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鵬,周 旌,耿 慧
(河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河北 石家莊 050037)
?
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探討
王海鵬,周 旌,耿 慧
(河北省環境監測中心站,河北 石家莊 050037)
摘要:簡述了河北省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的情況,探討了在開展農村環境質量監測過程中各環節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措施,以期保證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的質量要求,數據結果能夠真實反映所選縣域或村莊的環境質量狀況,并為推動美麗鄉村建設提供科學的技術參考。
關鍵詞:農村環境; 環境監測; 質量保證; 質量控制
1引言
近年來,我國農村環境污染日趨嚴峻,且農村環境污染具有排放主體分散、隱蔽,排污隨機、不確定、不易監測等特征[1]。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已嚴重威脅到人民的身體健康,其環境質量的惡化已引起各級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為此,2009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環境保護部等部門《關于實行“以獎促治”加快解決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辦發〔2009〕11號),同年環境保護部印發了《全國農村環境監測工作指導意見》(環辦[2009]150號)。2014年環境保護部印發了《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方案》和《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技術方案》(環發〔2014〕125號)。截止目前,全國除港、澳、臺外的 31 個省(區、市)均已開展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
為確保在農村環境質量監測中獲得準確、可靠、科學的監測數據,在監測前期就必須依據“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方案和技術方案”及相關技術規范要求制定切實可行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措施,進行全程序的質量控制,以期保證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結果能夠真實反映農村地區環境質量現狀、變化趨勢及潛在的風險。本文在介紹河北省開展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的基礎上,探討了農村環境質量監測中各環節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措施。
2河北省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概況
2.1“以獎促治”村莊環境試點監測階段
河北省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正式開展始于2009年的“以獎促治”村莊環境試點監測工作,該項工作一直持續到2013年,這五年期間,河北省每年在11個設區市內選取11~14個村莊作為“以獎促治”村莊環境監測試點。根據農村主要生產方式和主要污染來源,又將這些村莊劃分為生態型、現代種植型、養殖型、工礦企業型和其他型等4 個類型。
按照各年全國環境監測工作要點的相關要求,對試點村莊的河流水庫、地表飲用水源地、地下飲用水源地、環境空氣和土壤環境開展監測工作。自2009年開展典型“以獎促治”村莊環境質量工作以來,該省農村環境質量總體穩定,部分農村環境質量略有好轉。
2.2全面推進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階段
2014年,環境保護部印發了《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方案》和《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技術方案》(環發〔2014〕125號)。該方案明確了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的范圍、對象以及具體的監測內容。河北省按照文件中的具體要求在全省11個設區市內的61個村莊開展了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監測對象是以縣域為基本單元,包括縣域監測和村莊監測 2 個層次。
