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華
國有企業紀檢監察與現代內部審計業務的融合之道
孟華
(中糧貿易有限公司審計監察部)
當前,國有企業市場化形態日益完善,如何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同時,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是當前國家和企業面臨的嚴肅而深刻的政治經濟課題。本文從紀檢監察與現代內部審計業務融合的角度,分析了兩項業務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給出了融合案例,旨在為做好新時期下國有企業的監督工作提供有益探索。
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內部審計
隨著國有企業市場化轉型的不斷深入,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成為維持企業長久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學界,隨著現代內部審計理念的引入,內部審計被賦予了更加豐富的內涵,其業務范圍愈加寬泛,從大的方面來說,內部審計幾乎囊括了企業經營的全部活動。同時,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紀檢監察工作在維護國有資產安全、保障國有企業健康、有序發展、創造廉潔有序的政治生態環境方面的作用日益顯現,如何將紀檢監察工作與內部審計工作融合起來,發揮協同效應,是關乎國有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
根據《國際內部審計專業實務標準》,現代內部審計被定義為一種獨立、客觀的確認和咨詢活動,旨在增加價值和改善組織的運營。他通過應用系統的、規范的方法,評價并改善風險管理、控制及治理過程的效果,最終目的是幫助組織實現目標,具體作用分別體現在公司治理、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三個方面。
在治理過程中,內部審計需要對推進建立企業文化、建立有效的問責機制、暢通風險傳遞通道等過程進行評價與提出適當的改進建議。
在風險管理過程中,內部審計需要對企業的經營目標與愿景的一致性;重大風險是否被識別和評估;風險應對方案是否符合企業的風險偏好;風險信息的傳遞是否暢通等過程的有效性進行評估,并提出適當的改進建議。
在控制過程中,內部審計需要對組織戰略目標的實現情況;經營與財務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運營和程序的效率與效果;資產的安全;對政策、法規、合同及流程的遵循情況等進行評估,并促進控制過程的持續改進。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首的新一屆領導班子以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對人民的高度責任感,將黨風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將紀檢監察工作納入到了國家治理范疇,即紀檢監察工作是黨和國家治理體系中的一項政治性、政策性、業務性都非常強的專門的監督工作。
通過落實“兩個責任”,實現紀檢監察工作“三轉”,將紀檢監察工作聚集到“監督、執紀和問責”這一主業上來。概括起來,紀檢監察工作一共有7大職能:教育、制度、監督、保護、糾偏、預防、懲處。與七項職能相一致,紀檢監察有七種基本工作方式:宣傳教育、組織協調、監督檢查、專項治理、查辦案件、政策研究、制度建設。
黨中央高度重視國有企業黨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習近平在十八屆中紀委五次會議上強調“國有資產資源來之不易,是全國人民的共同財富。要完善國有資產資源監管制度,強化對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的部門和崗位的監管。”針對目前的新形勢,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工作重點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加強作風建設,形成風清氣正的內部環境;二是加強紀律建設,讓紀律成為帶電的高壓線;三是加大查辦案件力度,堅決懲治腐敗;四是切實加強對權力的監督;五是進一步完善監督機制。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將工作重心轉到了經濟建設上來,1992年10月,黨的十四大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3年,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針對國企改革進一步明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的改革方向。之后,國有企業進行了現代公司化改革,逐步完善了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這意味著,一方面,國企也是企業,是市場經濟主體之一,引入市場化的管理方法和監督體系是必然選擇,另一方面,中央企業的規模逐步增加。截至2016年9月底,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央企數量從2002年的198家減少到現在的103家,資產總額卻從2002年的7.13萬億元增加到2015年底的47萬億元。隨著國企改革的不斷深入,國企市場化轉型的完善,國企中黨的領導力量有被削弱的趨勢,中紀委在央企中巡視時發現,一些企業黨組織不健全,黨員很多年沒有過組織生活,如何保證黨組織在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中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2015年9月20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中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的若干意見》,其中明確要求“把加強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統一起來,明確國有企業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
