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
摘 要: 在強調終身學習的當代社會,教育關注的不僅僅是成績的獲得,更是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能力包含內在學習動機、影響學習的非智力因素和自身的學習方式,學習動機是其中重要一環。醫學專業學業負擔較重,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較多,以非臨床專業的醫學生(基礎醫學、法醫學、預防醫學等)表現更為顯著。本文通過焦點訪談的研究方法,以某大學的學生、導師和家長為訪談樣本,運用教育心理學相關理論,分析相關學生學習動機的現狀和影響因素,并從輔導員視角對于改善醫學生(非臨床專業)學習動機的策略加以探討和展望。
關鍵詞: 學習動機 醫學生 輔導員
當今社會強調終身學習,而醫學專業尤甚。隨著對疾病認知的不斷深入,醫學工作者要始終保持充沛的學習能力和活力,以掌握醫學前沿,在相關領域取得成就。因此,注重醫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是廣大醫學院校從教者的重要任務。人的活動受動機調節和支配,動機是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并促使活動向某一目標的心理傾向和動力[1]。人的各種活動都是在動機指引下向著某一目標進行的。學習是由動機引起的有目的活動,動機是學習的起點和動因。因此,本研究的研究主旨為學習動機。
筆者作為醫學院校輔導員,接觸到為數不少的非臨床專業的醫學生,例如基礎醫學、法醫學、預防醫學等,這些學生多為專業調劑,且未來不能從事醫生職業,具有一定的群體特征。本研究以這類學生為研究主體,對學生、導師、家長和輔導員等相關人群進行焦點訪談。在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中,動機可分為不同類別,本研究采取來源分類法,從內在動機和外部動機進行研究。其中內在動機的訪談關鍵詞為求知進取、專業興趣、挑戰性和學習動力;外在動機的訪談關鍵詞為他人評價、同伴壓力、追求回報、社會導向。通過訪談,本研究歸納如下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
一、醫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
1.歸因與自我效能感
在社會心理學中,歸因原意指分析人的社會行為的原因,在動機理論中指人們對自己成功與失敗的原因的理解和所作的因果判斷。這種理解和判斷反過來會影響人的行為選擇,成為人的行為動機,所以歸因論是從研究人對自己的行為后果的認知(理解、判斷)探究人的行為動機的理論[2],由美國心理學家韋納完善。影響學生是否愿意學習的沖動和激情中歸因和自我效能感成為重要因素,它們決定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和自我能力的評價。美國心理學家韋納完善了歸因理論,從認知(特別是從思維和情感兩方面)闡述。歸因意味著尋求原因,對自身所做活動的預知性及對自身或者他人所做事或產生的結果被察覺的原因進行解釋或推論的過程,分為自我歸因和他人歸因。學生經常會因為不同的歸因產生對學習不同的態度,在能力、努力程度、任務難度、運氣、身心狀況和別人的反應這六個因素上,每三個因素構成不同的維度,產生不同效果的學習動機。如當學生把失敗歸結于自身方面的能力時,由于能力是不易改變的,容易使學生對作業產生低的成功期望,導致產生失敗綜合征,韋納的歸因模型見下表[3]。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由班杜拉提出,定義為“對產生一定的結果所需要的組織和執行行為過程的能力的信念”。效能感對形成習慣性低成就感的人來說影響頗深,甚至形成或者感覺到習得性無助,或者通過自身努力而由于受運氣和任務難度的影響造成的失敗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同時,班杜拉對自我效能感的評定成為影響因素之一,效能感對已經習慣失敗的低成就者有不可磨滅的影響,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能幫助學生設定切實的目標,正確認識到自己如果適當努力就有能力(效能)去實現這些目標[7]。
醫學專業學習學制長、課業負擔重,以某校2015級基礎醫學專業為例,學制五年,總學分223分,其中專業必修課36門143學分,而同為理科專業的2015級物理學專業,學制四年,總學分140分,其中專業必修課13門43學分。并且醫學學習以陳述性知識的記憶居多,加之醫學學習對嚴謹的要求很高,各門課程給分極其嚴格。對于醫學專業成績相對不好的學生,如何正確對待學業的不理想,正確認識自己,尋找穩定的歸因和樹立自我意識自我效能感,是提升學習動機的重要前提。在與成績不理想學生的談心中,經常能聽到諸如“我沒有學醫的天賦”、“這次題目出的太偏了,完全不是我的復習范圍”等抱怨。因此,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歸因,客觀地認識和利用自我效能,是促進學生提高學習動機的關鍵因素。
2.專業學習興趣
