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李清玲
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研究
海南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李清玲
在全國農村范圍內實行新農村建設是我國近年來實行的一項重要舉措。建設新農村的工作可以說在國家和廣大農民的努力下已初見成效,一個具體的表現就是近年來我國農村大部分農民經濟收入有所增加,但農民增加的收入不高,且呈緩慢態勢,為了讓我國農民收入能夠實現快速、穩定、持續增長,我們對新農村背景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切實增加我國大多數農民收入的同時,也加快了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
新農村建設 農民增收 長效機制
我國大多數地區農民經濟收入緩慢、人均收入水平普遍不高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和阻礙了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進程。那么面對不盡如人意的農民收入現狀,我們將根據各地農村的具體實際情況,積極尋找拓寬大多數農村農民增收的良好渠道,并且在提高廣大農民勞動生產積極性的前提下促進我國廣大農村農民的持續增收。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研究將有助于早日實現我國農村地區農民勞動生產意識的提高和經濟收入的持續、穩定增加,也將促進我國整體經濟的不斷發展。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持續不斷的迅猛發展和社會整體文明程度的不斷提高,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農民的經濟收入較前些年有所提高,但是從表1可以看出,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農民經濟收入增加幅度緩慢,并且增加幅度不高。我國農村人均收入增幅一直圍繞著15%的增長幅度在階段性地波動,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國大多數地區農民的勞動和生產積極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和阻礙著我國大部分農村經濟的進步和發展。
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的廣大農民在增加經濟收入方面存在著一些具體的問題,比如,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民增加收入的渠道比較窄,大多數農民還是過著以種養為主的傳統農業生活,對于新型農業品種的引進或是投資從事農產品的深加工等還存在著抗拒的心理。另外,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大多數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每年的遞增幅度有的地區還保留在很低的數值上。還有一些地區的農民人均收入只在幾百元上徘徊,根本滿足不了自己日常生活的各項開銷。針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國大多數農民收入現狀的基本情況,我們要具體分析出影響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并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進行深入研究
2.1資源稟賦不足
我國大多數農村地區資源稟賦的落后不利于我國農民收入的增加。我們所說的資源稟賦實際上是指廣泛存在于我國各農村地區的土地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我國廣大農村中作為主要生產者的農民人均所占有的土地資源和其他生產要素普遍不多,我國人均耕地0.101公頃(1.52畝),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這種情況在很大程度上制約和阻礙著農民收入的提高。作為另一項重要資源的農村生產勞動者——農民們的普遍科學知識文化水平較低、觀念比較落后,意識不到自己收入遲遲不能增加的根本原因,也不能積極主動地探索如何引進新型農產品、如何拓寬創收渠道、從事農產品深加工相關工作時更是畏首畏腳。所以說,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村中作為主要人力資源的農民整體素質不高也是農民收入增加趨緩的主要制約因素。
2.2大多數農民思想觀念落后
我國大多數地區的大部分農民長期受傳統的社會等級制度的思想觀念影響,逐漸形成了大多數農民思想觀念落后的現實。傳統的社會等級制度中,農民通常情況下被認為是處在社會最底層地位的普通勞動者,大多數農民往往在社會中還是會受歧視。大多數農村地區的經濟、交通不甚發達,也使得農民自身的發展不順利。尤其是近些年,隨著國家經濟的騰飛和發展,農村中一些農民的價值取向發生了不同的變化,有的農民還是簡單沿襲傳統的種養為主的傳統農業模式,收入平平,有的農民卻已經高調邁入了市場信息化的主流中,并且成為了勇敢的弄潮兒,他們投資興辦農產品深加工公司,并且把產品銷售到全國各地,收到了可觀的經濟效益。農民和農民之間的收入也有了較大的差異。另外,作為我國最大一個群體的農民,很多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受尊重程度也不是很高,這都使農民思想發展受限。除此之外,現如今農村中大量剩余勞動力的閑置和過剩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農民收入的增加。
2.3大多數農村農業結構不合理
表2顯示大多數農村中農業結構不合理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在我國的大多數農村一般還在實行比較傳統的農業結構,即片面追求農產品生產數量的單一經濟結構,并且農民生產的農產品品種比較單一、農產品質量也呈現出相對不高的態勢。這些表現無不有力地說明我國大部分農村農業結構還比較落后,農業結構的不合理造成大多數農民生產效率不高,從而也嚴重影響了廣大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2.4政府扶持力度較弱
