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國偉 代新平 郝濤 馬林江 陳慧玲 張新葉

摘要:通過對鄂西野生紅椿資源調查,摸清了該區域的紅椿分布情況,簡單分析了紅椿生長情況及生境、人為干擾等因素,發現鄂西紅椿為趨于漸危樹種。針對該現狀,提出了合理科學的保護、開發、利用紅椿的建議和未來重點研究方向。
關鍵詞:紅椿;生長;分布;保護;鄂西
中圖分類號:S792.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3020(2016)05-0027-03Resource Survey and Protection Recommendations of Toona ciliata in West of HubeiHuang Guowei(1)Dai Xinping(2) Hao Tao(2)Ma Linjiang(1)Chen Huiling(1)Zhang Xinye(1)
( 1.Hubei Academy of ForestryWuhan430075;2.Wildlife Protection Station of HubeiWuhan430079)
Abstract: By conducting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oona ciliata, to get the distribution in the region.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growth environment, human impact on the T. ciliata were recorded. According the resource status of T. ciliate.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content was proposed, and the recommendations were given out that how to protect and exploit scientific about this resource.
Key words:Toona ciliata;growth;distribution;protection;west of Hubei
紅椿Toona ciliata,又名紅楝子,為楝科落葉大喬木,是我國熱帶、亞熱帶地區的珍貴速生用材樹種\[1\]。紅椿樹姿挺秀,主干通直,質地優良,其心材呈深紅褐色,素有“中國桃花心木”之稱,被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2]。紅椿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開發前景。作為我國中部及南方地區珍貴的速生鄉土用材樹種,因其速生性好、適應性強,成為很好的造林樹種,尤其在山區造林有很大潛力[3]。
紅椿在我國分布較廣,但多為零星分布,自然資源現存稀少。近年來由于過度砍伐和開發,人為破壞較為嚴重。加之天然更新較慢,資源已日益減少,屬于漸危樹種,若不加以保護,將陷于瀕臨滅絕的境地。對湖北省境內的紅椿資源進行全面的資源調查,了解紅椿生長的自然地理環境、種群數量、分布特征、伴生植被情況、生長的分布情況、保護管理現狀以及瀕危原因等,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切實有效的保護和紅椿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措施和方法,使紅椿這一優良的瀕危鄉土樹種能在湖北煥發出應有的生命和光彩\[4-6\]。同時也可以進一步完善湖北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信息庫和信息管理檔案,為建立全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資源監測評價體系奠定基礎。
1調查技術與方法
1.1調查區域確定
通過查閱文獻、基層走訪問、網絡交流及專家咨詢等方式,確定湖北省紅椿資源的主要分布區,將調查重點放在有野生紅椿分布的縣市鄉。
1.2調查方法及調查指標確定
