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 駱希亞 陳軍 張蕊馨
參與聯盟組合的湖北省科技型企業創新績效研究①
——基于湖北省武漢市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團隊研究
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 駱希亞 陳軍 張蕊馨
近年來,國務院和教育部出臺了一系列措施,鼓勵和引導大學生創業,以促進就業,帶動經濟發展。然而,大學生由于自身存在的局限性,如對創業認識模糊、缺乏社會經驗等原因,使大學生創業團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困難重重。如今,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創業團隊意識到參與聯盟組合的重要性,尤其是科技型創業團隊。本文以湖北省武漢市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團隊為樣本,通過對80個高校團隊的實地調研,考察聯盟組合對其創新績效的影響,發現參與聯盟對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品牌推廣能力、抵御風險能力等都有積極影響,而且還提升了其創新績效,團隊存活率與發展活力也因此增強。
聯盟組合 創新績效 大學生 科技型創業團隊
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創新的“東風”,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這標志著中國自此展開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武漢作為我國高校大學生最密集的地區,針對大學生創業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武漢市政府新近推出的“青桐計劃”、設立市級天使基金扶持大學生創業創新,受益輻射面廣。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全市各區新增大學生創業特區28家,新增孵化場地面積123萬平方米,全市孵化場地總面積達到659萬平方米。但據中國教育報發布的關于《2015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2013屆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為2.3%,2014屆為2.9%,其中49.6%的大學生在三年內退出創業。大學生自主創業存活率遠低于一般初創企業存活率。目前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普遍存在聯盟組合現象。詹也(2013)指出,聯盟組合是指以焦點企業為中心,在規定時間段內與其具有直接聯盟關系的所有企業的集合。聯盟對象包括供應商、分銷商、客戶、中介機構、研究機構等。由于聯盟組合能聚集企業發展所需的重要資源,適度降低企業面臨的風險,優化資源配置。那么大學生創業團隊能否通過參與聯盟組合提高其創新績效,從而提升存活率呢?這是本文亟待解決的一個疑惑。
在創業熱潮的引領下,政府近年陸續出臺扶持政策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全國各大高校和媒體也積極宣傳和引導大學生創業,如何構建適宜創業團隊穩固發展的創新績效結構是管理人士密切關心的話題。目前,國內外學者主要關注聯盟組合對焦點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企業的績效影響。
1.1 關于聯盟組合對創新績效的研究
Baum Calaberse等(2000)通過研究集聚企業發展所需的關鍵資源及面臨風險,發現聯盟組合對企業創新績效等有重要的正向影響。Rothaermel和Deeds(2006)研究指出,具備大量資源與經驗的聯盟對象合作能夠增加科技企業獲取聯盟收益的可能性,并且是形成高績效聯盟組合的重要途徑。Lavie(2007)以美國367家軟件科技企業所締結的20779個聯盟關系作為樣本分析,認為聯盟組合可以促進焦點企業的績效。同時亦有研究表明,聯盟組合中合作對象的相似性對焦點企業創新的作用為倒U型,即到達極限值后,這種相似性對創新績效的正面影響下降(Luo,Deng,2009)。