在縣域監測層次上,以縣域全境為監測區域,優先選擇了已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監測評價與考核的縣域以及參加“以獎促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的村莊所在縣域。此次監測共選取20個縣域進行監測,其中已列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監測評價與考核的縣域有6個;參加“以獎促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的村莊所在縣域有6個。該層次上主要開展了地表水水質和生態環境質量狀況監測,其中生態環境質量狀況主要通過遙感手段開展監測。
在村莊監測層次上:一種是靜態村莊,共11個,即每年都開展監測,用于村莊環境質量年際間比較;另一種是動態村莊,即地方根據需要每年新增的監測村莊,共50個。村莊類型,在統籌考慮經濟發展程度和環境污染程度的基礎上,選取人口數量相對較多、分布相對集中的代表性村莊共61個。其中生態型村莊16個,種植型村莊35個,養殖型村莊3個,旅游型村莊2個,其他類型村莊5個。從監測對象來看,具體包括環境空氣質量、地表水水質、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土壤環境質量和自然生態質量。盡管該省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開展近7年,但仍然存在著許多的問題,諸如監測能力不足、監測技術體系不完善、業務化運行缺乏必要性的保障、監測村莊數量不足及缺乏代表性等[2]。
3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的質量要求
農村環境質量監測工作的開展從“說清農村污染源、環境質量狀況,掌握潛在的環境風險”出發。為保證監測數據結果符合相關技術標準或規范的要求,應對此項工作從技術方案的制定到技術報告編制等整個過程的各個環節提出相應的質量要求。必要時,編制現場工作手冊以及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方案,針對各環節制定相應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措施,以期保證農村環境監測工作的順利開展及數據質量,提交科學準確的技術報告。
4農村環境質量監測中的質量保證
4.1監測機構的資質
監測機構必須經國家認監委或省級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組織的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評審,取得相應的資質認定證書,并在其能力范圍內開展監測活動。
4.2人員
所有從事監測活動的人員應具備與其承擔工作相適應的能力,接受業務技術培訓,并按照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相關要求持證上崗,考核合格后取得上崗資格。持有上崗合格證的人員,方能從事相應的監測工作;未取得上崗合格證的人員,其工作應該在持證人員的監督和指導下完成工作,監測質量由持證人員負責。
4.3儀器設備
對監測結果的準確性和有效性有影響的監測儀器設備(包括輔助測量設備),均應送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進行檢定或校準,并在有效期內使用,必要時可在兩次檢定或校準間隔期內進行期間核查。對于已檢定、校準的儀器設備,在有效期內關鍵部件出現故障,經修復、更換后應重新檢定、校準合格后方能使用。監測分析儀器設備都應張貼表明其狀態的標識,在使用前應按照有關要求進行校準或檢查。
4.4試劑及材料
監測活動中所涉及的試劑及材料在投入使用前,應做符合性檢驗,并做好相應的記錄,檢驗合格后方能使用。
4.5分析方法
優先選擇國家和行業標準分析方法,也可選用國際標準方法,但應經過驗證,保證其檢出限、準確度和精密度達到相應方法性能要求;或者選用環保行業統一的分析方法,例如《土壤元素近代分析方法》等。監測分析選用的方法均應通過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并受控和現行有效。按照相關標準或技術規范要求,選擇的監測分析方法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
4.6環境設施條件
現場監測、樣品采集和用于樣品分析的實驗室,其設施和環境條件,應滿足實驗室和分析方法的相關技術要求,確保環境條件不會對監測結果及人員安全造成任何不利影響。
5農村環境質量監測中的質量控制
5.1技術方案的質量控制
技術方案的制定是項目實施全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環,是保證監測質量的前提,關系到最終技術報告是否能夠滿足預期目標,是否能夠真實反映農村環境質量狀況。
技術方案的制定,應根據《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方案》、《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技術方案》以及相關標準或技術規范文件的要求進行編寫,內容應全面、準確、科學。方案應包括任務來源、目的意義、監測范圍、村莊類型、各環境要素的監測指標、監測頻次、監測方法,有針對性的質量控制措施和指標要求、評價標準、數據管理以及組織實施等內容。如果樣品需委托其他實驗室進行測定時,應制定樣品分析質量控制方案,向被委托的實驗室提出樣品測定的質量控制要求。方案經本單位人員編制完成后,經單位審核后報上級主管部門審批實施。
5.2點位布設的質量控制