1.2.1調查方法
采取實測法進行紅椿資源的調查。首先在全面收集調查資料的基礎上,對原有記載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將目的物種紅椿分布點標記在地形圖上。然后深入實地,通過直接計數進一步調查核實紅椿的分布面積、種群數量及生境的變化情況,補充調查資料。
1.2.2調查內容
(1)定位:采用GPS定位,以獲取調查的紅椿單株所處的地理坐標。
(2)生境調查:根據目的物種所處植物群落概況表的要求逐項進行調查記載,主要包括紅椿所處縣、鄉、村信息;生境類型;植物群落名稱、種類組成、郁閉度或蓋度;地貌、海拔、坡度、坡向、坡位、土壤類型;人為干擾方式與程度等;保護狀況;喬灌草本層優勢種、伴生種;照片編號、知情者信息等。
(3)目的物種調查:填記目的物種記錄表,調查記載紅椿的分布格局、株數、樹高、胸徑、冠幅、健康狀況、地理坐標及幼樹、幼苗數量等。
(4)標本采集:對不同生境群落的紅椿進行葉、花、果等形態特征拍照,并采集標本帶回實驗室進行標本制作。
(5)土壤及葉片樣品采集:對紅椿分布的不同地域生境進行土壤樣品采樣,以及不同紅椿單株葉片樣品采集,帶回實驗室進一步進行分析。
湖北林業科技第45卷第5期黃國偉,等:鄂西紅椿資源概況與保護2調查結果與分析
2.1鄂西紅椿分布情況
通過查閱文獻、基層走訪、網絡交流及專家咨詢等方式調查,確定鄂西地區為湖北省紅椿資源的主要分布區。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調查組根據前期調查結果,對初步確定有紅椿野生資源分布的地區進行實地調查,調查區域主要包括恩施地區的建始、宣恩、來鳳、咸豐、鶴峰、利川,宜昌地區的五峰、長陽及襄陽地區的保康、谷城等地。根據調查結果,確定建始縣景陽鎮、宣恩縣沙道溝鎮、宣恩縣長潭鄉、利川市毛壩鎮、咸豐縣黃金洞鄉、來鳳縣百福司鎮、長陽都鎮灣鄉、鶴峰縣太平鄉、谷城紫金鎮等地明確有紅椿天然資源分布,但各區域資源分布都極其零星、生境堪憂,極易發生遺傳資源流失現象,需要引起林業資源部門的高度重視。表1為調查樣地的簡單情況,共調查樣方15個,可實測調查的胸徑5 cm以上中齡及老齡級紅椿約230余株,部分紅椿資源由于懸崖、河流等原因人員無法到達,只能遠觀目測。
通過在鄂西各縣市的實地調查,對調查人員可以靠近進行實測的紅椿資源進行詳細記錄,調查結果見表2。從調查結果簡單分析可以看出,鄂西紅椿資源生長狀況都比較好,沒有發現明顯的病蟲害癥狀。把調查的紅椿資源按樹齡進行簡單分類(表3),從中可以看出,15個調查樣地中,共有幼苗約720株,幼樹約200株,中老齡株數約230株,樹齡結構中幼樹明顯不足,不利于紅椿資源的群落擴大和自然更新。所調查的中老齡紅椿資源平均樹高和胸徑分別為1950 m和2913 cm,其中胸徑超過5000 cm的有11株,最大樹高達350 m,胸徑達7850 cm,且老齡大樹多為孤立木,易遭到砍伐破壞,不利于遺傳資源的保護。同時,從生長數據可以看出,紅椿生長迅速,干形良好,保存的資源中大樹比例較高,存在著潛在被破壞的風險較大。
株數咸豐黃金洞向家村1026.4043.60良好3320宣恩長潭鄉王家山村5016.6725.26良好11010宣恩沙道溝蘆茅灣817.2525.45良好352宣恩沙道溝紅旗村531.3246.04良好22宣恩沙道溝金盆村1224.1241.67良好255建始景陽青龍河1522.3329.40良好200建始景陽青龍河23014.9621.38良好1204建始景陽青龍河3129.2055.50良好80建始景陽青龍河45026.5031.80良好1208利川毛壩鎮車羅村216.2520.40良好20110來鳳百福司高洞大灣716.5729.96良好1510谷城紫金鎮瑪瑙觀1910.3012.97良好302谷城紫金鎮瑪瑙觀23613.7516.52良好15020長陽都鎮灣鄉銀峰村316.2515.33良好150鶴峰太平風水嶺林場618.6525.33良好203表3調查紅椿資源按樹齡分類表胸徑(D)苗木級別樹齡株數株數<5.0 cm,樹高<130.0 cmI級幼齡723<5.0 cm,樹高≥130.0 cmⅡ級幼齡1965.0 cm ≤ D <15.0 cmⅢ級中齡1515.0 cm ≤ D<25.0 cmⅣ級中齡2625.0 cm ≤D<35.0 cmV級中齡13735.0 cm ≤ D<45.0 cmⅥ級老齡45D ≥ 45.0cmⅦ級老齡112.3生長環境情況