1.2 關于創新績效影響因素的研究
當前學術界對企業創新績效影響因素及績效提升路徑的探究主要基于企業創新能力、吸收能力、品牌營銷能力等維度進行展開,而對于大學生創業團隊績效,主要集中于校科技孵化器基地等維度進行研究。
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命脈(官建成,2004)。Awate等(2012)通過對新興產業的研究,發現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是影響企業創新績效和市場表現的關鍵。企業的創新能力作為創業最核心的特征,應被納入新創企業的績效評價當中(耿新,2008)。創新能力與創業定位密切相關,大學生在自主創業時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的創業定位(黃忠,2012)。其中,專業型創業既解決大學生缺乏創業經驗和資金難于啟動的困難,又能夠充分發揮大學生個人的專業優勢,滿足社會對專業型創業的需要(范龍,2007)。團隊經營項目的創新性也是其創新能力的直接體現。
Sivadas & Dwyer(2000)從成員個人能力研究創新績效,發現在產品研發聯盟中,知識吸收能力是達到高創新績效的最關鍵因素。而著眼大學生這一類特殊集群,鑒于團隊知識的移植性與溢出性,團隊內各成員相互學習所形成的吸收能力將迅速提高團隊的創業素質,利于其組建時創業績效的提供(王年軍,2012)。吸收能力的形成與團隊成員的知識體系密切相關。鐘衛東(2014)通過對389家小微企業進行調查發現,創業者的受教育程度對創業績效有顯著的積極影響。大學生從創業教育中形成認知創業機會的能力,并培養其創業思維、創業技能等各種創業綜合素質(郭峰,2014)。劉鳳(2015)對140個創業項目研究指出,創業導師對創業者綜合素質的表現具備正向影響。
隨著市場競爭不斷加劇,發展營銷能力已成為推動企業創新水平的重要方式(vorhies,2000)。營銷能力本質是企業開發和運用市場資源的結合過程,對企業創新績效有正向影響(于建原,2007)。營銷能力與創新績效關聯性依據營銷能力的本質屬性不同而有所差異。官建成(2004)用專利數量、新產品數量、創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總銷售收入的比例三個指標來衡量創新績效,提出銷售盈利是營銷能力的量化體現。
創業科技孵化器基地作為一條連接社會與學校的紐帶,可讓學生迅速融入社會,為大學生自主創業奠定堅實的基礎(王鴻銘,2013)。孵化器基地能在創業技能、技術、聲譽等不同方面提高孵化企業的績效(陳頡,2012)。《中國科技企業孵化器問題研究報告》將孵化器基地環境維度劃分為五個方面,即基礎服務設施、政策支持服務等。
綜上所述,目前關于聯盟組合企業的創新績效研究已形成一定的規模,但參與聯盟組合對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團隊這類特殊初創企業的創新績效作用的研究還較少涉及,且體系不夠成熟。本文擬通過構建參與聯盟組合的創新績效指標體系,將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創新能力、吸收能力、營銷能力與校科技孵化器基地環境各項指標納入分析體系,構建適合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團隊這一類初創企業的創新績效評價體系。
2.1 樣本選取及數據來源
據左晶晶(2011)對于大學生科技型創業者的定義,本文參考《湖北省科技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專項行動》文件,將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團隊定義為運用在校學習的知識理論體系,自主創辦企業或個體經營,并依法取得工商營業執照高的院校在讀、畢業未超過三年的大學生、研究生的組合。本文將湖北省武漢市各高校分為四個模塊,即985以及211重點高校、省屬本科院校(不含獨立院校及民辦院校)、獨立院校及民辦院校、高職高專院校。走訪調查各高校科技孵化器基地入駐的大學生創業團隊,通過問卷調查和開放式訪談方式,收集團隊規模、發展現狀、盈利水平以及相關扶持政策等相關信息。
