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敏智
摘 要:校本教研是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高的有效形式。我們通過更新學習理念,從學校實際出發,立足課堂教學,以教育教學中的問題為研究對象,以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為目的,依托教育科研,互助合作。我們利用校本教研這個平臺,嘗試把教師學習、教學實踐和教育科研三者融合為一體。我們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解決教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總結和提升教學經驗,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最終實現教師的自我飛躍。
關鍵詞:學習;教研;教師發展;實踐;研究
校本教研由教師個人的自我反思,教師集體的同伴互助、專業引領構成。我們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水平為目標,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根據實際,嘗試開展集培訓、教研、科研、教學四位一體的工作模式。經過近幾年的實踐,學校教師素質有了顯著提高。以下是我們的具體做法。
一、更新學習理念,推開成功大門
在推行新課程的時代潮流面前, 教師非常有必要從最平凡的學習入手,以促進自我發展。我們在改造學習對象和學習內容的同時,也改造了自己的知識結構,提高了自己的學習能力,鍛煉出了批判的火眼金睛,學到了運斤成風、點石成金的學習本領。要加強學習成果的研究,讓我們學會從自己的學習成果出發來安排自己的全部學習過程。
我們利用全市以及教研區的不定期活動,與各兄弟學校溝通,整合各校的教學資源,以此提高教師教育教學研究水平。確定主題,全方位、多角度地促使教師的專業成長,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實力。
1.確立學習目標,找準前進方向
我們采用“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的學習形式,上圖書館、博物館、影劇院,添置手提電腦和上網設備,因為對教師來說,課外知識和經驗的獲取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
我們不能把學習簡單地理解為讀書。我們既要關心書本學習,也要重視非書本(電視、網絡、專家講座)學習,還要引導自己生活中的非正規(社交)學習。做到有重點,有筆記,有心得。一學期摘錄教育教學信息20多篇,精讀一本以上教育專著。通過學習,一學期完成至少兩篇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心得體會或論文。
2.掌握學習方法,減輕學習負擔
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真正意義上的學習方法是由學習內容的性質所決定的客觀方法。一般的學習,往往在學習內容上忽視知識之源。我問自己:作為教育者,我們的勞動工具是什么?教師作為培養未來合格勞動者的人,自身是否已把最關鍵的因素即獲取知識的方法掌握了?學習,也就是勞動。我們教師是以學習方法作為勞動工具的勞動者。簡單地說,掌握學習方法的意義在于更高效地學習。
二、立足課堂教學,走向成功大門
校本教研應該考慮學校實際,從課堂教學出發,結合當前的新課改,才是成功的教育。我們加強備課組內教師的合作,相互促進,嘗試多樣課堂,向45分鐘要效率。
1.樹立新理念
教師應該牢固確立三個觀念:教學工作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促進學生整體素質和個性全面發展的觀念;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自主創新學習和自主發展的觀念;學科教學必須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引導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觀念。
學校通過對新教師的匯報課活動、骨干教師名優課活動、教師“滾雪球”活動、教學基本功評比等活動,掀起了課堂教學研究的高潮,教研活動層次性強、輻射面廣,調動了全體教師參與的積極性,效果比較好。教師們都能嚴格按照教研組制訂的計劃,按照校本教研的要求,按集體備課、說課、上課、評課這些環節進行,教研活動的規范性、老師的教研意識都得到了明顯增強,教師們既感到有壓力,又感到有動力,從而推動了課堂教學整體水平的提高,也促進了新秀能手的產生。
2.互助謀發展
我們定計劃、定時間、定課題,充分發揮老教師、骨干教師的傳幫帶作用。我們在校本教研中博采眾長,采納每一位教師的亮點,為了讓年輕教師更快成長,我們堅持師徒結對,注重一對一的幫扶。
例如,每周確定固定時間,以學科為單位進行集體備課,探索教材教法,進行新課程教學設計,制作課件,有主講人,有執筆人。統一進度,達到資源共享,提高效率與質量。以備課組為互助載體,促進教師與同伴的對話。
三、依托教育科研,謀求自我飛躍
教育科研素質要成為教師的基本素質已經達成共識。現在學校需要集教育、教學、科研、管理等多種能力于一身的復合型的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是培養青年教師、名教師的重要手段,能使教師潛能得到充分開發,使教師改變教學方式,創造出教學奇跡,不斷矯正自己頭腦中的一些陳舊觀念;教師會經常對自己的教育活動進行反思,可改進教育方式,提高工作責任感;教師可以學習新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改進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能力和業務素質。因此,教育科研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一個平臺,教師參與教育科研就成為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和方法。
1.課例研究
事實上,只研不教是空洞的,只教不研是粗淺的;離開研究的教學,會導致經驗主義的弊病,離開教學的研究,就會陷入形而上學的泥潭。教育科研出發點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著力點是教師素質的提升,落腳點是促進學生學習和發展,實現學生的生命意義。教師能力上去了,素質提高了,教學就會得心應手、駕輕就熟、高屋建瓴,學生學習就會主動參與、輕松愉快、生動活潑,教育質量自然得到提升。
例如:我們采用課例研究活動模式,就同一課時內容上兩堂課,進行前后對比。其操作過程為“集體備課—上課—評課—再備課—再上課—再對比評課—形成案例”,重點探究新課程課堂教學實施,新理念在課堂中的體現,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靈活運用開放式教研活動、促進式教研活動、針對式教研活動、學科整合式教研活動等多種教研形式。
2.案例研究
一個教師的教育科研,如果只有常規教研,不搞改革實驗,教學工作就很容易按部就班,徘徊于常規的工作中,教師專業難以發展。我們的做法是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點上進行研究,運用行動研究法。
例如:案例研究日常化,教師就教育教學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研究,以“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為核心要素,以“問題—計劃—行動—反思”為操作方式,努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我們和自己對話,依據校本教研制訂的計劃,結合自身學科特點,就教育教學行為進行分析、總結,內化為教學經驗,靜下來匯編成一本本案例集,碰撞、交流,演繹出更多的火花。
此外,課題研究也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一環。教學中生成的課題研究可以促進我們去觀察、思考和學習,進而改變教育觀念,提高專業素養,促進教師學習教育科學理論,鉆研科研知識,聯系教育實際進行教學改革。
“教學無小事,事事皆學問,教師無小節,節節是楷模。”我們堅持集體教研,部分科研課題細化分解,課題組長主抓課題研究工作,任課教師全員參與,人人都有子課題。內容從課堂教學到學生管理各方面,我們小切口深挖掘,注重課題的有效性、實用性、可操作性。
總之,校本教研要以新課改為導向,以教師為教研的主體,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以新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面對的各種問題為研究對象。我們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研究和解決教學實際問題,總結和提升教學經驗,形成民主、開放、高效的教研機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最終推動課程改革目標的全面落實。
參考文獻:
[1]聶厚德.中小學教育科研實用方法[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鐘啟泉.新課程師資培訓精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浙江臨海市靈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