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翻譯史研究方法》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熊敏(山東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
“譯者的任務”指導下的翻譯
——以《翻譯史研究方法》為例
熊敏
(山東科技大學,山東 青島 266000)
摘要:“譯者的任務”是20年代初期德國翻譯理論家沃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為自己所譯的法國詩人波德萊爾(Bauldelaire)的詩集《巴黎風》(Tableaux Parisiens)而寫的一篇題為“譯者的任務“的序言。該文在發表之初并沒有收獲太多關注,但半個世紀后,被一些解構主義翻譯理論家推崇備至,將之奉為解構主義翻譯理論的重要奠基文。本雅明在這篇文章中對語言、翻譯、譯者以及原文和譯文的關系進行了全新的闡釋。他提出了“純語言”的存在,譯者的任務是開發純語言;譯文與原文之間的不對等關系;譯者的任務不在于把意義簡單的復制,譯者忠實和自由等觀點。
關鍵詞:《翻譯史研究方法》;譯者的任務;可譯性;忠實和自由
安東尼·皮姆的《翻譯史研究方法》(Method in Translation History),闡述了幾個中心思想。首先,他提出翻譯應解釋為什么譯作會出現在那特定的社會時代和地點,即翻譯史應解答翻譯的社會起因問題,許多狹窄的實踐研究方法基本上不能進行社會起因的分析。其次,他認為翻譯史的中心對象不應是翻譯文本,上下文系統或語言方面的特點,而應當是作為人的譯者,因為只有人能對社會起因負責。只有通過人(還包括委托人、贊助人、讀者等)及其社會環境,才能理解為什么譯作產生于那特定的社會時代和地點。最后,翻譯史重點在于人,而不是翻譯研究本身,應該以人為本,研究譯者的一些列社會環境,通過議入語文化進行研究。
文章本身內容深奧、晦澀難懂,對于譯者來說難度不小。如果僅僅是從詞句方面來解釋源文,譯文的質量難以保證。“譯者的任務”中,本雅明為譯者提供了不一樣翻譯方向,給翻譯活動帶來了新動力。
一,關于可譯和不可譯性,在翻譯《翻譯史研究方法》時,面對作者提出對翻譯史研究的爭論和論述時,筆者一度以為難以譯出作者的思想和主張,甚至認為根本不可譯。因為翻譯必然會造成信息的流失,不可能百分百還原作者的本來用意,但“譯者的任務”中,本雅明并不否認可譯性,他指出“應該提出有些語言創造的翻譯之必要性的問題……可譯性就必然是某些作品的一個本質特征”(本雅明,2005:4)。并且提出,譯者的任務就是在翻譯的過程中把潛在于各種語言中的-純語言.開發出來,確保語言生命的延續。這使筆者意識到,翻譯是存在一定的可能性的,譯者必須通自身的努力,盡最大可能實現兩種文化的交流。
二,譯者忠實和自由,在“譯者的任務”一文里,本雅明對傳統翻譯理論的”忠實”原則率先提出了質疑和詰難。其實,本雅明在“譯者的任務”題目的德語原文里早已暗示:任何翻譯都一定是亞于原作的,因而譯者從一開始就處于必敗之地。忠實于原作是一個永遠無法實現的要求。“譯者的任務”的德語原文是Die Aufgabe des Ubersetzers。Aufgabe一詞有“任務”的釋義,但同時也可解作“失敗”、“被迫放棄”等等。從這個意義上看,原作做到的,譯者是永遠做不到的。譯者注定是失敗的,而且要被迫放棄任務的,不可能重新找到原作的意義。在文章中本雅明也指出,“以追求與原作相似為其終極本質的翻譯是不可能的。因為在原作后來的生命里—如果不是經歷一種生命的改變和更新,就不能稱之為后來的生命—原作已經發生了變化”。本雅明將譯作喻為原作的“后來的生命”(afterlife),認為原作并無獨立不變的本體,必須仰仗譯作來完成自己的生命過程。
要“忠實”于原作即忠實地傳達原作精神和反映作者意圖,譯者不一定使自己受限于到底是直譯還是意譯這一傳統翻譯標準。譯者要努力發掘和實現文化交流中的各種可能性。譯者可以作為兩種文化的協調者,更可以作為文字的操縱者,通過介入翻譯并運用創造性的方法與策略使原文作者的意圖得到傳播,進而超越翻譯本身。
在《翻譯史研究方法》的翻譯中,如果為追求絕對的忠實而采取逐詞逐句的翻譯,那么會詞句奇怪,語義不通,不論是譯者還是讀者都不能完全作者的意思。因此,對于這篇文章的翻譯,應當在忠實的基礎上,擁有一定的“自由”,對譯文進行創作,但內容和本質須同原文一致。這也就是法國文學社會學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所提出的“創造性背叛”。
三,譯者的任務,本雅明指出譯者的任務不在于把意義復制,讓讀者理解原文,而在于譯者本身跟原文作者思想和感情上的對話,再現其精髓的“詩意的”東西。譯者的使命應不受讀者質素的影響。“從來沒有哪一首詩是為它的讀者而作的,從來沒有哪一幅畫是為觀賞家而畫的,也從沒有哪首交響樂是為聽眾而譜寫的”。結合本文來看,若要翻譯作者觀點,勢必要對作者的思想要有深刻的了解,并對整篇文章有一定的把握,如此才能將文中論述和觀點在讀者前進行再現。
總體來說,“譯者的任務”中所探討的“純語言”,可譯不可譯問題,譯者的“忠實”和“自由”,以及譯者面臨的主要任務是每一位譯者在翻譯時都將面臨的難題。對于這些問題的探討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指導譯者進行翻譯活動。同時,這些問題涉及翻譯本質的探究,有利于譯者了解或發現翻譯活動的本質特性。
參考文獻:
[1]曹丹紅. 本雅明《譯者的任務》再解讀[J]. 中國翻譯,2012,05:5-9+128.
[2]李紅滿. 解構主義翻譯理論的發軔——讀沃爾特·本雅明的“譯者的任務”[J]. 山東外語教學,2001,01:36-39+88.
[3]代豐. 談翻譯的終極目的——解讀本雅明《譯者的任務》[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09:104-105.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167-01
作者簡介:熊敏(1990.7-),漢,學校:山東科技大學,專業:英語筆譯,學歷: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