興趣是人們探究某種事物的方式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它以認識和探索的內在需要為基礎,是推動人們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興趣在需要的基礎上產生,而需要的滿足又會引起更濃厚的興趣。人對有趣的事物給予優先注意,積極地探索,并且帶有情緒色彩和向往心理[9]。皮亞杰指出:“興趣實際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現出對象與需要之間的關系。”興趣是推動學習活動的巨大動力,是學習動機中最活躍的動因。對學習活動來說,興趣是引起和保持學生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對于感興趣的知識、課題,學生總是主動愉快地探究它,無論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都與興趣有關。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皮亞杰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拉扎勒斯等人的研究表明,興趣比智力更能促使學生努力學習[5]。
非臨床專業的學生多為調劑來到此專業,數據表明,某校2012級35名學生100%非第一專業志愿,部分學生是填報臨床醫學八年制未被錄取的,此類學生家中多有醫務工作者親戚,對醫學學習有一定興趣,只是苦惱于此專業不能考取執業醫師執照,不能從事臨床醫生工作。而大多數同學則是完全沒有考慮過醫學專業,而醫學專業學習與大學之前專業知識相關度低,學習方法特殊——經常接觸尸體、動物實驗、大量陳述性知識需要記憶等都使這部分學生喪失對醫學專業學習的興趣,進而將注意力轉移到電腦游戲等娛樂活動中,成績進一步下降,更喪失學習興趣,形成惡性循環。
3.家庭和社會背景
學生自身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具有獨特性,不同的家庭與社會背景則有可能造就不同學生對待成功的期望,能夠完成任務的信心和對所處環境的適應程度不同。往往處于自身熟悉的價值觀、語言、行為等環境,并具有較高父母關注度的學生表現出對成功或完成任務的學習動機較大,而處于與生活環境迥然不同的文化領域的學生,比較難以適應環境,父母由于離得太遠,對面臨暫時困難的學生缺乏家庭支持和鼓舞,因此在學校的舒適程度不夠,或完成挑戰的準備不夠,或對獲得成功的能力自信不夠等而造成此類學生在當下缺乏足夠的學習動機[8]。如今的社會大環境中,醫患關系緊張、住院醫師基地培訓及青年科研工作者工作壓力大物質生活水平偏低等現實因素對學生產生消極的心理暗示,進而對醫學喪失學習興趣。
針對此三類影響因素,本研究從輔導員工作角度,進行如下思考。
二、激發與改善醫學專業學生學習動機的策略
1.內源性動機
內源性動機是源于興趣、好奇心、求成的需要或自信心等個人特征的動機,所以激活與維持學生動機的根本策略是教師長期堅持培養學生求知、求成的需要,通過成功的學習經驗又增強他們學習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發展學生的個性品質既是教育的手段,又是教育的目的[3]。
(1)培養學生的學習成就感。
根據馬斯洛需要層次論,實現自我價值和力求成功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高級需要,必須以愛和自尊等較低級需要滿足為前提。對于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無論是選擇將大量的時間投入網絡游戲中還是學習效率低下,學生對于成績差造成的壓力都是很在意的,他們需要更多的鼓勵和關注。輔導員要多和這些學生交流溝通,多鼓勵,對于年級較低的學生,可以通過回憶高中時的優異成績等重新激發其學習成就感。此外,還可以通過專業的心理測試量表輔助分析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
(2)通過歸因訓練,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效能感。
要增強學生對能力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必須改變學生不正確的歸因。研究表明,通過歸因訓練,學生的不正確歸因是可以改變的。心理學家已在歸因研究的基礎上設計了一些專門程序,對成績不良且自甘失敗的兒童進行了訓練。基本做法是:教師進行內部歸因示范,對學生在內部歸因方面的認識予以系統強化,使學生逐步認識到,成績不良是由于自己缺乏努力的結果,進而增強學習信心。一個訓練程序一般持續約一個月,先在某一學科上取得進步,然后促進訓練效果遷移到其他學科。F·福斯特林于1985年回顧了15個有關研究,他的結論是:“只要給普通教師提供一些訓練或自學的機會,他們便能改變自己學生的歸因模式和成就動機。”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學生的歸因模式的發展和變化[4]。
(3)探討設立階段目標,監督施行。
在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歸因之后,針對于專業學習,可以協助學生量身制定學習目標與計劃。這些學習困難學生的基礎多薄弱,對學習沒有信心,可以將目標定的低些并拆分成階段。比如開始時每周晚上出去自習三天、玩三天電腦,幾周后過渡到自習五天等。學習成績可以從不掛科,到達到C(GPA2.0),循序漸進,逐漸進步。在此過程中,輔導員一定要經常關心和督促,施以一定的外界壓力協助學生逐步實現目標。
(4)利用學習動機遷移,挖掘間接興趣。
利用學習動機的遷移,因勢利導地把學生已有的對其他活動的興趣轉移到學習上來[3]。本研究中的學習動機遷移,是將一門學科的興趣遷移到其他學科,以及根據醫學學科的特點,從現象中發掘知識點。考入復旦的學生絕大多數都有良好的知識基礎,而醫學學習不同科目有不同的學習方法,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一定會有其擅長的科目,可以與他交流成功學科的學習方法,從中發現其思維特點,從而引導學生將這種思維運用到其他科目的學習中。
