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樂德課程”的研究背景
1.學校源遠流長的發展史
湖南省安化縣梅城鎮完小(以下簡稱“我校”)原名“阿樂德小學”,后幾易其名,1983年更名為梅城鎮完全小學。學校創辦于1918年,是曾任湖南省教育廳廳長的朱經農為其定名。創始人龍則靈先生將“樂學厚德”教育思想嵌在校訓里永昭后人。“樂德”源于《論語》和《周易》。“樂學”語出《論語》,“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厚德”源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校教師光大校訓,奉行修身仁愛之師德,營造尊重、關愛、民主之環境,以人為本,教書育人,踐行“樂學厚德”的理念。現成為榮譽眾多、三湘有名的學校。
2.學校推進新課程改革與素質教育的需要
長期以來唯知識論的課堂觀、唯應試論的教學觀等造成了高分低能的人才怪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課程內容要體現時代性、基礎性,突出“綜合性”“選擇性”“適應性”的原則。因此,具體實施國家課程要符合學校、學生的實際,必須經過校本化的改造,“樂德課程”的課程教學實踐模式是國家課程方案校本化實施的有效載體。
3.學校內涵發展彰顯特色的需要
有文化的學校是有特色的學校,獨特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風格”是學校特色的三大要素。我校特色定位是:教育思想層面——實施“樂學厚德”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層面——構建“樂德課程”的課程教學結構體系,教育風格層面——追求“樂德”:師生通過“樂德”環境的熏陶,“樂德”活動的歷練,滋養“樂德”氣質的提升,實現幸福學習的最終目標。
“樂德課程”的實施,重構學校教育的發展遠景和探索。我校從教育倫理的高度,提出培養“樂學厚德”之人,這是重視人本的教育,是為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終身幸福奠基的教育,是助推學校內涵發展的教育。故我們構建了“樂德課程”的課程教學實踐模式。
二、“樂德課程”的研究過程
(一)研究階段
破解教育“同質化”、課程“單一化”,培養個性化人才,關鍵在于培養模式的多元化,尤其是課程的多元化。我們在“樂德課程”的理論構建、大膽實踐、積極探索等方面做了大量原創性工作,“樂德課程”的構建研究經歷了兩個階段:
1.課程初始探索階段
對課程建設的研究始于2004年3月,我們認識到開發、建設課程有廣闊的空間,編寫適合校情、學情的校本課程——“梅山人文”,使學生受到深厚的梅山文化熏陶。2005年,學校把第二課堂作為活動課程排進課表。開設閱讀課,2006年5月,全縣“書香建設”研討會在校舉行,閱讀課成為第一大特色課程,《益陽日報》以“百年老校飄逸書香”為題進行報道。電腦的普及,小學生書寫能力減弱,2007年9月開設寫字課。
2.課程教學結構研究階段
2008年9月,學校將《小荷周報》改版成校刊《小荷》。2009年4月,建高標準羽毛球館,成立羽毛球訓練隊。學校被定為縣課堂教學改革實驗校。2010年9月,新編《孝德》讀本進課堂。將每周一、三、五的中午時間作為“午間經典誦讀”,校園電視臺播放《增廣賢文》等,將《三字經》等搬上舞臺。
2011年4月,學校舉行“京劇進校園”匯演活動,肖毅等同學與京劇名票徐根保老師同唱《打金磚》等。在益陽市小學生經典誦讀大賽中,學校《木蘭辭》節目獲市一等獎,并作了《誦讀經典,傳承國學,彰顯書香校園魅力》的經驗介紹。同年10月,我校被確定為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樣板校建設學校。
2012年3月,羅習鋒校長在全市課程改革研討會上作了《重特色,求創新,不斷深化課程改革》的經驗交流;4月,改建高標準乒乓球館,活動課程開設更完善;9月,成立農村少年宮,開設23個社團開展活動。另外,“農村小學生學習幸福現狀及問題解決的研究”課題實施“樂德課程”引導學生幸福學習;“家校結合對小學生實施孝德和責任教育的研究”課題開發活動課程進行了孝德、責任教育。