本次在鄂西開展的紅椿資源調查結果表明(表4),鄂西紅椿分布在北緯29~32°和東經109~111°,除長陽和鶴峰外大部分資源分布在海拔200~900 m之間,而且在調查中發現,紅椿基本都生長在河流沿岸或溝谷中,大多在自然保護區或者附近,坡位大多都為谷底或者下坡,坡度在20~50°之間,坡向沒有明顯規律,各個坡向均有群落存在,生長環境突出特征就是濕度大,水資源豐富,這是紅椿遺傳資源分布的重要特點。此外,紅椿群落面積一般較小,甚至孤立生長,但伴生植物豐富,主要喬木有黃連木、楠木、楓香等,主要灌木有構樹、鹽膚木、海桐等,主要草本有蝎子草、虎耳草、芭蕉等,群落平均郁閉度在0.65以上,平均蓋度在89%以上,整體生長狀況良好,病蟲害較少,但明顯受到人為活動的干擾,主要方式為開荒或者放牧等,干擾程度相對較弱或中等。
強度咸豐黃金洞向家村0.809360535谷底其它強宣恩長潭鄉王家山村0.609286826谷底其它弱宣恩沙道溝蘆茅灣0.409660741谷底其它中宣恩沙道溝紅旗村0.609056040谷底其它中宣恩沙道溝金盆村0.809264221谷底其它弱建始景陽青龍河10.608547235中坡開荒強建始景陽青龍河20.809548452谷底其它弱建始景陽青龍河30.809053650中坡其它中建始景陽青龍河40.809645040谷底放牧中利川毛壩鎮車羅村0.859273342下坡開荒中來鳳百福司高洞大灣0.609068930下坡放牧弱谷城紫金鎮瑪瑙觀10.709221722谷底其他弱谷城紫金鎮瑪瑙觀20.759029045谷底其他弱長陽都鎮灣鄉銀峰村0.80851 45445中坡放牧中鶴峰太平風水嶺林場0.60801 55050中坡其他弱3保護及合理開發利用建議
通過此次紅椿野生資源調查發現,紅椿在鄂西南恩施各縣市及鄂西北谷城地區均有天然分布,但都呈零星分布,主要分布規律為沿河流或峽谷帶狀存在,不同坡向均有群落存在,但群落較小或者以孤立木存在,長勢良好。紅椿開花結實有大小年現象,通過連續兩年調查發現2016年是紅椿開花結實大年,可做好采種準備,為進一步開展遺傳選育工作奠定基礎。在所調查的紅椿群落中,比較明顯的現象是中幼齡株數比例偏低,天然更新較慢,自然成苗極少,加之部分資源受到過度砍伐和開發,人為干擾和破壞較為嚴重。紅椿野生資源已日益減少,趨于漸危樹種,若不加以保護,將陷于瀕臨滅絕的境地。鑒于紅椿極高的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為更好的保護和科學利用這一優良遺傳資源,提出以下建議:
(1)對所有發現的資源,建立檔案,優先就地保護,敦促各地林業部門積極配合,加大宣傳,防止人為破壞和砍伐。
(2)對所發現的資源進行綜合評價,建立核心種質資源庫,最大限度地有效保護遺傳資源。
(3)立即對易遭受人為或者自然毀滅的紅椿資源采取實生苗繁育、根蘗幼苗移植、DNA樣品保存、無性擴繁等多種方式進行異地保護,盡快對其他資源也開展異地保護等措施。
(4)建立紅椿的高效無性繁殖技術體系,對發現的紅椿優質資源進行無性繁殖、引種栽培試驗,為紅椿資源的異地保護及合理利用奠定基礎。
(5)對紅椿資源開展采種育苗及優良種質選育研究,建立良種選育機制,為紅椿良種選育及進一步良種推廣奠定基礎。
(6)對紅椿的分布傳播及自然演替規律開展研究,從而更好的發現更多野生資源,為豐富紅椿遺傳資源及推廣利用提供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鄒高順.珍貴速生樹種紅椿與毛紅椿引種栽培研究[J].福建林學院學報,1994,14(3):271276.
[2]吳際友.紅椿生理特性與家系選擇研究[D].株州:中南林業科技大學,2012.
[3]文衛華,吳際友,陳明皋,等.紅椿優樹子代苗期生長表現[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34):3639.
[4]汪洋,冷艷芝,蘇長江,等.恩施天然紅椿種群結構及空間分布格局[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6(1):1725.
[5]張亞東,鐘藝,周國清,等.湖北恩施種源紅椿不同家系育苗試驗初報[J].湖北林業科技,2013(3):1720.
[6]宋鵬,張懿琳,辜云杰,等.紅椿半同胞家系苗期特性分析[J].浙江林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