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祺
姜格寧主任說,中國醫生不應妄自菲薄,要有自信,要勇于創新,當你在技術上實現了超越時,自然會得到國際同行的推崇和尊重。
36歲的英國醫生Luis,特意換了一身正裝來接受記者的采訪,粗呢面料里外三件套西服,傳說中的“英倫范”躍然眼前。到上海當學生已經快兩年,但這位英國醫生的大醫生派頭一點沒打折扣——作為曾經的“顧問醫生”,Luis曾經帶領著一個5人團隊,在醫院中專攻胸外科,想當初,無論是醫院里還是大街上,Luis也是走路帶風的青年才俊、社會精英。如此年輕的“顧問醫生”,在英國并不多見,辭職之前,Luis正在英國國內同行中聲名鵲起,走上了大家羨慕的名醫之路。

可就是在事業的上升期,Luis卻做了一個讓同事們萬分意外的決定,他辭去了醫院工作,搭上航班,到上海做學生來了。這并不是一個莽撞的決定,之前,Luis已經在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肺科醫院(以下簡稱上海市肺科醫院)參加過為期兩周的國際學習班,那一次的上海之行,讓他大開眼界,他沒有想到,遙遠的中國,竟然有一群醫生掌握了胸外科微創領域最難的手術技術。兩周的學習時間無法滿足Luis的求知欲,他向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主任姜格寧提出申請,希望可以到這個全球最大規模的肺外科中心長期學習。最終,Luis得到了這個機會,重新做回學生,到上海進修。
如果放在十年前,Luis的故事可以算是醫學界的“奇聞”。從20世紀初西方醫學傳入中國以來,中國醫生做了一百年的學生,無論是手術技術還是治療規范,中國醫生都只能跟著外國同行學。但最近的十年,中國外科醫生借助微創技術的發展實現了“彎道超車”,中國醫生用學識和膽識完成了技術上的“逆襲”,在微創外科多個領域中站上了行業的頂峰。
現在,胸外科微創手術領域,全世界的同行都知道,上海市肺科醫院就如一所“西點軍校”,到這里進修,不僅能看到各種病例和難度很大的手術,中國的醫生們還會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臨床經驗傳授給他們。從2014年至今,已經有來自超過50個國家及臺灣、香港地區的260余位高年資醫師,到上海市肺科醫院進修,其中三成以上是所在國家、地區學會主席,和所在醫院的院長或主任,幾乎全部是帶組/顧問醫師。負責培訓項目的醫生楊洋告訴《新民周刊》,每年三期培訓班供不應求,已經提交申請的海外醫生,排隊排到一年半以后。
姜格寧主任說,中國醫生不應妄自菲薄,要有自信,要勇于創新,當你在技術上實現了超越時,自然會得到國際同行的推崇和尊重。
吃盒飯只為多看幾臺手術
在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住院部,新病人第一次看到外國醫生時,往往有些詫異:“這些外國醫生是干什么的?指導工作?檢查醫院?”但用不了幾天,病人們就會習以為常。因為老外醫生不僅天天參加查房,而且很謙虛地跟在中國醫生后面,認真仔細地傾聽或者記錄著,病人們很快明白,原來外國醫生是來跟著中國醫生學技術的。
今年是肺科醫院國際培訓班開班第三年,一共十期培訓班,兩百多海外學員接受了培訓,他們的學習方式,主要是跟著中國醫生見習手術、參與討論、見習查房和管理病人。
“How many cases today?(今天多少臺手術?)”每天早上,海外學員問得最多的就是這個問題。中國人口總量大,重病患者集中在像上海市肺科醫院這樣的大型三甲醫院中,使得醫院每天的門急診量和手術量都大得驚人,也正是因為如此多的手術量,讓中國醫生可以在比較短的時間內積累豐富的經驗,處理各種不同的棘手問題。能多看幾臺高難度的手術,是海外學員最感興趣的一點。
當然,如果只有數量沒有難度和質量,海外學員是不會愿意萬里迢迢到中國學習的。上海醫生們沒有讓他們失望,在肺科醫院胸外科,微創手術涵蓋肺部、氣管等各類胸外科良惡性疾病,尤其為早中期肺癌患者進行及時治療,大幅延長了患者生命。

如此的手術數量和難度,對于海外學員來說都是難得的學習機會,因此,學員們通常在手術室呆一整天,從第一臺手術看到最后一臺,中午就跟著中國醫生們一起吃盒飯。一天下來,學員們最多的感嘆總是,“Amazing day”!
