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互聯網+教育”是國家戰略“互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先鋒和新銳,是加快教育現代化進程的有力引擎。本文試圖對“互聯網+K12教育”作一番探究,分析一下K12教育的現狀與“互聯網+”的發展思路。
【關鍵詞】互聯網+;K12教育;發展思路
從教育的發展來看,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是教育的方向,但是學習基礎知識和掌握基本技能的所謂“應試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過去的二三十年間,中國的“應試教育”為中國的高速發展培養了大量的人才。近年來中國的基礎教育在國際上頻頻引起關注,歐美等教育發達國家紛紛開始關注中國的基礎教育。
我們在K12教育階段引入各類“互聯網+”產品,就是要解決如何高效的“應試”。通過提高效率,節約學習的時間成本,讓學生有時間來實現全面發展。
一、現狀
我們的教學分為兩個大的環節:知識學習和內化。
知識的學習環節大多采取教師講授的方式,中國基礎教育高速發展的幾十年里,大量的優秀教師沒有借助任何高新技術手段,就已經把講授知識做到了極致。所以,在這一環節“互聯網+”能做的只是錦上添花罷了。
但是知識內化的環節卻完全不同了。現階段我們實現知識內化基本靠的就是練習、反饋、批閱、改錯、檢測這樣的模式。前幾年風靡全國的“當堂檢測”、“堂堂清”等等,就是換了個提法的“題海戰術”。應對現有的考試模式,大量的練習是有效的,但卻不是高效的,因為學生會花大量的時間做無用的題目,才能遇到自己真正需要的練習題。而如果想實現有針對性的練習,對老師而言,卻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1)選題工作量太大。筆者曾嘗試過“每日一練”的模式,剛開始效果很不錯。但每天要根據當天的教學情況編出檢測題,時間太緊。常因為來不及編題,檢測只能泡湯,更無法為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難度了。
(2)難以做到及時反饋。學生做完練習,教師批閱需要時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糾錯、答疑,大部分時間花到排隊上了,效率低下。而一旦不能及時得到反饋,這種檢測的意義就大打折扣。
即使老師通過不懈努力每天編好題、及時批閱了,還會有新的問題。
(3)抄襲現象嚴重。學生做相同的題目,抄襲現象難以避免。
(4)針對性還不夠強。統一的練習題始終無法針對每個學生的個體學習情況,練習的效率依舊不高。
(5)追加練習難。對于錯題,學生根據老師講解改正了。但他懂了嗎?我們無法再進行追加檢測。
二、發展思路
我們進行“互聯網+K12教育”的發展思路,就是思考如何去解決上述問題。
1.建立知識地圖
知識地圖可簡單理解為一張能表示出知識間層級關系的脈絡圖,它主要用來闡明知識點之間的聯系,以及知識難易程度關系。
在實際的知識地圖構建中,知識的前后關系并不像書本上呈現順序分布,而是各個小結知識點甚至更小的知識點上錯綜交錯,相互聯系,以高中物理必為例,通過挖掘知識真正的內在聯系,得出知識地圖:
整個地圖從左到右依次漸進,從基礎到應用,不光重新整理了教材內容,而且表明了教材內容間的遞進關系,可以幫助把我們的學習系統化。
2.建立數字化題庫
在知識地圖的基礎上來建立數字化的題庫。我們只需要對錄入的題目提供各種標記,如隸屬的知識點、考點、教學點,解答題目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答題時間,題目難度等。其中,一部分可以在錄入的時候預設,另一部分根據使用情況能夠動態調整。
3.智能化的檢測
有了知識地圖和數字化的題庫資源,教師就可以方便的進行智能化作業的發布。
以“加速度”這一知識為例,教師可以選擇以下兩種模式來發布作業:
(1)①選擇知識點“加速度”。②選擇練習時間10分鐘。③選擇練習題整體難度。
系統根據教師要求,從題庫中為每一位學生隨機選題并組卷。學生完成練習并提交,由系統為學生打分,教師則可以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定不同分數標準,進行過關。
對于無法達到過關標準的學生,可以在糾錯后再由系統出題,讓學生繼續嘗試,直到真正掌握所學知識。
(2)①選擇知識點“加速度”。②選擇練習時間10分鐘。③設定過關標準。
系統一開始為學生提供基礎題目,題目會隨著學生前面的完成情況進行變化,并在完成后為學生進行總體評價,若達到教師所設定標準則完成,沒有達到則提供學習建議,讓學生學習后再完成,直到達標。
不論哪種模式下,每位學生的題目不同,避免了抄襲的可能,能夠檢測學生真實的學習情況。同時,龐大的題庫,使得學生能夠針對自己問題進行反復練習,真正解決個性化的問題。
4.數據的存儲與分析
當學生的練習都能通過系統完成,那么學生的學習反饋數據就都被保留了下來。系統可以在每周根據學生一周的錯誤情況,選擇相關題目讓學生進行練習、過關,起到鞏固的作用。也可以通過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分析,幫助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
筆者相信,通過上面的工作,能夠讓“互聯網+”更好地幫助我們的K12教育。
作者簡介:
鐘志剛(1983.8~),男,四川內江人,漢族,本科,單位:成都市金牛區教育研究培訓中心,職稱:中學二級,職位: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