據湖北省科技廳與人民政府網公布的關于2015年資金支持300個大學生科技創業項目信息,擬定調查高校20所(見表1),走訪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團隊共80個,共發放問卷250份,回收206份,回收率82.4%。對回收的206份問卷進行篩選,剔除因不愿填寫問卷和接受訪談、具體經營狀況不便透露及財務報表不便公開的不完整問卷18份,有效問卷共計188份,占回收問卷的91.3%,占總發放問卷的75.2%。

表1 問卷發放對象分類表
2.2 研究方法及框架
創新績效在創業研究中通常以“效果標準”形式呈現,用來評價新業務建立的成效,是組織形式水平上的結論指標。對于創新績效的概念界定和測量指標的選擇,目前國內外學者尚未形成統一的觀念。基于湖北省武漢市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大環境,本文將創新績效定義為評價企業創新活動的效率和效果,是描述企業創新的結果。
基于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團隊的創新績效評價體系,將各個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團隊分為參與聯盟與未參與聯盟兩類,考察聯盟對大學生科技型創業團隊創新績效的影響。對于創新能力,本文選取創業定位和經營項目創新性兩項指標進行分析;吸收能力選取成員受教育程度與導師社會角色偏向兩項指標進行分析;營銷能力選取宣傳推廣方式和近年銷售盈利兩項指標進行分析;校科技孵化器基地環境選取基礎設施服務、政策支持服務兩項指標進行分析(見表2)。

表2 創新績效指標體系
3.1 創新能力比較
3.1.1 團隊創業定位指標
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團隊多屬于技術型產品類,擁有某項技術的獨立知識專利或具備發現新商機的能力。據其核心技術的掌握程度,將調查對象定位劃分為新型科技產品研發、程序編輯(程序編程指廣義范圍,囊括模式識別、3D打印、人工智能、軟件導入硬件設備等多個領域)、網絡平臺(網絡平臺指以淘寶、亞馬遜、騰訊等互聯網公司提供的媒介為基礎的第三方操作平臺)及其他。數據統計如表3所示。對于新型科技產品研發,兩類集群的差距不大,參與聯盟組合的團隊主要集中于程序編輯,而未參與的主要集中于網絡平臺。

表3 團隊創業定位分布
調查團隊中,以華科3D團隊為例,其在參與聯盟組合過程中通過與校內醫院聯合,將牙齒模型打印技術傳遞至口腔類日常醫療,之后與零售DIY相冊商家合作中,將其業務擴展至低成本3D底片制作。團隊客戶來源從本校醫院擴展至大學生范疇。此團隊也踴躍參與各科技類創業大賽,并獲得佳績。而相對獨立未參與聯盟組合的某校3D團隊在成立5個月后因技術不足、財務不完善及銷售對象不穩定等問題進入爛尾狀態。同時,未參與聯盟組合的某校網絡平臺團隊近一年業務集中于自媒體賬號運營和營銷紅利分享,基于這種運營狀態,其前年申請學校科技補助金失敗。
以上三支科技型創業團隊中,參與聯盟組合的團隊在與研究機構、分銷商等對象的不定向聯盟的過程中,不斷擴大經營范圍,優化團隊經營環境,幾乎已不存在存活問題。多次參與創業大賽的經歷也促使其保持學習熱度,掌握并提升核心技術,團隊整體活力十足。而未參與聯盟的兩支團隊,因資源匱乏或客戶單一陷入發展緩慢甚至停滯的局面。并且3D團隊所擁有的核心編程技術程度也遠高于網絡平臺。由此可見,參與聯盟組合的團隊經營狀況更為優良,且掌握核心技術程度高的創業定位促使團隊創新能力穩定上升。較強的創新能力對團隊創新績效產生了正面影響。
3.1.2 經營項目創新性指標
調查其經營項目創新性如何時,研究采取對訪問對象直接詢問方式,將項目創新性程度分為強、中與弱三等,讓其進行自我評價。據數據統計,80.65%的參與聯盟組合團隊經營項目呈中等創新性,相比未參與聯盟組合的團隊高出30.55%。
參與聯盟組合的創業團隊積極尋求合作契機,與傳統強勢企業或者掌握先進技術企業建立聯盟關系,力爭合作共贏,以此提升產品的質量,增強其經營項目創新性。相比之下,僅依賴于單個投資主體以維持運營的未參與聯盟組合團隊,則擁有相對較小的發展空間,項目創新性始終維持中等及以下程度。高比例的項目創新性提升了團隊自身的市場競爭力,正向作用于創新績效,促使創業團隊在市場競爭中得以存活且具備良好的發展前景。