醫學是研究人體本身的一門學科,與生活息息相關。學生打籃球受外傷了,可以在處理好傷口后與他聊一聊受傷后凝血的機制、免疫系統的防御和打破傷風針的目的等;女生熱衷于減肥,可以鼓勵她們研究左旋肉堿的分子結構和生物作用,將知識與生活聯系在一起,使學生漸漸感到醫學知識并非紙上談兵,從而漸漸培養學習興趣。
(5)培養學生專業認同感,進行職業規劃教育。
認可所學的專業,更有利于尋找學習的動力。可以通過搜集公布專業相關的正面信息,與學長學姐座談,以及組織學生共同關注醫學領域中的優秀人物的事跡來激發學生對于專業的認同感。
2.外源性學習動機
(1)與任課教師溝通,及時反饋學生學習狀況。
了解自己活動的進展情況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推動力量,會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愿望。教師及時提供反饋信息能幫助學生及時發現、糾正錯誤,調整學習的進度,使用合適的學習策略完成學業任務[3]。
輔導員可以與任課教師進行溝通,定期進行小測驗并及時反饋,一是督促學生及時復習,二是調整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策略,從而使學生保持學習熱情。本學期《生物化學》課程實施每兩周一次的網上小測驗以來,期末考試中本屆學生的不及格率明顯低于之前幾屆學生。
(2)適當利用表揚和獎勵,與家長聯動。
根據赫洛克(E.B.Hunlock)的研究,適當的表揚和批評在一定條件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而表揚和鼓勵的作用大于批評和懲戒[6]。但Deci研究發現,金錢獎勵可以削弱學生解題的內在動機,因為獲獎的體驗使人把活動的控制源從內部(因為問題有趣而解題)轉向外部(因為可得獎而解題),所以學生認為是為獲獎而從事活動,自決感降低,學習動機減弱。研究發現,獎勵具有傳遞兩種信息的功能,當獎勵傳遞控制行為的信息時,人就感到為獎而工作,自決感降低。當獎勵表達能力信息時,人就產生能力感,動機水平提高[5]。
在運用獎勵和表揚時,應該注重引導,使學生認識到獎勵是對其學習能力和學業進步的認可和促進,而并非學習的目的所在。多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進行發掘,有利于促進形成學生的學習成就感和學習興趣。
學生在入大學前,深受家庭和父母的影響,而大二大三的學生剛剛滿20周歲,某種程度上尚未完全獨立。因此學校可以與家長聯動,一方面使家長了解到學生的在校學業狀況,另一方面輔導員可以知曉學生的成長環境,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談心和指導,從而共同促進學生的學業進步。
(3)營造班級良好的學習氛圍。
社會文化對于學習動機也有深厚的影響,在濃厚的學習氛圍中,有利于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重視獎學金的頒發,經常進行小型的知識競賽和創造學習型宿舍等活動都可能在營造班級學習氛圍中起到作用。
學習動機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學習動機作為影響學習的情感因素,決定新的學習速度快慢。通過同化過程,原有知識與新知識發生相互作用,從而生成新的認知結構。本研究對于非臨床醫學專業困難學生學習動機從理論上加以探討,希望在理論成熟后運用于輔導員工作實踐,有效幫助指導學生的學業發展。
參考文獻:
[1]楊渝川,王衛紅,張慶林.中國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結構研究[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2):62-72.
[2]張愛卿.動機論:邁向二十一世紀的動機心理學研究[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3]郭德俊,馬慶霞.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的任務中心教學模式[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1):63-67.
[4]皮連生.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第3版).2004.
[5]薛貴,董奇,周龍飛,等.內部動機、外部動機與創造力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1(1):6-11.
[6]劉瑞光.論動機與學習[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61-63.
[7]黃希庭,徐鳳姝.大學生心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8]夏凌翔,張世宇,王振勇,萬黎.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因素結構分析[J].青年研究,2000(9):27-32.
[9]卜榮華.學習動機研究綜述[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