近年來,我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村農民問題,也采取了很多相關的惠農措施,出臺了許多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的政策,但是總的來說,各級政府對于農村、農民的扶持力度還遠遠不夠。市場化進程緩慢相當于在某種意義上切斷了農民增收的源泉。政府發揮作用不足也是市場進程緩慢的一個原因,政府規范農業市場力度不足使得農民生產環境不佳。另外,農村公共物品的充足供給可以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但是相關調查顯示,我國大部分農村公共物品供給不足,有的經濟落后的農村可以說公共物品供給嚴重不足,這些都不利于農民實現增收。國家現在執行的相關土地制度、農村財政制度等也存在著一些不合理之處。
2.5大多數農民的整體素質不高
大多數農民的整體素質不高體現在他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較低,科學知識文化水平不高,所以農業生產技術也稍顯落后,尤其是一些新興農產品的引進和生產技術不得要領,農業生產管理方面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這些都屬于農民農業技術的不足。另外,大多數農民即使有空閑時間,但也很少積極主動參加相關的農業技能培訓學習,不知道用自己的科技農業知識來武裝自己的頭腦,提升自己的勞動技能,增加自己實現創收資本。大多數農民還停留在只在農村從事農業生產的單一落后思想,他們中的大多數向城市其他產業進軍的勇氣還明顯不足,這些也都在某些方面制約著農民收入的快速增加。

表1 我國農村人均收入統計 單位:元

表2 我國農村產業結構情況(%)
3.1技術革命論
想要真正實現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廣大農民經濟收入逐年平穩上升,最重要的是要實現農業、農村、農民相關問題的技術變革,讓科學技術改變廣大農民的命運、改變農村的落后面貌、實現全國農業大發展,尤其是要利用一些高新技術實現廣大農民的增收。
3.2農村基礎設施投資論
要想實現農民的全面增收,需依靠國家財政力量的扶持。國家對于農村、農民、農業的大量扶持可以體現在積極投資建設農村基礎設施上,大修農村道路,在偏僻地區修建網絡信號塔,在農村興修大小水利工程等。
3.3產權制度改革論
周其仁經過研究指出,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中的大多數農民的財富產權制度要通過改革來完善。我們都不應該忽視關系到農民切身利益的產權界定問題。他同時對產權制度問題提出了自己懇切的建議,即各級政府在扶持農村經濟發展時可以宏觀調控農業市場,也可以幫助農民拓寬農產品銷售的多方渠道。另外,一定要把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徹底還給農民,要確實把農村土地中的各項權利下放到農民手中,各級政府要及時對農村現有的各項資產進行準確登記,并且幫助農村招商引資,完善農村市場的同時有效增加農民收入。
3.4加強資源投入力度論
王春超鄭重指出,要想持續、穩定地增加農民收入,一定要高度重視對農村人力資本的投資。除此之外,還要在很大程度上鼓勵農民進行農業投資,并在具體過程中積極引導。尤其要普遍提高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鼓勵廣大農民參加相關技術培訓,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政府可以適當增加對農民的各項教育投資,從而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4.1提高廣大農民的思想認識,積極培育新的創收理念
在我國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村中的廣大農民要想利用有效的農業資源實現增加自己收入的美好愿望,就必須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積極培育新的創收理念。具體的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4.1.1積極培養先進的農業科學知識創收理念
應該轉變以前靠天吃飯的傳統落后思想,積極利用空閑時間學習現代農業管理的相關先進農業科學知識,讓自己學到的科技知識作為自己創造收入的堅強后盾。盡可能多地把自己學到的現代農業管理相關先進的農業科學知識運用到自己的日常農業生產中,并且融入自己的聰明智慧,全力打造出科技含量極高、備受人們青睞,并且能贏得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
4.1.2積極培養可持續的生態創收理念
廣大農民也要與時俱進地樹立可持續生態農業增收理念。這種可持續的生態農業增收理念可以在具體的農業生產中做到保護好農業生態環境,并且讓很多農業資源能夠實現可持續利用,在發展現如今農業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基礎之上也為以后的千秋萬代不斷造福。廣大農民在這種可持續生態觀念的指導下,會積極探索并不斷生產創造出更多的無公害、生態綠色農業產品,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值得信賴的農產品供應。從而擴大綠色農產品在市場中的份額,促使農民的收入不斷增加,并且將持續呈現收入增加的態勢。
4.1.3積極利用各種農業相關信息的創收理念
近年來,隨著網絡、電視、廣播等新聞媒體的持續不斷發展,各種信息的傳播速度也越來越快、傳播范圍也越來越廣泛。所以廣大農民還應該積極培養信息增收的全新理念。廣大農民可以及時關注國家對農村農民適時的政策傾斜或扶持信息,也可以及時關注全國各地新型農產品的培育以及市場推廣信息,也可以利用一些媒體對自己生產和加工的農產品進行有效宣傳和推廣。擴大自己農產品的銷售渠道,增加自己農產品的收益。尤其是在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廣大農民要能夠根據本地實際,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農產品信息網絡,并且及時準確地掌握農業市場中各類農產品基本信息的同時也準確提供自己最新的農產品信息。從而加快農產品進入市場的步伐,增加農民的收入。
4.2國家增加政策傾斜和扶持,加大對農業的投資
國家對農村實行政策傾斜和扶持力度,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為農民的增收提供保證。國家和政府對農村的政策傾斜在近年來已有明顯體現,比如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但是力度明顯不夠,所以為了建立農民增加收入的長效機制,普遍提高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促進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我國應加強對農村基礎設施的建設,修路、修建網絡信號塔、興修大小水利工程等都是最基本的體現,同時糧食直補、農業科技知識進鄉村也應繼續實行。另外,在對農村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時,要能夠充分因地制宜,根據當地農村的地理環境和人們的真實需要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不單純追求設施建設的數量,更要注重基礎設施建設的質量和廣大農民的受益程度。