3.2 吸收能力比較
3.2.1 成員受教育程度指標
本文統計了創業團隊主要成員受教育程度,發現團隊的主要成員為90后大學生或畢業生。湖北省武漢市的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團隊正處于萌芽階段,各團隊在吸收創業知識與看待問題視角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創業團隊成員通過接受教育直接或間接獲取創業知識和必要技能,構建其基礎社會地位,培養創新能力。調查將成員受教育程度劃分為研究生、本科生、專科生及其他。統計數據如表4所示。

表4 成員受教育程度分布
由表4可見,參與聯盟組合團隊成員受教育程度在本科以上的比未參與聯盟組合團隊高出25.07%。受教育程度高的成員在團隊中普遍被認為具備更高效的信息吸收能力,能從雜亂的市場中分析尋求新的機遇,對新技術的接受能力也較高。對于內部績效,也能合理安排人員,降低不必要成本,整合可利用資源,提高團隊整體的績效管理。參與聯盟組合團隊成員相比未參與聯盟組合團隊成員展現出更優秀的吸收能力,對團隊創新績效產生了更加積極的影響。
3.2.2 導師角色偏向指標
創業團隊雖有較多的理論知識,但還未充分涉足市場,對于產品市場、降低成本及潛在風險等不可控因素難以全面、客觀地看待。因此,創業導師的幫扶與指導是促使大學生創業團隊揚長避短的關鍵。訪問發現,幾乎所有的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團隊都配有創業導師。調查將創業導師社會角色偏向劃分為高校教授或博導、企業精英、機構投資人(機構投資人多指如天使投資基金的天使投資人)及其他,數據如表5所示。

表5 導師角色偏向分布
參與聯盟組合團隊導師的社會角色更偏向于社會實踐類,而不局限于校內教師。社會實踐類偏向的創業導師常年接觸行業內開發項目,對行業發展有深刻的理解與洞察力,并擁有相對更廣泛的人脈資源,能夠間接授益于創業團隊。調查團隊中,武漢大學某程序編輯創業團隊在創新工場CEO李開復導師來校進行“群英會—天使投資”宣講時,順利與天使投資人建立聯系,獲得了大量的實踐指導并得到高額的創業投資金,團隊識別市場信息的吸收能力得到質的提升,創新績效直線上升,整體發展趨勢優良。
此外,研究發現創業團隊在聯盟組合中通常會接觸多個不定向聯盟對象,往往會得到來自不同創業導師的指導與建議。調查團隊中,華中師范大學某創業團隊在與外校團隊合作項目時,多次得到本團隊和其他團隊導師建議,及時糾正了項目進展方向。而獨立發展的未參與聯盟組合某校創業團隊表示在成立初期學校雖配備本校教授導師進行指導,但運營過程與其交流甚少,明確表明導師部分形同虛設,沒有實際意義。
參與聯盟組合的團隊接收導師信息的形式從一對一擴展為一對多,擁有更多渠道了解市場現狀,并有針對性地改善產品,以達到迎合目標客戶甚至擴大潛在客戶的目的,進而提升自身的創新績效。
3.3 營銷能力比較
3.3.1 宣傳推廣方式指標
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團隊作為初創企業的新成員之一,面臨著更激烈的市場競爭。優秀的營銷能力和合適地聯盟創新可以豐富企業的績效測量,增加消費者、供應商對于它在未來持續經營的信心,從而獲得更多的資助或支持。
本文將宣傳推廣方式劃分為科技創新、口碑相傳、媒體擴散、落地路演及其他。通過對兩類集群的宣傳推廣方式調查,發現參與聯盟組合的科技型大學生創業企業團隊近半數是運用科技創新、口碑相傳和媒體擴散的方式,而未參與聯盟組合的科技型大學生創業企業團隊超過40%僅運用口碑相傳方式。
更有效地辯識潛在的營銷市場是聯盟合作的目的所在。隨著其聯盟營銷方式的持續擴展和深入,數據對比可知,參與聯盟組合企業的營銷市場遠比未參與聯盟組合的營銷市場寬泛,通過持續吸引力與項目消費者建立聯系的成功率更高,不斷擴散產品的認知,擴大市場所占份額,從而最終提高企業的創新績效的可能性亦越大。
3.3.2 近年營銷盈利指標
為進一步探究其創業企業產品在市場的吸引力,研究調查了團隊2015年較2014年的盈利狀況,數據顯示48.39%的參與聯盟組合的科技型大學生創業企業團隊2015年盈利比前年增加,41.94%的團隊2015年與前年同期基本持平。反觀未參與聯盟組合的科技型大學生創業企業,40%的創業團隊表示盈利狀況比前年減少。明顯的數據落差進一步強調了近年聯盟組合對湖北省武漢市科技型大學生創業企業在聯盟組合方面良好發展的趨勢。
