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楠楠(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3)
?
網絡時代著作權的應對與變革
徐楠楠
(西北政法大學法律碩士教育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3)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著作權的權利范圍也在不斷擴張,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產生和發展使得著作權人的權利得到拓展,由此而產生的新類型權利在迅速增加,權利的完整性不斷得以強化,著作權制度也應緊跟技術發展步伐適時做出應對和修改。
關鍵詞:著作權;網絡時代;信息共享;法律對策
當今社會,技術的進步和立法的加強無疑是對著作權人權利實現的有力促進,但這些也在極大程度上影響著著作權人和使用者之間既有的利益平衡。使用者們不能再以他們慣常的使用方式對作品加以利用,在新的網絡環境下,使用者不可能就每一次的使用行為都與著作權人進行面對面的談判,相關主體之間的利益沖突會在網絡技術環境中頻繁的出現,此時必須有一套科學的制度體系,保障社會公眾共享信息的合理訴求。在這些可以預見的沖突中,著作權法如果不及時地進行科學合理的利益分配,絕對的控制權就會被著作權人一方牢牢掌控,著作權人將在這場利益博弈中處于越來越有利的地位。進而使得使用者一方成為弱勢的一方,為了強化對社會公共利益的保護,讓更多的人共享創作成果,推動社會文明進步,著作權法理應順勢而為,做出適時的調整。
(一)著作權制度自身固有的缺陷。
著作權制度除了激勵與保護智力成果這一基本目的,還必須為社會公眾共享信息創造條件,將促進全社會的文明進步作為其終極目標。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再加上社會公眾對于信息資源的需求更加強烈,傳統的著作權制度已經無法適應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保護的現實需要。信息資源共享下的著作權制度本身無法對著作權人、信息資源共享機構及社會公眾的利益進行有效的平衡,這一固有缺陷也就必然使得信息資源共享過程中利益的失衡。
(二)網絡信息資源共享監督體系尚不完備。
就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來說,在信息資源監督上尚沒有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針對性的解決辦法,雖然近來司法領域也幵始重視網絡侵權和網絡信息資源共享監督,卻沒有從全局上建立系統性的監督體系,目前在遇到網絡信息資源糾紛時也只是簡單援用現有相關法律法規條款,而再由一些相關部門予以一定程度上的解決。尚未從制度上形成解決網絡信息資源監督問題的完善配套制度,這也就必然導致信息資源共享利益沖突的產生。
(三)我國信息資源共享現行立法不完善。
首先,信息網絡傳播權利定義過于狹窄。我國對信息網絡傳播權這一定義的狹溢,也是信息資源共享主體之間產生矛盾的重要原因。
其次,技術規范不完善。對于技術措施不應當局限于保護信息網絡傳播權,于信息資源共享的保護方面的立法浮于表面文章,可操作性不強,這也是在現實操作層面上關于信息資源共享過程中技術措施保護與傳統著作權制度以及信息資源共享相關主體之間產生沖突的原因。
最后,網絡鏈接侵權界定不明確,尚未將網絡信息資源共享環境下不正當競爭行為與侵犯信息網絡傳播權行為明確區分開來,也沒有明確界定深層鏈接的侵權形態、效果及行為。
在網絡環境下,傳統的著作權制度不能再墨守陳規而必須做出相應的回應,但這并非意味著必須全盤否定傳統著作權保護制度的基本架構,而是應對其進行制度創新,使其能適應網絡技術發展的需要,以在作品創作者、傳播者和使用者的利益之間達致平衡。
(一)網絡著作人身權利益平衡法律機制體系設計。
要準確判斷著作人身權侵權行為,首先必須以誠實信用原則為前提,同時禁止權力濫用。隨著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合理規制著作人身權的范圍和界限是很有必要的。面對層出不窮的網絡人身權侵權的發生,明確網絡著作人身權的侵權判斷標準,合理平衡作者、投資者和公眾的利益,不失為一種可行的選擇。
(二)網絡著作權利益平衡機制中的合理使用制度設計。
首先是確定網絡著作權合理使用的范圍,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借鑒歐盟、美國的著作權立法修訂形式。千萬不能讓立法滯后于實踐,使受到挑戰和質疑的法律制度無法及時跟上實踐的腳步,從而造成法律制度的局面,讓有機可乘的人鉆法律的漏洞,影響法治的權威性。
其次是完善合理使用的標準。合理使用的判斷標準應當充分體現出合理使用制度本身所具有的公平、正義價值以及經濟理性、反壟斷等特點。合理使用制度作為著作權制度中的重要制度,也應當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而做出適時的調整。
(三)技術措施保護及反規避制度設計。
我國著作權立法在賦予著作權人技術措施保護權的同時也規定了直接規避或者破壞技術措施的行為和向公眾提供避開或者破壞技術措施的裝置或服務的行為都是違法的。
與對著作權的限制與例外相比,對規避技術保護措施的限制與例外的情形非常有限,而越少的限制與例外,實際上就是鼓勵著作權人通過技術保護措施來保護自己的作品,同時也為著作權人與技術結合出新的權利提供了更多的機會。
(四)著作權補償金制度。
著作權人合法權利的保護,很大程度上是為了保護權利人的經濟利益,為此,我們可以創立補償金制度。對于那些非商業私人復制著作權人作品的行為,著作權人可以通過這種制度,獲得經濟上的補償。但是由于其產生的時間不長,同時又不得不面臨網絡信息時代著作權法中各種制度的規制,此制度還處于各種變化之中。在將此制度引入我國時,應當采用立足于我國的現實,逐步實施。
今天世界已經進入了新的千年,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給我們甚或帶來極大便利的同時,又使作者的著作權更易被人侵犯。新的傳播技術呼喚法律理念的更新和法律制度的創新。這就要求我們的著作權立法既要有時代的先進性,又要有國際范圍的普適性,同時還要注重維護發展中國家的民族利益,通過平衡創作者、傳播者、使用者之間的利益,促進作品的創作和文化的傳承,推動社會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吳漢東.現代傳播技術中的合理使用制度[J].法學評論,1996
[2]鄭成思.知識產權文叢(第一卷)[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41-43
[3]徐昕.通過法律實現私力救濟的社會控制[J].法學 2003,(11).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055-01
作者簡介:徐楠楠(1987.05-),女,山東臨沂人,西北政法大學 2014級法律碩士教育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