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瑛瑛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進程的不斷深化,情感生態教育作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將逐漸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視,在情感生態視角下加強對生態思想品德課堂的探索,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顯得至關重要。基于此,以杭城外來務工子女學校學生為例,從加強情感生態視角下生態思想品德課堂有效探索的必要性為出發點,重在探討情感生態視角下生態思想品德課堂的探索途徑。
關鍵詞:情感生態;生態思想品德課堂;必要性
思想品德學科是我國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是初中生接受情感教育、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徑,對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積極的引導作用,在素質教育改革和新課程改革的時代背景下,思想品德教學作為中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主要途徑,要將情感態度、價值取向、能力提升散發面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主要教學任務,從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制訂相應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計劃,不斷健全學生人格,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因此,在情感生態視角下,采取何種措施加強對生態思想品德課堂的有效探索,成為相關教育工作者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加強情感生態視角下生態思想品德課堂有效探索的必要性
加強情感生態視角下生態思想品德課堂的有效探索,是思想品德課程人文性和綜合性的內在要求,是貫徹和落實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推行的必然選擇,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與發展的客觀需要。生態思想品德課堂以強化學生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為教育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具有綜合性、思想性和人文性的鮮明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思想品德課程以中華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等內容構成,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與生活體驗,對提升學生的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目前,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改革的攻堅階段,初中生作為我國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其自身的情感價值認知、樹立良好的思想道德理念是其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加強情感生態視角下生態思想品德課堂有效探索,能夠有效調動學生思想品德課程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素質教育的推行提供重要的教育方案。由此可見,加強情感生態視角下生態思想品德課堂有效探索,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情感生態視角下生態思想品德課堂的探索途徑
(一)樹立以生為本教育理念
教師要樹立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為情感生態視角下生態思想品德課堂的構建與探索奠定重要的思想基礎。當前,杭城外來務工子女學校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仍占據主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和機械學習的狀態中,思想品德課程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被充分調動,不利于學生良好思想道德修養的提高,同時,杭城外來務工子女學校學生一般是隨父母外出務工而來此地接受教育,家庭環境特點較其他本地學生有一定的特殊性,環境的變化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產生了一定影響,學習效率難以有效提高。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為教育理念的指導思想,在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下形成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學生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從外來務工子女學生身心發展的實際情況入手,尊重學生的情感、尊嚴和生存方式,以平等的姿態與學生進行交流,進而構建生態思想品德課堂,充分體現學科的人文性特點。
(二)高效整合思品教育資源
教師要高效整合思想品德課程教育資源,為情感生態視角下生態思想品德課堂的構建與探索提供豐富的內容支持。思想品德課程作為學生德育的重要學科,其中許多的教育內容均來自于生活實際,杭州外來務工子女學校的學生家庭環境相對較為復雜,父母一般與他人合住或者住在環境相對較差的簡易房中,學生受周遭環境變化的影響較大,極易受到某些不良教育因素的影響。因此,教師在對這類學生進行思想品德課程教育過程中,要高效整合教育資源。例如,在人教版《思想品德》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舉例說明自己身邊的不文明行為,并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同時,教師要善于運用情境、語言、體驗等方式深入挖掘思想品德教育資源,以學生的生活實際情況為出發點和教育資源的采集點,引導學生明確是非觀念,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創新多元化的教學方式
現階段,杭城外來務工子女學校學生的思想品德課程效果不明顯,學習成果不盡如人意,主要表現在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程的學習熱情不足,探究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是教學方式單一,缺乏創新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尚未被充分調動起來。因此,教師要在因材施教、循序漸進教育原則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積極應用各種教學用具及輔助性教具,不斷提升思想品德教學課堂的實效性,構建生態思想品德課堂,充分體現思想品德課程的綜合特點。例如,在人教版“相親相愛一家人”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回顧自己與父母在一起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利用多媒體教學將以孝敬為主題的視頻進行播放,提高學生對中華傳統美德的認知,并在班級上開展以“日行一孝”為主題的評選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進而將思想品德學科的綜合性落實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
(四)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
教師要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為情感生態視角下生態思想品德課堂的構建與探索提供重要的外部環境條件。杭城外來務工子女學校學生絕大多數都來自農村,面對城市紛雜、陌生的環境,不免會心生膽怯,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過程中,杭城外來務工子女學校學生的表現尤為明顯,主要表現為上課發言不積極、課堂環境氛圍沉悶、學生沉默寡言等,因此,教師要注重對課堂氛圍的調節,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善于引導、捕捉并發現有價值的討論話題,組織學生積極討論,通過合作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等方式,讓學生積極發言,并有所收獲。例如,在人教版“交往藝術新思維”這一內容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當前青少年文明禮貌方面的實際情況進行討論,從公交環境、課堂環境、生活環境三方面構建不同的生活情境,并通過閱讀《屠格涅夫與乞丐》讓學生對自己的所感所悟進行描述,不斷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建立健全教學評價機制
教師要建立健全教學評價機制,為情感生態視角下生態思想品德課堂的構建與探索提供重要的教學依據。在傳統化的教育體制之下,分數成為評定學生綜合能力的關鍵性指標,對學生的思想道德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培養極為不利,這種不良現象在杭城外來務工子女學校學生學習過程中也相對明顯,成為制約思想品德課堂實效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明確教學評價機制的運行目標及根本目標,將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為主要著力點,堅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原則,滿足學生的成長需求。例如,在期末評價期間,以學生互評、師生互評、自我評價等方式,保證評價內容的真實客觀,同時,不斷拓展教學方法,提升其靈活性,要格外注重對學生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等方面的評價,將即時評價落實于生態思想品德的構建之中,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綜上所述,構建生態思想品德課堂要重視對學生的情感培養,從教育理念、教育資源、教學方式、教學氛圍和評價機制五方面入手,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構建多元化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體現思想品德課程的人文性和綜合性的學科性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
參考文獻:
[1]侯理明.建構情感生態環境,優化課堂有效教學[J].學周刊,2015(36):174-175.
[2]張周.在“生態型”思品課堂中加強學生自主德育能力的培養[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1):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