3.4 校科技孵化器基地
3.4.1 基礎設施服務指標
除了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團隊自身的決策行為,聯盟合作對象之外的基礎設施環境也間接影響著創業團隊的聯盟組合績效。科技孵化器基地的工作室彼此毗鄰,大量的創業資源因地理環境不斷匯集,形成了濃厚的創業氣氛,入駐校科技孵化器基地已是眾多科技型大學生團隊的選擇。
目前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團隊基本已入駐或待入駐校科技孵化器基地。學校對于創業團隊實行統一管理,主要傳達創業信息與提供工作地點。對于大學生這類相對特殊集群的新創企業,科技孵化器基地對是否參與聯盟組合的兩類創業團隊創新績效的影響區分不明顯。創業團隊通過孵化器基地獲取發展所需的基本資源,從而構建團隊的創新績效結構,實現團隊的起步成長。由此可見,科技孵化器基礎設施是創業團隊的績效管理形成的基石,應是團隊重點關注內容。
調查發現35.99%的參與聯盟組合團隊與43.75%的未參與聯盟組合團隊認為其科技孵化器基地管理結構不夠完善或不清楚,這是其有待彌補的不足之處。
3.4.2 政策支持服務指標
2013年6月省科技廳公布關于“科技促進大學生創業就業”專項行動啟動的信息,指出49家科技企業孵化器設立大學生創業專區并提供“零房租”優惠、并且出資500萬元扶持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大學科技園內的大學生創業企業、300家科技機構定點設置大學生見習崗位等。2014年4月對湖北省200個大學生科技創業項目進行資金支持,總額度由500萬元增至1000萬元。2015年在李克強總理的倡導下,湖北省人民政府 4月聯合發文宣布繼續投入2000萬元實施大學生創業扶持項目。這一系列扶持政策持續地為小型科技企業成長注入了活力,而孵化器基地作為“政府—創業者”之間的信息傳遞或資金傳遞的中介機構,在優惠政策力度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調查發現48%的創業團隊成功申請獲得扶持資金,其中28%的參與者承認扶持資金幫助對其效果明顯。但仍有14%的創業企業團隊指出缺乏信息告知渠道。
4.1 研究結論
本文以湖北省武漢市20所高校80個科技型創業團隊為樣本,從參與和未參與聯盟組合兩個角度出發,通過比較分析科技型創業企業的創新能力、吸收能力、品牌營銷能力和校科技孵化器基地環境,從分析結果中給出以下結論。
(1)湖北省武漢市科技型大學生創業團隊參與聯盟正向影響其創新績效。
(2)在創新能力方面,參與聯盟組合的團隊經營狀況更為優良,且掌握核心技術程度高的企業的創業定位促使團隊創新能力穩定上升。較強的創新能力對團隊創新績效產生了正面影響。
(3)在吸收能力方面,參與聯盟組合團隊的創業導師的幫扶與指導是促使其團隊揚長避短的關鍵,能夠促進創業團隊全面、客觀地看待產品市場、降低成本及潛在風險等不可控因素。
(4)在品牌營銷能力方面,參與聯盟組合企業的營銷市場遠比未參與聯盟組合的營銷市場寬泛,通過持續吸引力與項目消費者建立聯系的成功率更高,不斷擴散產品的認知,擴大市場所占份額而最終提高企業的創新績效的可能性較大。
(5)在校科技孵化器基地環境的促進方面,參與聯盟組合企業通過自有渠道以獲取更多資源,彌補院校科技孵化器基地的不足之處,相比未參與聯盟組合的企業,其創新績效提高更迅速。
由此可見,大學生創業團隊能可以通過更多地參與聯盟組合,從而提高其創新績效,提升他們的存活率。在進行調研的同時,我們也聽取了很多創業團隊的建議與意見,并發現了一些可以改善的地方,以下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議。
4.2 政策性建議
4.2.1 完善扶持政策,拓寬信息渠道
各項扶持政策應被由點及面的完善,吸引武漢市各高校的優秀人才落戶武漢,通過評選“黃鶴英才”、解決住房問題等措施創造良好的創業環境。針對不同的創業問題推行專門的政策,提供對應的服務,切實給予扶持,促進大學生創業發展。
大學生創業的扶持政策應通過多種方式公布,加大宣傳力度,加強與武漢市各高校的聯系,構建一個武漢高校的大數據平臺,使得大學生創業團隊和相關職能部門能在其中互動,及時讓創業者知曉政府的各項扶持政策,以便大學生及時享受到扶持政策。
4.2.2 建立與大中企業的聯盟,增加籌資方式
