之勢,成功獲批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獲批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都被《財富》雜志列入“2015年中國十大創業城市”,新增科技型企業近20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9534.96億元;年均增長24.3%。專利申請量140513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量年均增長35.8%,全市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1]。
Etzkowitz認為三重螺旋模型的發展應包括四個環節:(1)每條螺旋線內部的轉化。(2)各螺旋之間的相互影響。(3)三條螺旋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重疊的三邊網絡和機構。(4)三重螺旋網絡的遞歸效應,不僅作用于各自的螺旋,而且作用于更廣泛的社會[2]。通過對成都市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的分析,可以看出, 成都市已經建立了較為完整的三重螺旋創新體系架構,但仍處于產學研三重螺旋模型發展的初期階段。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2.1企業整體實力偏弱,研發能力尚處于積累階段
成都市在推進產學研規劃過程中發展起來的企業大多處于初創期,很多企業擁有的僅僅是一個產品(或想法)和幾個創業者。其資金大多來源于風險投資,辦公地點由政府提供。企業尚未形成資本的原始積累,這也導致其研發投入能力有限。一些企業與大學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多是在政府的推動下建立的,沒有自發與大學建立研發合作關系,進入大學的科研領域,與大學在技術、人才等方面進行雙向交流。依據“硅谷”模式發展的實踐來看,到了產學研發展的后期,企業和大學的界限逐漸重疊,大學師生可以以研究項目為基礎建立企業,企業也可以成立大學或學院對員工進行在職培訓,形成兩者之間的螺旋式交互。顯然,成都市創新企業仍需要繼續不斷積累和發展。
2.2大學尚未轉型,科研機構與企業的聯系不緊密
成都市擁有川內得天獨厚的大學資源,理工類有成都電子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財經類有西南財經大學,四川大學更是綜合性大學,且均為“985”、“211”名校,加之幾十所其他院校和科研院所,形成了雄厚的高質量科研資源基礎,每年為成都輸送大批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但在整個產學研創新體系中,大學也是在政府的帶動下進入三重螺旋系統,科學研究的市場化導向尚未形成,師生的創業氛圍不夠濃厚,未能凸顯其作為地區創新知識支撐的作用。以大學為中心的科學園區雖然正在逐漸形成,但尚未建立起企業與周邊大學和科研機構的互動關系,創新環境、知識生產與傳播網絡較為薄弱,距離創業型大學還有一段距離。
2.3政府作用明顯,但角色需要轉換
政府在整個創新體系的建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政策、基礎設施、稅收和金融等方面提供了大量優惠的條件,對創新體系的建立起到了帶頭、推動和規則建立的作用,這符合了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建立三重螺旋創新體系應進行政府干預的一般規律,但隨著整個創新體系的不斷成熟和完善,政府的地位和作用應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轉換,從干預者逐漸演變為參與者,變成以提升國家綜合國力和競爭實力為導向的一個創新鏈條。
通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成都市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仍處于三重螺旋創新體系的起步階段。創新主體仍未成熟,企業、學校和政府間的協同關系尚未穩定和完善,創新的核心驅動力尚未形成。因此,成都市產學研創新體系的發展應走出一條以政府為橋梁,以金融為紐帶,企業、學校和金融機構相互滲透發展的路徑。同時,立足實際,依據“三重螺旋理論”, 對 成都市產學研創新體系進行深度整合,建立以市場(企業)為導向,大學為技術支撐,以政府和金融機構為平臺的三重螺旋推進的框架體系。
3.1構建以企業為主的技術創新金融平臺
成都市應結合建設金融總部商務區戰略,以成都新城高新技術開發區、汽車產業功能區、新能源產業功能區的企業為骨干,結合大學科研資源,構建以企業為主的技術創新金融平臺,將大學科研資源融入金融創新和技術創新過程中,不斷推出金融創新產品,為企業技術創新提供風險投資和資本支持。
(1)吸納大學科研資源。企業是市場競爭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直接推動力,要能夠根據市場的需求把握技術革新的方向。但企業的研發也要受到市場規律中成本—收益的制約,難以對技術創新進行全方位的投入。而大學作為教學科研機構,其科研經費充足,且大多具有無償性,人才儲備雄厚,能夠對科研項目進行深入、徹底的研究。因此,企業應積極與大學建立各種產學聯盟,吸納大學的科研資源,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加速產業鏈的升級。同時,企業與大學在科研創新方面的融合,還能夠充分利用企業的市場信息優勢,為大學的科學研究指明方向,推動大學開展精準地滿足市場需求的各項研究,提升大學的社會價值,促進知識鏈的螺旋上升[3]。
(2)加速創新成果的轉化。創新成果的研發成功只是整個創新過程的第一步,企業只有對創新成果進行吸收和轉化,并將其推向市場,實現市場價值,滿足人們的需求,整個創新過程才算完成。因此,企業在三重螺旋中的一個重要作用是科技成果轉化。企業應不斷提升自身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幫助科研成果完成向市場價值的驚險跳躍,形成三重螺旋的向上牽引力。
(3)建立金融服務平臺。金融機構與大學和企業合作,建立金融服務平臺,通過金融產品的創新,推動大學科研的發展和企業技術的進步, 解決產學研過程中的收益分配問題[4]。

圖1 成都市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示意圖
3.2構建以大學為主的知識創新金融平臺
利用成都溫江大學城靠近各產業功能區(現代服務業綜合功能區、新能源產業功能區、金融總部商務區等)的地緣優勢構建以大學為主的知識創新金融平臺,為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提供資金支持。