除了參加短期學習班,像Luis這樣長期駐守的學員,近兩年也開始多了起來,迄今有六位分別來自英國、意大利、比利時、以色列、希臘、哥斯達黎加的醫生,暫時放棄本國的工作,到上海進修,有幾位已經結業。這些醫生往往是來自發達國家的高年資醫生,他們更愿意付出不菲的時間代價,到中國把技術“學到家”。
Luis向記者描述了他在肺科醫院的工作日程。早上7點半到醫院,8點參加交班,全英文的交班過程,沒有讓不懂中文的Luis為難。交班時醫生們會有一個簡單的討論,對疑難病例的處置情況進行交代,對手術病人的手術方案作最后的調整。然后是參加查房,到ICU重癥監護室查看病人。
和其他的學員一樣,在肺科醫院進修的前期,Luis不能為病人做手術,只能在旁邊觀看,有了一定基礎后,他可以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比如幫主刀醫生扶著胸腔鏡,這樣的角色被醫生們稱為“扶鏡醫生”,其重要意義不亞于主刀醫師,因為沒有助手的完美配合,主刀醫師會非常吃力。
Luis在英國本來就是高年資的醫生,在見習了一段時間、掌握了各種手術技術后,Luis申請到上海的執業許可,可以上臺參與手術,現在,他每天要負責完成1-2臺手術,并協助2-3臺。與他在英國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節奏不同,Luis也習慣了上海醫生的工作節奏,晚上八九點下班是常有的事,一次遇到大手術,回到大學路上的宿舍已經是凌晨3點。
如今,Luis已經熟練掌握了單孔胸腔鏡下各種高難度的手術技術,而且從上海醫生這里學會了劍突下單孔手術——這個更加新穎也更具有挑戰性的手術方式,全球僅有六七個人可以熟練掌握。
與記者見面兩天后,Luis結束學習回到英國。犧牲兩年的時間,舍棄已經成熟的團隊和可觀的經濟收入,到上海從頭做學生,Luis是怎樣看待這次學習的性價比的?“已經有好幾家醫院邀請我回去做顧問醫生,這次學習當然太有價值了。”以Luis在上海獲得的手術經驗和技術水平,他對自己的職業前景非常樂觀,Luis準備自己創業開診所,專門開展胸外科微創手術。他相信,不用太多時間,他就會成為國際胸外科微創手術行業內最優秀的醫生之一。
贏取信任靠實力
所謂微創手術,就是外科手術從原來的大切口,變成“打洞”,醫生將手術器械通過兩三厘米寬的孔伸入人的體內,完成手術。微創手術有近30年的歷史,在最近的十多年中成為外科手術的主流趨勢。腹腔鏡手術是首先成熟的外科微創手術,胸腔微創手術的發展則更晚一些——相對于腹腔,胸腔空間更小、里面的情況更復雜,給醫生帶來的困難更多。
大約在1990年左右,西方發達國家開始探索胸外科微創手術,一開始需要開3-4個孔,并且往往輔助小切口,無法完成病情復雜的大手術。盡管如此,微創手術的好處很快被人們接受。過去胸外科手術切口長達15-20厘米,并需要去除一段肋骨,手術后病人要忍受巨大的疼痛,嚴重影響了病人的恢復。在這個階段,中國醫生們通過學習,很快也可以完成3-4孔的胸外科微創手術,并且在實踐中一步一步挑戰極限,將手術的難度范圍進一步擴展,直至用單孔、單操作孔微創手術完成傳統開胸方式完成的所有手術。
如今,在上海市肺科醫院接受微創手術的肺癌患者,相較接受開胸手術的患者住院天數平均減少4.22天;手術時間平均為1.5小時,比傳統手術節約40%。
不過,外科醫生是一種永不滿足現狀的人類,特別是雙手靈活而又勇于創新的中國醫生,總想著也許可以開更少的孔,完成同樣質量的手術,從而讓病人的損傷降到最低限度。

上海市肺科醫院姜格寧教授和他的團隊,一直在做自己的探索。2012年5月28日,上海市肺科醫院完成第一臺單孔胸腔鏡右上肺葉切除手術,這臺手術立即讓世界同行刮目相看,同一時期,能夠開展類似手術的團隊,全世界也并不多見。
一個孔就能夠開復雜的肺癌手術?很多醫生曾表示難以置信。記者從患者手術后的照片上看到,一個3厘米左右的切口痕跡,留在病人右側腋窩下大約10厘米的位置,就是從這個地方,醫生將特制的單孔手術器械放進患者胸腔,利用內鏡,看著顯示器,完成手術。我們可以想象,如此高難度的手術,需要醫生怎樣精湛的技術,和敏捷果敢的判斷。
胸外科微創十年的歷史,是伴隨著質疑聲成長的。一開始,就有醫生懷疑,微創手術是否能夠取得像開胸手術一樣的效果,淋巴清掃是否一樣干凈。好在微創手術需要內鏡幫助,可以留下完整的手術過程錄像,清楚的手術錄像說明,成熟的微創胸外科醫生,完全可以將微創手術做到與開胸手術同樣的過程和效果。
當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微創團隊將微創手術從多孔推向單孔水平后,質疑聲又來了:開單孔有必要嗎?是不是嘩眾取寵?是不是追求眼球效應?但很快,團隊用真實的手術過程和治療效果說明,以團隊醫生的技術水平,單孔手術可以達到與多孔手術同樣的手術時間、手術質量和手術效果,患者卻因此而減小了創傷,恢復得更好、更快。