農村環境質量監測點位應根據其監測目的和要求、監測對象及污染物性質以及所選縣域的環境特點和村莊的實際情況,按照各環境要素監測技術規范中的技術要求、質量控制等規定進行點位設置。監測點位的布設除具有科學性和代表性外,還應考慮實際采樣時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點位確定后,應按對采樣點位逐一核查。對不滿足技術規定和監測目的要求的,應及時更換監測點位。
5.3采樣前準備工作的質量控制
明確現場監測項目負責人。收集現場資料且盡可能全面(包括監測區域周圍的地理位置、 地形地貌、 水系、土壤類型、區域氣候、氣象特征、地表水和地下水水文特征、植被及生態系統情況等信息[3]);根據檢測項目和實施方案具體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儀器設備、采樣器具和樣品容器等,以及所需的材料或物品,例如樣品保存劑、吸收液、濾膜、GPS、地圖等。
所有準備完成后,應有專門人員對所帶物品進行清點核查,以保證能滿足樣品的采集工作要求。
5.4樣品采集的質量控制
樣品采集是項目監測過程中真正意義上實施的第一步。樣品采集的質量直接關系到后續工作開展的質量以及技術報告的科學與準確與否。
5.4.1環境空氣采樣質量控制
《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技術方案》中明確指出環境空氣監測的質量控制按照《環境空氣質量手工監測技術規范》中的技術要求執行。每次采樣前,應對采樣系統進行氣密性檢查;流量需校準且采樣時須穩定;使用氣袋或真空瓶采樣時用氣樣重復洗滌3次,采樣后應有防漏氣措施;顆粒物采樣前應確認采樣濾膜無針孔和破損,濾膜的毛面應向上,采集后,如不能立即稱重,應在3 ℃條件下冷藏保存;使用吸附采樣管采樣時,采樣前應做氣樣中污染物穿透試驗,以保證吸收效率或避免樣品損失。每批樣品采集過程中應保證采集10 %的現場平行樣或至少2個現場空白樣。
除上述要求外,實施過程中還應滿足各監測項目標準分析方法中規定的質控措施要求,例如《環境空氣 二氧化硫的測定 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HJ482-2009)指出,采樣時吸收液的溫度控制在23~29 ℃,吸收效率為100 %。
5.4.2水質采樣質量控制
水質采樣的質量控制主要按照《地下水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和《地表水和污水監測技術規范》中的相關要求執行。地表水采樣斷面應有明顯的標識物,必要時用GPS定位核實,采樣人員不得擅自改動采樣位置;采樣時應保證采樣點位置準確,注意避開油污,漂浮物、水草等,避免攪動底部沉積物;地下水采樣時應同時測地下水位,采樣前應將抽水管中存水放凈,泉水在涌口處出水水流的中心采樣。污水采樣時應調查污水處理設施運行的相關情況。此外,還應根據各分析項目的具體要求實施采樣,例如:細菌類、油類應單獨定量采樣。根據待測污染物的性質,現場采集10 %-20 %的平行樣或全程序空白樣。地下水、地表水和污水采樣的容器應分開使用。
5.4.3土壤采樣質量控制
農村村莊周邊土壤采樣質量控制要按照《土壤環境監測技術規范》和《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質量保證技術規定》中的相關規定執行。按照規范的采樣方法,選用合適的采樣工具,按相關技術要求進行采集、包裝和保存樣品,應避免在施用化肥、農藥后立即采樣,同時保證一次性獲得足夠重量的樣品,嚴防交叉污染;采集有代表性的樣品,農田土壤的采樣點要避開田埂、地頭及堆肥處等明顯缺乏代表性的地點,有垅的農田要在垅間采樣。在采樣前清除表層植被及其根系、礫石;測定金屬的土壤樣品采集時不能使用金屬工具和金屬容器,要用竹鏟、竹片采取樣品;每個分點等重量采集土樣,土樣混合縮分后每個樣品重量應滿足樣品制備要求。
5.5樣品保存、運輸與交接
現場采集的樣品選用符合要求的包裝或容器保存,需加入保存劑的按要求加入。采集的樣品包裝要完好,保證運輸途中不破損,樣品不受外界污染和交叉污染。樣品標簽應有足夠的信息量且正確、完整,其中土壤標簽應一式二份,一份在內,一份在外。
樣品運輸中的貯存環境條件應保證待測組分含量不受影響。交接時雙方要對數量、標簽、重量、樣品的冷藏溫度、采樣記錄或送樣單進行核對,確定無誤后分別在樣品流轉單上簽字。對編號不清、重量不足、盛樣容器破損、受沾污的樣品,樣品管理員應拒絕接受、指出問題,必要時重新采樣。
5.6樣品分析
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的樣品分析應按照相關技術規范標準或河北省技術方案中規定的方法執行。
5.6.1空白試驗
每批樣品至少分析1~2個全程序空白樣和實驗室空白樣(含前處理),其檢測結果應低于方法檢出限[4]。
5.6.2準確度控制
通常采用有證標準物質分析或加標回收樣分析的方式來實現。對于有國家標準物質的項目可以直接使用質控樣品控制準確度,每批樣品至少分析1~2個標準物質(明碼或密碼)。
對于沒有國家標準物質的項目通常選用加標回收樣分析來進行準確度控制。加標回收試驗又分為空白加標或基體加標,建議首選基體加標回收試驗的方式進行,此分析結果的可信度更大。加標樣分析時應和實際樣品采用同樣的前處理方法進行處理、分析。每批樣品隨機抽取10 %樣品做加標回收試驗。
5.6.3精密度控制
通過測定平行樣品進行控制,每批進行不少于10 %的實驗室平行樣品分析,再加上10 %的現場平行樣分析,因此樣品分析過程中至少分析20 %的平行樣品(明碼平行+密碼平行)。平行樣結果的判定一般執行相關技術規范或各自方法標準中的規定限值,通常密碼平行樣的標準偏差可以適當比明碼平行樣的標準偏差略大一些。