2013年5月,全縣課改研討會在我校舉行,我校的“三三”幸福課堂教學模式得到縣領導、專家的論證;9月,夏永恒主任在市“十二五”課題研討會上作《關注生命本真需求,科研引領幸福成長》專題講座;11月,在全市課程改革研討會上作《打造課堂特色文化,成就學校發展之路》經驗交流。
2014年3月,學校認為“樂德”兩字系學校創建之校名,治學之傳統,校園文化建設和課程彰顯“樂學厚德”思想,對“樂德課程”的結構進行論證:根據“樂學厚德”校訓提出由國家課程樂德化、活動課程樂德化、環境課程樂德化三層組成“樂德課程”的課程教學結構模式,符合課程理論和學校實際。“樂學厚德”是學校的校訓,也是教育追求的目標——師生共同成長,最終發展成為樂學向上、博學厚積、涵養厚德之人。學校以“樂學厚德”內涵和教育意蘊為基礎,從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出發,遵循“樂學厚德”之所道,打造“樂德課程”體系,將“樂學厚德”理念融入校本化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與評價。至此,“樂德課程”的課程教學結構模式初步形成。
(二)研究實施
幾年來,學校圍繞“樂德課程”,按照“課程為載體,項目負責制,全校一體化”的思路開展研究、實施。
1.國家課程樂德化:確保主體性,貫徹“樂德”思想
站在課程建設的高度,我校踐行“樂學厚德”思想,再提煉,再創新,進一步拓寬“樂德”的領域,豐富“樂德”的形式,建構“三三”幸福課堂教學模式,其核心理念是化“被動學”為“幸福學”,最終實現“以人為本,樂學厚德”的思想。
2.活動課程樂德化:實施選擇性,踐行“樂德”思想
(1)建設主題性的人文課程。一是傳統節日人文課;二是現代節日人文課;三是校園“八節”人文課;四是主題人文課;五是特殊節日人文課;六是安全人文課;七是“梅山人文”“孝德”校本課程進課表,進課堂。
(2)建設自選社團課程。一是利用早晨、中午的第二課堂開設聲樂、美術等16個活動;二是利用少年宮開設象棋、主持人、書法等23個社團活動。
(3)建設實踐研究課程。利用梅山地區豐富的資源,開展“深山尋寶”“保洢水,清洢水”等實踐活動。
(4)建設多元拓展課程。學校多元拓展音樂、體育、語文課程融合為“教學+技能”的大課程。制定體育、音樂、京劇、書法課程教學要求,體育課開展“陽光鍛煉大課間”活動,要求學生分年段掌握兩種體育技能;音樂課規定學生掌握葫蘆絲小樂器;語文課將寫字教學與書法相結合。
(5)建設全員閱讀課程。將閱讀課排進課表;開辟午間經典誦讀時間;舉行“親子共讀”“師生共讀”活動;將《弟子規》發送到學生手中,開展誦讀活動。
3.環境課程樂德化:施行熏陶性,滲透“樂德”思想
(1)教師精神文化。我校根據辦學理念和校訓,建設人文制度,挖掘本土文化,梳理出學校的文化精神本質——“樂學厚德,自強不息”,并以此感召教師,激發教師“樂教厚德”。
(2)校園隱形課程。學校校史、三風一訓、校歌、校刊、校規等都是隱性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潛移默化對學生施教,對生命成長產生深遠影響。
4.課程評價樂德化:落實多元化,執行“樂德”思想
課程評價是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讓課程建設落實在對學生全面、個性化的培養中,就必須用多元化的評價衡量課程是否落到實處。學校把“樂德課程”的實施分“夯實制度、立足個體、關注群體、共同成長”四個層面進行評價:一看是否根據制度進行評價,如“三三”幸福課堂教學效果綜合評價標準等,使師生共同參與課程建設,推動課程建設的不斷革新。二看是否實現每個個體的成功。學校開齊開足各類課程,為學生基礎發展提供同等的機會。如對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實現人人會跳繩,會打羽毛球、乒乓球,人人會一門小樂器等。三看關注個體是否得到成功。開設各種活動課程為學生搭建成長平臺,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四看是否追求個體融入群體而獲得共同成功。課堂教學,從對個人的評價擴展到小組評價,如星級小組和明星個人的評比。課程教學中,聲樂的評價,是通過小組集體合唱表演的方式,以集體的總成績作為每個人的成績。校園“八節”是充分利用集體項目比賽,如接力賽跑等,有個體評價,還有班級、年級組評價。這讓每個學生在活動中融入群體,分享快樂、體驗成功。
