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波 (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堿廠鎮蘭河逸夫學校,117107)
跳出一片色彩
——利用短繩發展學生身體素質
李廷波 (遼寧省本溪滿族自治縣堿廠鎮蘭河逸夫學校,117107)

短繩,以其靈活多變、輕巧快捷的特點,深受廣大體育愛好者的青睞。教學中,筆者結合自己的工作積累,就如何利用短繩發展學生耐力素質,進行幾個小小的嘗試,與廣大教師朋友交流,以求更進一步。
學生站在平整的場地上,雙腳并攏,兩腳前腳掌著地,腳跟盡量高地提起。將繩快速搖到腳下時,兩腳蹬離地面的高度越低越好。練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搖繩與起跳速度和頻率飛快,就像啄木鳥啄樹一樣快速有力,且連續不斷(見圖1),因此,筆者把這個練習稱為“啄木鳥”。采用這種練習方法,旨在通過高頻率、快速度來進行無氧訓練,從而促進學生耐力素質的提高。在練習密度安排上,筆者認為以6~8組為一循環,每組30次或30秒計時為宜。

圖1
因為這項練習主要是通過足底韌帶和踝關節的彈性來完成的,所以腳踝部位受力較重,會受到強烈的沖擊,因此,練習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學生以一條跑道的兩條分道線為標志參照,并腳從分道線的一側,橫向跳向另一側。好像高山滑雪的動作一樣,左右搖擺連續跳躍練習(見圖2)。這種練習,旨在通過改變跳躍的方向和落點,增加呼吸和循環系統的負擔來增強學生的耐力素質。建議連續跳躍,每組8~12次,5~6組練習為宜。

圖2-1

圖2-2
要強調的是:筆者學校的跑道寬為1.2m。大家在練習的時候可因人而異,因地制宜,不是非得追求場地的寬度,而是掌握這種練習的方法和意義,達到練習效果是主要的。
筆者利用自然形成的,大約30°夾角的平整坡路,讓學生從坡下開始,雙腳并腳向前跳長度為10m的距離(見圖3-1)。

3-1
筆者在此項練習中采用了兩種方式,這是其一。其二是向后搖繩向后跳,以后退的方式完成練習。受生理功能的限制,向前跳的步幅大,高度低,速度快。而向后搖繩跳的步幅小,跳不遠,一直向上竄,速度慢,同樣的長度,需要以雙倍的“功”來完成。正是通過這種不斷增加的高度,提高了練習難度,體力消耗大,以這種“累”的手段,來促進耐力素質的發展。密度以“一前一后”跳為一次練習,4~5次為一組,3~4組為宜(見圖3-2—圖3-5)。

圖3-2

圖3-3

圖3-4

圖3-5
在平整的場地上,畫一個邊長為1m的正方形,然后將其平均分成四份形成一個“田”字格。讓學生任選一個小方格站在里面,沿著向前—向側—向后—向側的方式,完成在“田”字格中的前、后、左、右四個方向的組合練習。如此反復,8~12次為一組,6~8組練習為宜(見圖4)。

圖4-1 向前跳

圖4-2 向前跳

圖4-3 向側跳

圖4-4 向側跳

圖4-5 向后跳

圖4-6 向后跳

圖4-7 向側跳

圖4-8 向側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