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可以具體體現在逐年增加對農村經濟的投入,并且實施創新農業投資體制。具體可以向一些地區的創業農民提供低利息或無利息的小額貸款,鼓勵農民進行養殖業發展或建立農產品深加工小型企業。政府為了提高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在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基礎上創新投資方式,政府多為農村注入水利工程、村內主要公路的建設資金,但是農民也可出資出力。政府和農民共同為農村經濟發展的農民增收做貢獻。
4.3整改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民生產效率
現如今我國各大農村地區普遍存在著農業生產經濟結構不盡合理的現實問題。但是不得不說,我們要想建立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就要整改農村現有的不合理的經濟結構。我國大部分農村普遍現存的經濟結構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大多數農村還在實行比較傳統的片面追求農產品生產數量的單一經濟結構,并且農產品品種比較單一,農產品質量相對不高。所以我們應根據各地實際,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等產業,并集中形成產業鏈條,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作指導,快速、穩健地建立有利于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整體收入水平提高的農村經濟結構。具體來說,可以改變農產品種類單一的結構,積極尋求合作,引進優質的糧食品種,也可以在引進優質糧食品種的同時積極篩選和培育能夠滿足更多人需求的玉米、稻米、小麥等優良品種,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國家糧食的安全。農村畜牧業的發展也是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建立的一個體現,所以要加大對農村畜牧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加大對豬、牛、羊等的飼養規模和豬肉、牛肉、羊肉的深加工行業的發展,并且在盡量降低飼養和生產成本的同時提高畜產品的飼養和生產質量,廣大農民通過科學養殖和對畜產品的深加工形成增收的可靠源泉。眾所周知,我國傳統的農村經濟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種養為主,加工為輔。那么為了給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建立保駕護航,農民應加快農產品加工產業發展的步伐,逐步建立起以糧食產品加工為主的加工產業,并可以積極尋求企業聯辦和共同合作的模式來切實增加廣大農民的經濟收入。
4.4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增強農民的避險能力
大多數農民在從事農業勞動的過程中如果出現意外傷害或者意外事故都不能得到有效賠償,農村居民的養老問題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雖然在我國的一些地區已經實行了政府補貼一部分,廣大農民自己繳納一部分的養老金繳納,但是大多數農民的保險意識比較薄弱,繳納的也只是極低的金額。還有一些從事農業投資的農民,沒有任何保障存在,進行的農業投資有時會血本無歸,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不利于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建立。要想積極培育并建立我國新農村背景下的農民增收長效機制,就應該不斷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切實站在農民的角度提高他們參與社會保障的意識,并盡量要求全員參加,有能力的農民還可以對自己投資的農產品及相關工廠的農民職工進行投保,在減輕自己風險壓力的同時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增強農民的避險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農民增收長效機制的建立。
遍布全國各地的廣大農民是我國國家的主體力量。我國全體農民收入的增加將有效地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同時也能夠加快全國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我們將一如既往地關心農民的生存和收入等問題,并且不斷對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進行探索和研究,以期讓廣大農民快速、穩定、持續地增加經濟收入的宏偉目標早日實現。
[1] 張學平.促進農民增收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J].中國農業綜合開發,2006(7).
[2] 景引玉.關于新時期農民增收問題的研究綜述[J].生產力研究,2006(5).
[3] 楊萬東.中國“三農”問題討論綜述[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4(6).
[4] 王一群.基于當前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研究——以臨沂市為例[J].農業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2).
[5] 張曉山.農民增收問題的理論探索與實證分析[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6] 王萍萍,貝虹.農民收入與農業生產結構調整[J].統計研究,2001(7).
[7] 張明林,黃國勤.農業結構調整的經濟學思考及分析[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6).
[8] 譚秋成.對當前農村政策與改革的評價[J].農業經濟問題,2003(5).
[9] 張車偉,王德文.農民收入問題性質的根本轉變——分地區對農民收入結構和增長變化的考察[J].中國農村觀察,2004(1).
F323
A
2096-0298(2016)10(b)-138-03
李清玲(1982-),女,四川宜賓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