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瑤(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
?
談藝術美的形態之優美
于瑤
(山東理工大學美術學院,山東 淄博 255000)
摘要:藝術中的優美一方面是現實中的優美的反映,另一方面又是藝術家辛勤創造的結果。它比現實中的優美更集中、更突出地顯示了優美的美學特征。優美即狹義上的美,因此,藝術領域中的優美也就是狹義上的藝術美。本文從藝術美的本質、特點、優美的類型等方面簡要闡述優美的內涵。
關鍵詞:優美;和諧統一;審美形態
優美是美的一種范疇,是藝術美的形態之一,是藝術作品以其和諧的形態和欣賞者的平和恬靜心態構成和諧統一關系。優美引起的是一種積極的愉悅。優美對象所產生的美感效應應是一種親切、輕松、舒坦、寧靜的心境,在中國古代一般稱“陰柔之美”。
優美,即我們一般所說的美。這個詞,來源于希臘三個女神的總名字哈麗特,它是世界上一切美好、歡樂、光明事物的象征。
優美是美的一種范疇,是美最一般的形態。從根本上說,藝術中的優美即指藝術作品所表現的社會實踐主體和客體相對統一個平衡的狀態,也指表現這種相對平和的生活內容的藝術形式,還包括藝術家及欣賞者由對這種平淡天真的生活狀態的肯定與認同所導致的自由、和諧的情感。
美學史上許多美學家對優美的本質思想做過探討。
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美即和諧”“和諧是許多混雜要素的統一,是不同要素的相互一致。”即把和諧看成是數的對稱和比例關系,是對立面的協調一致。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將美看做是理念,是主體與客體同時分享了美的理念,對美的理念的分享只有在主體忘記了各種世俗而瑣碎的打算時才是可能的,這就是后人理解美的非功利性打下了基礎。而亞里士多德認為美是秩序、勻稱、合乎比例的,強調沒的客觀屬性,在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基礎上有所發展。亞里士多德在其《詩學》中對藝術的優美也有所涉及,他強調適當的比例與長度是詩美 的重要成因。古希臘哲學家所說的美都是優美。
優美作為美的一般形態,其特點是,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的矛盾處于相對的統一、平衡、穩定和諧的狀態。在形式上,它呈現為寧靜、淡雅、輕盈、秀麗,能夠給予人以輕松愉悅、心曠神怡的審美感受。
從美學史上美學家們對藝術優美的探究看,其美學特點在形式上表現為小巧、柔和、明晰、淡雅等特征,在主客體關系上表現為和諧的方式。優美的這些特點決定了其審美對象往往不會造成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之間的強烈矛盾沖突,不會引起強烈的情感,總是給主體以輕松舒適的感覺。
綜合起來,藝術優美具有以下審美特點。
1.從藝術語言上看,優美往往運用柔和的藝術表現手法體現審美對象的精細、典雅。其目的是給予審美主體平和柔美的感覺及整體上柔和明亮的效果。如畫壇巨匠拉斐爾的作品是優美的典范,其風格代表了當時人們最崇尚的審美情趣,其繪畫風格被稱為“秀美”,不僅使當時人傾倒,并且延續了400年之久,稱為后世古典主義者認為無法企及的典范。
2.從藝術形態上看,優美的對象表現出的是藝術形象的小巧寧靜。一般而言,優美的客體不會是笨拙的、喧鬧的,而應當是輕巧的、雅致的。因此,優美總是與小巧秀雅的事物和小橋流水的景觀有密切的聯系。如在建筑里,就是蘇州園林。在繪畫上,就是黃荃、徐熙的花鳥畫;在雕塑上,就是米洛斯的《維納斯》。
3.從藝術內容上看,優美的特點表現為重在表現生活的平淡與和諧,以及與此相應的平淡而雋永的情感內涵。優美的藝術作品往往不表現激烈的矛盾沖突,而是更多地體現了社會的和諧與情感的和諧。這種平和沖淡的情感在中國藝術中曾被極力推崇。如唐代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詩中表現出了整體和諧、動靜相宜的優美境界。
4.從主客體關系上,優美表現了藝術作品中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在和諧中的統一。優美作為一種審美范疇,在審美欣賞過程之中對于審美主體來說,既沒有視覺上的障礙,也不存在理解上的障礙;而在審美客體之中,則既沒有使人感到有沖突煩亂的因素,也沒有使人緊張壓抑的因素,是一種友好的、和諧的呈現,因此,可以認為在優美表現為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之間所表現出來的無利害沖突的和諧統一關系。這種統一不是簡單的客觀意義上的統一,而是在審美主體直接把握審美對象并將對象成果地轉化為與自己具有相通性、一致性和因果性后所達到的審美主客體的統一。
根據藝術優美在社會、自然和藝術等各種領域中表現的不同,可將其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一)社會性的藝術優美。社會性的藝術優美主要表現為藝術作品中與審美主體的實踐活動和情感相聯系的和諧的社會性內容。社會性的優美的主要特征是真與善的和諧統一,它直接根源于社會主體的勞動實踐活動對其自身生活的改造和創造。社會的優美側重于主體的生命情感的內容,即直接體現主體的心靈美和情感美。
(二)自然性的藝術優美。自然性的藝術優美主要表現為藝術作品將自然景物的聲、形、光、色等按照一定規律組合起來,形成一個充滿生機的和諧整體。自然界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總能激發審美主體的審美感受,進而喚起審美主體的審美經驗,藝術家如果能成功地將這種審美經驗傳達出來,就有了藝術中的優美。
(三)藝術性的藝術優美。藝術性的藝術優美即藝術的形式美,主要表現為藝術作品形式語言的精致、細膩與小巧,其深層內涵是形成主客體之間的和諧統一的關系和心手相應的自由創造力。以藝術性為內容的藝術美重在藝術的形式和語言,以及產生這種形式的藝術手段。
綜上所述,藝術中的優美的風格,在審美體驗中,是一種一見鐘情的契合和交融,主體與客體互相吸引互相迎合。在客觀方面,他是透明的、可穿透的、容易理解的;在主體方面,同樣以一種開門迎客的主動姿態,大張著審美“儲存器”出口,時刻準備著載入所有可以“下載”的內容。
參考文獻:
[1]張法,《美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二版。
[2]張黔、陳汗青,《藝術美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3]楊生博、王剛,《藝術美學概論》,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2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