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海寧(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張莊學校,河北 保定 072450)
?
經典國學有機融入小學語文教學
耿海寧
(河北省保定市望都縣張莊學校,河北 保定 072450)
摘要:經典不僅是文化的精粹,也是人類文明的積淀。誦讀國學經典可以豐富一個人的知識,滋潤人的心靈,同時能夠促使人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優秀的道德品質。國學經典的誦讀對小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經典國學的學習, 不僅能顯著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和背誦能力,還可以培養孩子們孝順父母、團結同學以及熱愛祖國等優秀品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的運用經典幫助學生成長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詞:經典國學; 小學語文教學
現階段,隨著中國整體實力的提高,有關國學經典的文化也悄然興起。在國內外的大學里掀起了一股國學熱,各個大學紛紛采用了不同的形式來弘揚國學文化。比如說,有的創辦了國學網站、國學雜志以及此起彼伏的國學講座,甚至于有的國外大學還成立了孔子學院等等,這些都充分的說明了國學經典已經走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可以說在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的進程中,經典國學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教育,要從孩子抓起。”我們應將國學經典引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孩子從小接受國學經典的熏陶。那么,將國學經典引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到底實際可行嗎?國學經典應該怎么讀?就這兩個問題,我將闡述自己的一些觀點和看法。在此之前,我們首先要明確國學經典的具體含義,它是指我國傳統文化的經典,一般認為是經、史、子、集四部以及蒙學讀物“三百千”和“六藝”等的總稱,而且國學經典之所以蘊涵豐富,是因為它根植于中國千百年來社會、歷史的特殊環境中,歷經了數千年的發酵,而且發展到今天,形成了以儒學為核心,兼有道、佛思想的文化體系,是中華名族的文化積淀。
新課程標準中,雖然已經明確了傳統文化在語文課程中的關鍵作用和重要地位,但是以國學經典作為主要載體的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也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如經典故事《伯牙絕琴》這個篇目,“伯牙絕琴”的故事是結朋交友的千古佳話,在今天仍然廣泛流傳。它講述了伯牙在鐘子期死后,悲痛欲絕,憤然絕琴,認為人生苦短,知音難求的故事。正是這個典故確立了中華民族友情和高尚人際關系的標準,千百年來,“知音”典故不但在華夏大地傳為美談,而且在國際上也廣為人知。除此之外,經典國學還包括民俗活動、俚語俗語、古典詩詞、經典名著、神話傳說、歷史人物、風俗節日等,這些知識分布在1-6年級的課文章節、課后知識拓展、日積月累等板塊中,它們都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璀璨及中華文明的優秀精神風貌。可以說,小學語文中所選優秀的國學經典文章對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及思想觀念有著重要的作用,不僅是小學生了解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而且對小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以及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起著積極的導向作用。
博爾赫斯說:“經典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朱自清也曾在《經典長談》一書的“序言”中寫到:“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 由此可見,經典國學的重要價值。
國學經典在注重文化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文化對人心靈的熏陶和滋養,力求能通過國學教育使的學生語文素養得到顯著提升,所以讓學生多讀國學經典,不管是對于自己還是對于國家來說都有很大的好處。一個人的素養只能通過人文教育來培養,所以應該將閱讀、學習國學經典當做人文教育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小學正是孩子認知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在這個級階段讓小學生學習國學經典,不但能起到開拓知識量,拓寬知識結構的作用,還對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一定的導向作用。
(一)將培養興趣作為首要任務。
國學經典基本涵蓋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是中華五千年道德精神的結晶,古人曾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明確的告訴我們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為了讓小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去學習國學經典文化,要將培養學生的興趣作為國學經典的首要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高效的學習。
(二)注重聽、說、讀、寫基本環節。
為了保證這些國學經典能夠切實有效地落實下去,要特別注重以下幾個環節的把握,使語文能力的提升最終體現在學生的“聽”“說”“讀”“寫”上。所以,在落實的過程中,首先要抓好“讀”這個環節。我又將“讀”分為“誦讀”和“品讀”,充分利用每天的晨讀時間,引導學生誦讀文章,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氛圍和誦讀習慣,同時一定要督促他們努力堅持下來。此外,每周抽出一個固定的時間作為閱讀課,讓學生品讀文章,交流感悟體會。同時,要求他們每周將這些感悟、體會以日記的形式呈現出來,利用每個單元的口語交際環節,讓學生結合日記說說這周的收獲,在每個單元的習作部分,引導學生應用這些國學經典的內容與感悟,將它整理加工為文字的形式,加深學生對國學經典的理解,在逐漸積累過程中培養他們良好的語文素養。
國學經典受到社會的普遍關注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目光投向了如何學習、怎么學習,所以我以為,將國學經典滲透到小學語文教學中勢在必行。我深感國學經典是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它在傳承中華文明的同時,也見證了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和人文品格的提升。但是相對于語文教學而言,它不僅僅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工具,更能讓國學經典文化在一代一代的青少年中傳承下去,讓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實現我們偉大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祁秀紅.國學教育之古詩文審美化教學初探—以長春版五年級小學語文古詩文為例[J].神州. 2013(23)
[2]王素貞,曹雪梅.冀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國學元素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2(10)
[3]曹君.小學語文教育中對學生個性的培養研究[J]. 課外語文. 2016(03)
[4]本刊記者.到遠方去,熟悉的地方沒有景色——訪工作室導師吳維山[J]. 小學語文教學. 2016(09)
[5] 翟鳳妮.針對小學語文教育共同體建設中的實踐反思[J]. 科技展望. 2014(23)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