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寧寧(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0)
?
羅杰·弗萊與形式主義
熊寧寧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0)
摘要:羅杰·弗萊是20世紀英國偉大的藝術批評家之一,他對藝術有著獨特的觀察視角和思辨能力。文章從羅杰·弗萊的藝術觀念與形式主義的產生、發展之間的關系角度,論述他對形式主義的推動及其美學觀念對藝術的深遠影響。
關鍵詞:羅杰·弗萊;形式主義;美學
(一)羅杰·弗萊的生平。
羅杰·弗萊是著名的現代英國形式主義藝術批評家,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上半期,西方藝術史進入現代主義階段,現代藝術對于形式的推崇和羅杰·弗萊的批評觀念密切相關。弗萊的藝術批評理論具有形式主義批評和文化批評的雙重特征,它既不同于純粹的形式主義批評,也不能等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文化批評,稱其為形式—文化的批評更合乎其真義,因為弗萊的藝術批評理論立足于形式分析,并透過形式構成揭示形式背后所蘊涵的文化意義。
弗萊最初創立形式主義批評體現著藝術批評的自律,這本身就包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而且,形式主義作為一個美學思潮和原則也并非意味著它只是藝術家的個人興趣,它是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向學院主義藝術發出挑戰。弗萊的形式主義批評本身所蘊涵的批判性精神、跨學科方法、邊緣化立場以及實踐性品格都與文化批評的理論視野在一定程度上相重合,他的理論在促進由純形式批評向形式-文化批評的轉向中具有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二)羅杰·弗萊藝術批評理論的美學基礎 。
羅杰·弗萊是現代英國藝術理論和藝術實踐兼備,并且在這兩個領域都取得卓越成就的藝術理論家,他的藝術批評理論在美學思想上主要有兩個源頭,一是德國古典主義美學家康德,二是分析哲學家摩爾。弗萊還受到英國經驗主義傳統的熏陶,認為一切美學理論都必須建立在個人的審美經驗之上,審美經驗是美學的唯一材料,這使得弗萊立場堅定地反對形而上學思辨美學的先驗性、體系性和理性演繹方法,而自覺堅持美學原理的后驗性、非體系性和經驗歸納方法。
(三)學術淵源。
在對后印象主義藝術的研究中,弗萊認為后印象派藝術家對于形式的探索也不只是視覺形式的簡單翻新,而是徹底反叛了傳統藝術對于現實世界的再現,從認識論角度來看,這是藝術史上的一次根本變革。同沃爾夫林一樣,弗萊最初的研究對象也是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由此出發,弗萊進一步擴大了研究范圍,他的藝術批評理論廣泛涉及美洲古代藝術、非洲黑人雕刻、伊斯蘭藝術以及中國藝術等,在對它們進行精細的形式分析時弗萊融入了大量心理學和社會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他認為這些外來的藝術形式具備了現代精神的視覺敏感性,因此他以更宏大的胸懷來看待來自異域的藝術形式,也從文化啟蒙的意義上來看待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并在理論上為現代主義藝術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弗萊的形式—文化的藝術批評理論的確立是現代藝術批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作為形式主義藝術批評的開創者,弗萊的首要貢獻就是將藝術批評的立足點集中到形式問題上,批判了從定義、概念等抽象的邏輯規定性上來把握藝術的傳統批評模式,力求返回到藝術的具體性、生動性以至詩意性,從而為藝術提供一個堅實的本體論基礎。通過形式分析進行文化意義的闡釋是弗萊藝術批評理論的另一重要特色。從藝術批評的角度來看,“文化”的本質是凝結在藝術創作過程中的基本思維方式、行為定勢及其外在呈現,所以,從藝術形式的基本特點中可探知其“文化”的構成與意義。
弗萊藝術批評理論中關于形式創造與整體文化觀的理論,重點關注了弗萊關于形式結構與社會文化語境的關系的理論。在弗萊的理論中這種文化語境包括諸如心理、歷史(傳統)、時代、民族、經濟等方面,它們會形成一種綜合性的社會話語力量,共同作用于藝術創造的全過程。藝術形式的創造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特定的民族審美心理結構,也離不開傳統文化的浸潤,藝術的發展會打上時代的烙印,也會受經濟條件的制約,藝術批評必須全方位地考察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及作用方式,才能把握藝術審美話語與社會文化語境的相互作用的奧秘。這方面弗萊的理論主要包括:對于藝術家視覺的精神建構性的認識;“先在圖式” 的承繼與超越;形式結構的歷史積淀以及藝術與經濟的互動等。
弗萊的批評實踐既包括現實的批評,即針對具體藝術家及藝術作品所作的分析評論,也包括在其批評思想基 礎上進行的藝術策劃活動。他積極地為現代藝術進行理論上的辯護,向傳統評價標準發出挑戰并與保守派展開激烈的論戰,努力在現代藝術家與公眾之間建立起文化溝通的橋梁,與現代藝術界的密切聯系,使弗萊的藝術批評具有了一種潛在的革命性力量,體現了一個卓越的現代藝術理論家的膽略和氣魄。
一是來自弗萊的形式—文化的藝術批評理論視野的啟示;在弗萊的形式—文化的藝術批評理論中,形式與內容的傳統分割是可以融合的,但融合的方式不是把二者混為一體,也不是單純地把藝術家的主觀意志作為形式的內容,而是把形式意義納入一個文化戰略的軌道之中,揭示了表面的視覺符號之下所承載的沉重的歷史文化主題,這一方法有效地超越了長期以來形式研究與文化研究各重一隅的局限性,構成了一種 “內外兼修”的整體批評效應。二是關于藝術批評中的民族性與現代性問題的反思。藝術批評應當是一個時代藝術作品文化使命的提示者和昭揚者,在全球化語境中,如何平衡人類文化多元的精神需求,如何保持和傳承我國的傳統文化,如何把握藝術發展的現狀以及對未來進行預測和建構都是我們的藝術批評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在看待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關系上,在對待異域藝術的態度上,在啟發我們文化意識的理性自覺上,弗萊的理論都給我們以極大的啟示。
參考文獻:
[1]羅杰·弗萊.真美的追求者[J].美與時代(下),2014.
[2]羅杰·弗萊.批評家的作為[J].中國美術學院,2012.
[3]羅杰·弗萊與形式主義批評[M].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
中圖分類號:J11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216-01
作者簡介:熊寧寧(1991-),女,漢族,河南省開封市,研究生在讀,單位:河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專業,研究方向: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