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虎
摘 要: 微生態制劑學作為一門全新的高校課程,可供借鑒的教學材料不多,知識體系較為欠缺,具有相當的教學難度。作者根據開展該課程一年多的教學實踐,初步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 微生態制劑學 教學方法 教學效果
微生態制劑(Probioties)是指運用微生態學原理,利用對宿主有益無害的益生菌或益生菌的促生長物質,經特殊工藝制成的制劑。微生態制劑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已經廣泛應用于人類疾病治療、畜禽養殖業、種植業及水處理等多個領域,并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國內高校有必要將“微生態制劑學”作為生物類專業學生的必學課程。然而,微生態制劑學作為一門全新的課程,到目前為止尚沒有一個完整的定義,也缺乏已有的課程標準的導向作用[1]。筆者作為首批從事“微生態制劑學”課程教學工作的青年教師,通過一年多的教學實踐,在教學方法和模式上已形成雛形,希望可以為廣大從事和即將開展該課程教學的教師們提供參考。
1.微生態制劑學課程特點
1.1可供借鑒的教學材料少
微生態制劑學的教學材料非常稀缺,因此該課程的備課任務較為艱巨,可選教材不多,目前只有三種教材可供選擇。綜合權衡之下,我們選用王秋菊主編的《微生態制劑及其應用》(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為本課程的教材。網絡上幾乎沒有教學課件、視頻或與之相關聯的材料,唯一可供借鑒的只有與微生態制劑應用相關的雜志文章。教學材料稀缺,因而對教師要求更高。代課的教師們需要廣泛閱讀和思考,除了掌握教材內容,更要對微生態制劑應用最新文獻有及時的把握和了解。
1.2課本內容較為單薄
微生態制劑在生產實踐中廣泛應用于動植物、人類乃至環境等領域,而教材卻單方面介紹了物微生態制劑,因此需要教師在授課時適當介紹植物、人類和環境微生態制劑的相關知識,拓寬學生眼界。課本一共有五章內容,其中三章都講到研究性實驗。實驗性知識技能理應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將實驗性知識拿到理論課上講授,無疑大大增加了講課難度。另外,微生態制劑學課程知識點不多,且與其他課程如《微生物學》、《生物制品學》、《病原生物學》等有重復之處,知識內容對于學生來說缺乏新意,較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3強調應用研究
課本中的實驗性章節既是教學難點,又是亮點所在。目前生物類理論課程知識點繁多,學習方式以硬性記憶為主,而實驗課程則強調操作,缺乏科學思維訓練。微生態制劑學教材上的實驗章節主要研究微生態制劑對動物生長性能、免疫功能等方面的影響。學習這樣的章節可以讓學生將以前學到的知識和方法有機融合起來,甚至融會貫通。另外,微生態制劑本身的發展尚處于初級應用階段,對其作用機制、不同畜禽品種、不同生理時期的有益菌組成、用量等都有待進一步研究、開發、改進和完善[2]。
2.教學方式的實踐探索
盡管微生態制劑學具有較高的授課難度,但是筆者經過一年多來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技巧,可能還存在一些不足,希望能給廣大從事該課程教學工作的教師們提供一個參考。
2.1緊貼教材并聯系實際
教師普遍認為PPT課件必須能夠清晰地展示標題和層次[3]。筆者的教學課件緊貼教材,標題醒目,層次清晰,務必讓學生把握整個課程的全局。在此基礎上,合理插入一些與內容相關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微生態制劑的授課對象即將面對的是就業問題,因此適時播放一些視頻,介紹目前的微生態制劑相關企業及其產品,是大有裨益的。學生興趣濃厚,課堂抬頭率高,可見這種教學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2翻轉課堂的應用
微生態制劑學的講課難點在于其實驗性章節。本來是操作性知識,拿到課堂上講,顯得晦澀難懂,也枯燥乏味。但是,如果從學生視角出發,提高其參與度,教學效果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4]。翻轉課堂是將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翻轉過來,讓學生在課前完成知識的學習,在課堂上完成知識的吸收與掌握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研究發現[5],翻轉課堂模式有利于激發和維持大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大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學實踐中,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組,課前預習實驗性章節的內容,課堂由各組分別上臺講演,講課完畢由教師針作評價,并查缺補漏,最后由學生和老師共同評分。翻轉課堂的應用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取得了良好教學效果。
2.3合理安排課程見習
對于微生態制劑學這種面向應用的課程來說,非常有必要開展課程見習。經調查,絕大部分學生都希望能去企業考察和學習。據統計[6],到2015年中國微生態制劑的總消耗量達到20萬噸,其中水產微生態制劑的需求量占40%以上。湖北是千湖之省,微生態制劑在水產養殖上具有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聯系了一家專業經營水產養殖的公司,其研發的核心就是微生態制劑在水產上的應用,能直接與課堂知識掛鉤。經過課程見習,學生充分認識了微生態制劑的廣闊應用前景,紛紛表示要加強對該課程知識和技能的學習。
3.結語
微生態制劑學易學難教,對教師駕馭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得學生學有趣味、學有成效是該課程任課教師應當思索的問題。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所總結的教學方法取得初步效果,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教學課件中的多媒體內容需不斷更新,翻轉課堂費時較多,課程見習的操作難度較大等。要做好微生態制劑學教學工作,需要廣大師生共同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該課程會越來越完善,為學生的就業和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少麗.課程標準建設對教學改革的導向作用[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05):191.
[2]王秋菊.微生態制劑及其應用[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4.
[3]張晶.PPT在高校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狀況調查[J].計算機時代,2015(04):55-56+59.
[4]馬蕾迪.回顧與反思:“學生參與”研究概述[J].長江師范學院學報,2016(02):116-121.
[5]潘炳超.翻轉課堂模式應用于高校教學的實驗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5(03):83-88.
[6]張連水等.微生態制劑的研究現狀及前景[J].河北漁業,2016(02):56-5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