綜上,必須把市場化監督和黨的監督相融合,這不僅是企業健康發展,增值獲益的有力保障,還是對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發展國有經濟的有益探索。在實際工作中,國有企業紀檢監察和內部審計工作可以從目標、信息、手段、問責機制四個維度上實現融合。
(一)目標的融合
現代審計工作是市場化內部監督的代表,直接服務于企業的公司治理,專注于企業目標的完成。而企業的紀檢監察工作雖是黨內監督的代表,但其職能的充分發揮離不開其所處的內外部環境,只有緊緊圍繞企業的中心工作,才能充分發揮出紀檢監察工作的價值和生命力。因此,國有企業的內部審計和紀檢監察的職能目標中都必然包含“為企業增值管理服務,為企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二)信息的融合
紀檢監察部門擔負著確保企業文化貫徹到位,企業風清氣正的使命。在“組織內部推廣適當的道德和價值觀”和舞弊調查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通過案件審理和紀律審查,可以將群眾舉報的線索轉化為公司促進管理提升的實際動力,為內部審計綜合審視業務活動,判斷組織的風險管理過程及其有效性提供了一手材料。另一方面,在紀檢監察的監督執紀過程中,發現在國有各級企業中,企業發生的經濟腐敗案件大多與“一把手”濫用職權,無視“三重一大”決策制度,對企業資金監督管理失控有關。而內部審計通過經常性的績效審計,尤其是“一把手”的任期、離任審計,可以發現一些普遍性、傾向性、苗頭性問題,通過將這些信息分享給紀檢監察部門,促使紀檢監察部門將此用在提醒談話和監督檢查過程中,從而防范了系統性廉潔風險的發生,也體現了對經理人的保護和愛護。
(三)手段的融合
受理信訪舉報和紀律審查是紀檢監察的職責,而國有企業案件很多涉及經濟業務,要處理經濟業務,內部審計人員更專業,通過企業內部審計的日常監督,能夠獲取大量的書面證據和線索,節約了取證時間,大大提高了紀律審查的工作效率和精準度。內部審計部門開展合規性審計業務時,紀檢監察人員更專業,且處置力度更大,更易產生效果。而在對干部的考核過程中,通過審計和紀檢監察中信訪舉報的信息共享,尤其是可靠的舉報線索,使審核人員能夠發現看似合理的會計賬和業務流程外的業務實質,實現全面、客觀地考核、評價人員及其管理業績。筆者在工作中就曾遇到審計發現業務審批流程完整,但通過舉報線索可知,該業務中存在私簽合同行為,即實際執行與OA系統中上報的可行性報告嚴重脫節;合同客戶與可行性報告客戶不符;合同價格與可行性報告價格完全不符,OA審批流于形式。
(四)問責的融合
企業內部審計一般包括了經濟責任審計、內控評價和專項審計等形式,但是對于查處的問題缺乏剛性措施。審計決定與執行效果難以到位,人為因素較大,對違法違紀份子震懾作用有限。而紀檢監察以黨紀法規為保證,有效提升了懲處腐敗和打擊違法亂紀行為的力度,提升了企業監督體系的權威性。
中糧貿易是中糧集團的一級經營單位,2013年12月,由原中糧集團一級經營單位中糧糧油與華糧集團進行重組后成立。設有審計監察部,內含績效審計、內控審計和紀檢監察三個二級部門,中糧貿易黨委書記兼總經理分管審計監察部。中糧貿易紀委書記兼任審計監察部總經理。這樣就從機制結構上保證了內部審計與紀檢監察工作的有效結合。
在部門成立伊始,審計監察部將部門職能定位為實現企業戰略目標上,“通過分析、評價和建議,幫助各事業部、區域公司有效履行職責,為公司領導的決策提供依據,為實現公司戰略目標提供保證,促進公司持續穩定健康和諧發展。”將審計和紀檢監察的目標合并為實現企業戰略目標上。隨后,又通過建立年度工作目標和五年工作規劃將此目標穩步落地。
在部門總經理的協調下,績效審計、內控審計和紀檢監察3個部門定期召開碰頭會,將中央和集團黨組紀檢組的精神,紀律審查和信訪受理過程中發現的企業廉潔風險點與內部審計過程中發現的風險點進行碰撞,確定當前的審計監察重點區域。
2014年9月,為做好糧食收購工作,防止業務風險,中糧貿易組織所屬糧庫主任開展簽訂《糧食收購業務承諾書》(以下簡稱承諾書)工作。結合風險點,審計監察部起草了承諾書范本,內含崗位廉潔風險、資金安全管理和業務流程控制等10項條款,全部為內部審計和紀檢監察中發現的問題和可能風險點。此項工作的開展使所屬糧庫主任進一步增強了廉潔自律和風險防控意識,為糧食收購業務的有序開展提供了強有力保證。
2016年4月,中糧貿易紀委書記親自授課,對各級財務經理人進行了廉潔風險警示教育。他從近幾年內部審計和紀檢監察發現的違規違紀案例入手,就案件性質、發生的原因、產生的后果以及相關人員應承擔的責任等進行了全面的分析,重點剖析了企業在內部控制,特別是在財務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使參訓人員受到了一次警示教育。
2016年9月,審計監察部、法律部、風險管理部等部門又根據其在工作中發現的風險信息制定了《中糧貿易運營管理紅線10條》,真正將內部管理工作成果固化為企業的內控標準,體現了審計監察服務公司管理的終極目標。
在實際工作配合中,審計和紀檢互為手段,互為支撐。2014年,中糧貿易組織所屬企業開展了農產品收購(含委托收購)業務效能監察工作。在組織各單位自查的基礎上,內部審計和紀檢監察組成聯合工作組,針對資金管理、內部控制、制度建設、會計核算等7方面對部分單位進行了抽查,共查出28個問題,提出了17條整改措施。