(1)增加創新人才儲備。創新的源泉來自于創新人才,創新人才的儲備狀況決定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創新能力和水平。大學的首要任務是培養適合社會需求的各類人才。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主題的背景下,大學應在與企業、政府進行產學研合作過程中,不斷了解市場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及時調整人才培養模式,以為整個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人才和智力支撐[5]。
(2)提供科研成果。大學的另一項職責是承擔科學研究任務。大學是知識密集和創新密集的研究性場所,每年向社會提供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傳統意義上的大學主要承擔公共科研任務,研究成果具有很強的基礎性和學院性,對于應用型技術創新熱情不高。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要求大學打破原有的范式,與企業和市場緊密對接,不但能夠為社會提供大量優質的基礎性研究成果,更要注重以應用為導向的創新型研究。與企業建立各種形式的聯盟,投身于市場化的創新浪潮中,成為整個協同創新系統的一個鏈條,發揮創新主體的作用,為創新體系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驅動力。
(3)轉變辦學模式。傳統意義上的大學較為封閉,與市場和社會接觸較少。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尤其是“硅谷”的興盛和斯坦福大學等創新型大學的崛起,讓人們看到了大學新的發展方向和作用基點。在三重螺旋體系中,大學將成為一個獨立的創新螺旋,不但利用自身資源和優勢推動創新不斷升級,還會作為創新主體帶動企業和政府建立創新聯盟,且三者邊界將逐漸模糊,協同促進整個螺旋的上升。因此,成都市產學研體系也應遵循三重螺旋發展路徑,利用成都密集的高校資源,優質的教育水平,推動大學積極參與到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中來,轉變辦學模式,向著創新型大學邁進。并在此過程中,利用成都的金融中心優勢,將大學、企業和政府以金融平臺 為紐帶建立更加緊密的聯合。
3.3完善政府為主導的中介服務體系
政府在三螺旋模型中既是橋梁和服務者,又是一個創新的主體和螺旋。成都市政府運用其政策制定能力和宏觀指導力,引導企業和大學以及金融機構進行資源整合,提升資源利用效率,有目的、有規劃地進行創新,并在整個協同創新體系中發揮了橋梁和服務者的作用。但是到了產學研協同創新成熟期,政府也將成為創新的一個主體,與大學和企業建立各種聯合、聯盟機制,積極參與創新活動。在宏觀上對整個區域創新進行規劃,在微觀上對于重要的攻堅性創新項目主動調動資源進行創新活動。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發揮法律法規的政策指導作用。成都市政府應不斷完善各項創新激勵政策、人才引進政策和知識產權保護政策,規范各創新主體的行為,建立良好的創新制度和準則,培育濃厚的創新氛圍。
(2)發揮創新引導和協調作用。成都市政府可以通過自身的資源優勢和行政手段,根據本地區發展規劃,培育企業和大學的創新能力,引導二者進行各種形式的協作,對于協作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進行合理化解,不斷優化和完善創新機制,推動企業和大學兩個創新鏈條的不斷強大和融合。
(3)強化自身創新功能。成都市政府應遵循三重螺旋發展的路徑,在推動企業和大學創新的過程中,強化自身創新能力的培養,在重要領域、關鍵方面的創新過程中,起到創新帶頭作用,實現自身鏈條的發展和與其他兩個鏈條的融合。
綜上所述,成都市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的發展,符合三重螺旋協同創新理論,并已經建立了良好的創新基礎,形成了企業、大學和政府相互溝通,互相促進建立創新聯盟的基本框架,且金融、服務等相關配套設施不斷完善。今后,成都市應繼續在三重螺旋協同創新理論的指導下,結合成都市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發揮成都市西部金融中心的作用,構建政府主導的產學研創新投融資體系。由政府先期主導,增強創新企業實力,培育綜合孵化體系,加速科研成果轉化。并制定系列化的政策,培育創新氛圍,吸引創新人才和風險投資,完善創新投融資體系。與此同時,充分利用天府新區在地理位置、政策扶持等方面的有利條件,推動產學研三個螺旋鏈條緊密融合,為成都市的發展注入強勁而持續的活力和動力[6]。
[1] 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科學技術局(知識產權局)工作總結[R].2008—2015.
[2] Etzkowitz Henry.Research groups as Quasi-firms:The inven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J].Research Policy,2003,32(1).
[3] 劉慧芬.產學研合作模式和機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
[4] 柯麗菲,黃遠僅,柯利佳.工作團隊凝聚力、組織公民行為與工作績效關系[J].財經問題研究,2007(2).
[5] 鄧穎翔,朱桂龍.基于專利數據的中國產學研合作研究[J].科技政策與管理,2009(12).
[6] 王軍燕.青島市產學研發展模式及戰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5.
F127
A
2096-0298(2016)10(b)-135-03
①成都市科學技術局軟科學研究項目“基于三重螺旋理論的成都市產學研協同創新體系的構建”(2014-RK00-00112-ZF)。
卿濤(1957-),女,漢族,四川省成都市人,研究生,西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和組織行為學研究;
劉爽(1980-),男,漢族,河北省承德市人,研究生,西南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河北農業大學副教授,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和組織行為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