三、“樂德課程”研究體系的構建
1.“樂德課程”體系構建(圖1)
2.“三三”幸福課堂教學模式體系
“三三”幸福課堂教學模式分三個板塊。第一板塊為序課,要求高效能動,用3分鐘左右的時間進行技能展示和訓練(話題訓練、速算訓練、名作欣賞、作品展示)。第二板塊為學課,33分鐘左右時間有三個“三有維度”,即學習方式、狀態、效果。第三板塊為結課,要求有效思評,用3分鐘左右的時間對學習過程進行梳理反思,評價小組學習情況。
四、“樂德課程”研究的效果
(一)“樂德課程”的構建,有利于學生個性化教育的落實
國家課程、活動課程、環境課程三位一體的樂德化實施,激發了學生創造的欲望,個性特長、實踐創新能力、綜合素質和個人價值得到充分體現,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二)“樂德課程”的構建,有利于促進教師隊伍的專業成長
1.彰顯校長的課程領導力
我校建構的多元化課程觀和大“樂德課程”,使課程的整體結構走向現代化,使課程的基礎性、拓展性、科學性和諧統一,確保了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彰顯了校長的課程領導力。
2.彰顯教師的專業成長力
多元化的課程開發做到全、新、精,錘煉了教師的教學藝術,縣、市、省級教學比武我校有30多人次獲獎,50多人次參與省級送課下鄉、送培到校活動,取得了10多項教科研成果。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專業素養不斷提高。
3.“樂德課程”的構建,有利于學校整體發展
(1)學校教育遠離功利。“樂德課程”結構完整,內容豐富,彰顯時代、國家和學校特色,體現師生發展的個性化需求,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多樣,辦學目標遠離功利,從而培養出了個性特長鮮明的學生。
(2)學校教學質量穩居前列。我校近五年的綜合抽考中,均獲得當年縣局組考的各科“一分二率”法綜合排名前茅的優異成績,教學質量穩居全縣小學前列。
(3)學校辦學特色彰顯。“樂德課程”的多元促教育方法多樣化,教學風格個性化,使學校個性色彩鮮明,提升學校內涵。2011年以來,學校數學教研組被省總工會授予“芙蓉標兵崗”榮譽稱號等各項榮譽。
(4)學校聲譽鵲起。“樂德課程”的實施,使學生學習興趣高,習慣好,成績優;活動多,素質高,能力全,讓人民滿意,為學校贏得了聲譽,大量吸引了鄰縣、鄰鎮的孩子舍近來求學。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樣板校檢查組高度評價:“梅城鎮完小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上所做的工作令人震撼,做好了三開,即省部頒計劃開齊了課、開足了課、開好了課;處理好了三種關系,即課改與改課的關系,教學與學教的關系,教育與育教的關系……”學校還承辦國培計劃縣“特崗教師”崗前培訓班;羅習鋒、劉曉霞、夏永恒3人先后18次在縣、市課改會上做經驗交流,“樂德課程”理論影響延及全省。多家媒體先后從不同角度報道我校“樂德課程”的研究成果。
此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辦“十二五”2012年申報的一般資助課題“農村小學生學習幸福現狀及問題解決的實證研究”(XJK012BZXX028)課題成果。
(策劃編輯:蘇 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