同時,在日常工作中,一方面紀檢監察根據信訪舉報中查出的問題,對所在單位及時下達整改建議,2014~2015年共提出經營管理方面針對化建議100余條,這些為內部審計加強對重點環節和部位的監督和審計提供了有價值線索。另一方面,內部審計通過其會計審計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專業審計手段、對內控制度的把握等,豐富了紀檢監察的監督手段,提高了紀律審查和監督的效率。
在問責機制上,2015年內部審計共向紀檢監察移交3起案件,將審計發現的問題通過黨紀法規的保障予以落地,提高了審計監察工作的專業和權威性,保證了企業文化的良性發展,為企業經營目標的完成奠定了基礎。
業務的融合關鍵還是人才的融合。審計監察部的很多工作,都是在啃“硬骨頭”,對人員素質、業務能力要求較高。中糧貿易審計監察部將“明職責、講操守、懂業務、勤學習”作為指導思想,深入推進審計監察部團隊建設。其中,在懂業務方面,通過崗位輪換、聯合檢查、老同志帶領年輕同志,邊干邊學、邊干邊教的方式要求人員在內部審計和紀檢監察方面,精通一門,熟悉一門,在工作學習中深諳融合之道,提升綜合素質。
對于企業紀檢監察與內部審計的業務融合而言,部門合并不是唯一的形式,關鍵是觀念的改變,制度的協調,目標就是實現監督的一致性,從而保證企業相關方權益的最大化。
主要參考文獻:
[1]李玨.國企紀檢監察與內部審計的有機結合,市場研究,2016(6):55.
[2]繆飛翔.國有單位發揮內部審計與紀檢監察聯動作用的思考,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2(3):50-51.
[3]潘廣洲.國有企業改革之要_健全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23):16-18.
[4]周文龍.國有企業內部審計部門與紀檢監察部門的工作配合探究,中國市場,2016(16):105-106.
[5]王兵.國有企業內部審計實踐與發展經驗,審計研究,2013(2):77-89.
[6]張響賢.論紀委在國有企業公司治理中的三重_省略_集團_公司紀檢監察工作實踐的思考,保險研究,2008(11):61-65.
[7]曹義皋.論企事業單位紀檢監察審計間的業務協調,財務與金融,2011(6):81-84.
[8]梁秀華.淺析企業內部審計監督與紀檢監察職能融合,管理觀察,2014(12):33-34.
責編:楊雪
▲財經資訊
碳排放權交易會計處理將“有章可循”
近日,財政部發布《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有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下稱“征求意見稿”),以配合我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的開展,規范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地區參與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的企業以及參與碳排放權交易的其他企業有關業務的會計核算。
業內人士紛紛表示,征求意見稿的出臺,是我國第一次全面系統地規范碳排放權交易相關的系列會計行為,并為推進我國碳交易市場建設提供了全方位支持。
解決了現實中的核算困惑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等環境問題的加劇,溫室氣體排放逐漸引起人們的關注。
由此,碳排放權交易、二氧化碳排放許可、核證減排量等手段應運而生,成為約束企業節能減排的有效措施。
截至目前,我國已在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東、湖北、深圳等7個試點省市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相關工作,并都已建立了相應的碳排放權交易機構。
自2014年以來,財政部相關負責人赴北京、上海、廣東、深圳、湖北、天津等試點地區進行調研,與國家和有關試點地區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廳局、碳排放權交易機構、試點企業等進行座談,并與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會計學院聯合開展“我國企業碳排放會計體系研究”課題,起草形成了《碳排放權試點有關會計處理暫行規定(討論稿)》。
此后,財政部在積極征求了7個試點地區發展改革委員會、財政廳局、碳排放權交易機構等相關部門意見后,修改完善并形成征求意見稿。
碳排放權市場化運作是最大亮點
征求意見稿主要包括3個部分內容:一是對碳排放權相關的資產、負債設置了會計科目。二是根據重點排放企業不同的日常業務規定了相應的賬務處理。三是明確了重點排放企業在財務報表上的列報和披露要求。
“比如,碳排放權分配的確認和計量、因超排而購買碳排放權和因減排而出售碳排放權的會計確認和計量、碳排放權相關資產和負債的科目設置,以及碳排放權分配、持有、交易與履約等相關會計信息的財務報表列報和披露。”一直致力于碳會計發展研究的南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張彩平說。
此外,征求意見稿解決了碳會計發展中理論和實踐方面的一些問題。比如,實現了更完善的企業整體資產、負債的范圍與對應的結構;通過初次對接,為報表使用人提供合理判斷、提升決策科學性的依據。
征求意見稿中體現出的“市場化機制運作”是最大亮點,即減少排放的企業能夠因降低排放而受益,超額排放的企業因增加排放而承擔額外成本。
F2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