基于大學生創業團隊具有團隊規模小,技術力量相對薄弱,籌集資金困難等特點。大學生創業團隊可以與強勢企業建立聯盟組合。在策略目標的考慮下結成盟友,在組合過程中進行資源互助,各自達成經營目標,最后實現較好的市場競爭優勢。大學生創業團隊可以以企業聯盟為依托,獲得更多的籌資渠道資源。
4.2.3 擴大溝通合作范圍,穩定客戶來源
大學生創業團隊的溝通范圍狹小。校內與指導老師及共同創業的同行有較少交流,校外合作客戶集中于學校周邊,存在過于密集過于單一的問題。大學生創業團隊應該積極地擴大團隊的溝通合作范圍,增強本團隊對外交流的資源。以此獲取更多的客戶。與提供扶持的企業建立企業聯盟,擴大自身影響力和實力。解決客戶源明顯分淡旺季的問題,穩定客戶源。
[1] 詹也.聯盟組合管理能力對企業績效的作用機制研究:聯盟效率二元性的中介效應[D].浙江大學,2013.
[2] 左晶晶.大學生社會網絡對科技型創業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11.
[3] 官建成,史曉敏.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關系研究[J].中國機械工程,2004(11).
[4] 王年軍.大學生創業團隊的績效評價分析[J].科技創業月刊,2012(4).
[5] 王鴻銘.科技創業孵化器對大學生創業績效實證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8).
[6] Awate S,Larsen M M,Mudambi R.EMNE Catch-up Strategies in the wind Turbine Industry:Is there a Trade-off between output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J].Journal of Global Strategy,2012(3).
[7] Baum J A C,Calabrese T,Silverman B S.Don't go it alone:Alliance network composition and startups' performance in Canadian biotechnolo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3).
[8] Lavie D,Lechner C,Singh.H.The performance implications of timing of entry and involvement in multipartner alliances[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3).
[9] Luo X,Deng L.Do 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higher?The effects of partner similarity on innovation in strategic alliances in knowledge-intensive industri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9(6).
[10] Vorhies D W,Harker M.The capabilities and performance advantages of market-driven firm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Australian Journal of Management,2000(2).
F726.3
A
2096-0298(2016)07(c)-000-04
湖北省軟科學重點項目(2015BDF012);湖北經濟學院法商學院校級科學研究項目(2015K08);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201513251001)。
駱希亞(1988-),女,湖北武漢人,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公司治理、財務管理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