5.6.4校準曲線的檢驗
應在每次分析樣品的同時,同步繪制校準曲線。若確有困難且校準曲線的斜率較為穩定的方法,至少應在分析樣品的同時,測定兩個適當濃度(高、低)及空白各2份,分別取均值,減去空白均值后,與校準曲線的相同濃度點校核,相對偏差須<5 %,否則,應重新繪制校準曲線[4]。
5.6.5其他質控措施
上述質控措施多為實驗室內部質量控制,在項目開展過程中可以進行外部質量控制,包括實驗室間的能力比對或能力驗證,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的質控考核。
5.7數據處理
分析測試結果應以規范的格式填寫,注意數據的有效位數應按相應規則進行處理,單位均采用國際制單位,現場平行或實驗室平行樣品分析結果取其平均值以及數據結果低于檢出限時,以未檢出或ND的形式上報,同時注明相應的檢出限值。所有數據結果均應進行三級審核后報出。
5.8技術報告
技術報告應按照全國農村環境質量試點監測工作方案和技術方案的要求進行編寫,至少包含任務來源、目的意義、縣域和村莊社會、經濟、人口等基本狀況,年度監測開展情況、不同要素環境質量狀況及年際變化、原因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對策建議等內容。必要時,可附縣域/村莊布點圖片、現場采樣照片或相關工作圖、表加以說明情況。同時根據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方案及年度監測工作的開展落實情況,編制該年度的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報告。技術報告須經本單位審核通過后提交至上級主管部門。
6結語
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涉及范圍廣、項目多,只有將環境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落實在監測的各個環節,切實做到環境監測的全過程質量控制,才能保證農村環境質量監測的數據質量,真實反映所選縣域或村莊的農村環境質量狀況。
農村環境質量監測所積累的大量基礎數據將為保
護和改善農村環境、有針對性地制定相關的環境保護政策法規、管理措施提供科學技術依據,進一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參考文獻:
[1]肖辰暢,吳文暉,鄧榮,等.農村環境質量監測與綜合評價方法研究[J].農業環境與發展,2012(6):72~76.
[2]陸泗進,何立環.淺談我國農村環境監測[J].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2013,25(5):1~3.
[3]王偉.農村環境監測質量保證與質量控制[J].農業科學研究,2013(3).
[4]李國剛.環境監測質量管理工作指南[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
收稿日期:2016-04-12
作者簡介:王海鵬(1981—),男,工程師,主要從事環境監測與質量管理工作。
中圖分類號:X83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2-0174-04
Discussion on 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Control of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Wang Haipeng,Zhou Jing,Geng Hui
(HebeiProvinceEnvironmentalMonitoringCenter,Shijiazhuang050037,China)
Abstract:In this paper, weover-viewed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in Hebei Province,discussed the quality assurance and quality control measures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arious link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in order to ensure the quality of rur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monitoring. The results could truly reflect the environmental quality of the selected counties or villages, and could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Beautiful Countryside.
Key words:rur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 monitoring;quality assurance;quality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