今年上海市肺科醫院8000余臺微創胸外科手術中,單孔手術量占到一半左右,劍突下單孔手術500多例,這兩個數據均位列全球第一。劍突是人的胸骨正中最下端一塊形如朝下的劍頭的軟骨,由于劍突下沒有肋間神經,劍突下位置的單孔手術,幾乎無痛,患者術后恢復更好。但因為這個位置脂肪層較厚且距離肺部遠,視野受限,增加了醫生的手術難度。上海市肺科醫院的趙德平、蔣雷兩位醫生,就在全世界屈指可數的掌握劍突下單孔胸外科手術的醫生名單之中,且長期保持該術式的病例規模國際之最。
無論從手術難度、手術質量和手術量衡量,上海肺科醫院胸外科團隊,都走在了世界同行的前列,這才有了各國同行對上海的國際學習班趨之若鶩的景觀。
短短四五年時間,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團隊完成了在微創手術上的“逆襲”,有了自己的創新和突破。姜格寧說,現在,他的目標和愿望,是能有以中國人命名的一系列獨創手術。
中國醫生的創新能力
事實上,在上海市肺科醫院胸外科這個鼓勵創新和挑戰的團隊,已經有了自己的成果。單孔胸外科手術是一種新的手術方式,過去的手術器械不適用于這種新手術。為此,姜格寧主任的團隊自己開發了一套手術器械并申請了專利,這套具有肺科醫院自主知識產權的微創手術器械一經推出,就因為適合微創手術、制作精細、材質可靠且價格較進口產品低廉,很快收到國內各家醫院的訂單。姜格寧堅持將醫院名稱醒目地標注到這套手術器械上,以彰顯中國醫生在原創性上的努力。
除了國際學習班,肺科醫院微創團隊還以直播手術、海外演示等方式,在國際醫學舞臺上展示中國醫生的創新能力和對手術細節的無限追求。
今年3月17日下午,上海市肺科醫院的一間手術室里,除了常規的儀器設備,多了幾臺轉播設備。通過遠程連線,這場手術的實況畫面傳送到德國柏林Charite大學醫院的Campus ChariteMitte(CCM)會議中心里,這家醫院是歐洲最大的醫院,在那里,兩百多位同行觀看了手術全程。
手術室里,醫生一邊做手術一邊講解,同時還要回答著來自德國同行的問題。時長90分鐘連續兩臺手術完成,德國會議中心里,同行們紛紛為上海醫生的技術表示贊嘆。
這是歐洲大陸胸外科歷史上首次實況直播來自亞洲的胸腔鏡手術,世界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創始人、西班牙拉科魯尼亞大學附屬醫院胸外科岡薩雷斯(Diego GonzalezRivas)教授也在德國觀看并參與了這次遠程連線手術直播的討論,他為上海同事的表現感到驕傲。
現在,像這樣的國際連線直播,對于上海市肺科醫院的醫生來說越來越尋常,此前,醫院已向土耳其、美國、墨西哥進行了手術直播,今年,肺科醫院還在西班牙全國年會、澳大利亞全國年會、南美國家聯合年會、英國劍橋年會等主流胸外科會議上通過遠程連線,展示中國醫生的手術水平。
“我們之所以讓國外刮目相看,是因為我們不斷創新,不斷提升技術,有了實力,才能真正讓人信服。”姜格寧教授說。
連線視頻之外,近兩年時間中,上海市肺科醫院的朱余明、蔣雷兩位醫師,赴俄羅斯進行手術演示;王海峰醫師赴美國和韓國,進行動物實驗帶教。上海醫生的演示,在各國受到歡迎,現在,各國家地區的胸外科會議,都會第一時間向上海醫生發出邀請。
從學生到老師的轉變,是這幾年上海肺科醫院醫生們最大的切身感觸。醫生楊洋2011年到奧地利一家醫院實習時,醫院胸外科主任對上海市肺科醫院一無所知。去年,楊洋在歐洲胸外科大會上再次遇到這位主任,當他聽到楊洋對醫院水平的介紹后,表示非常驚訝。今年9月上海市肺科醫院的國際學習班上,楊洋再次見到了這位當年的老師,如今,老師卻成了學生,學生成了老師。
盡管已經在學術界收獲無數榮譽,但姜格寧教授認為,作為一家公立醫院,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務,依然是醫生最基本的職責。
上海市肺科醫院患者人數多,手術量大,胸外科每天手術量可以達到四五十臺,醫生們幾乎全年無休,超負荷工作。在這樣的現實情況下,胸外科開創新地試點開展醫療助理師制度。醫療助理師,是醫生的助手,主要的責任是代表醫生與患者溝通,協調與治療有關的事務,向患者解釋專業知識,讓患者理解和配合醫生的治療。醫療助理師需要有醫療與社工雙重從業背景。姜格寧說,醫療助理師不是面向個別人的特殊護理,而是每位患者都可以得到的醫療服務。醫療助理師一方面可以減少醫生事務性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也讓患者有了可以咨詢和尋求幫助的渠道。“我希望,患者到我們這里看病可以不用認識醫生,不用托關系,甚至不用動腦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