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迪
摘 要:目前職業學校的學生習慣養成、綜合素質與教育的預期目標有一定差距,這給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就中職班主任工作的創新進行了探討。作為中職學校的班主任,只有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和管理水平、創新活動育人的載體,才能有足夠的能力承擔自己肩負的責任和使命,并成為學生的導師和引路人。
關鍵詞:中職教育 班主任 活動
課 題:本文系“2016年度共青團中央學校部全國學校共青團課題研究資助項目”(編號:2016ZD188)研究成果。
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教育者、管理者,而職業學校的班主任,在此基礎上,還要把握職業教育的發展方向,不斷向學生滲透職業意識、就業理念、生涯發展規劃等職業教育元素。因此,在具體工作中,對職業學校的班主任素質要求也相對較高,在班級管理的策略與方法上也更需要創新思維和前瞻意識。
一、中職生班主任應具備的素質分析
1.樹立博愛的“德性”
“為人師者德為先。”對于學校而言,建設一支師德師風優良的教師隊伍,是職業學校推進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那么,新時期改進并加強班主任師德師風建設水平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肯定,班主任的師德乃是班主任德性力量之源,是管理班級的有力法寶。我們認為,職業學校的班主任對待學生須篤守“公”“誠”的兩字法則,要擁有一份博大寬廣的襟懷,有一顆“人人都是可以發光的金子”的愛心。所以,有德性的班主任的處事公正,可以通過平凡的班級日常管理規定和工作細節體現出來。對班主任來說,至少要做好三方面的“博愛”:一是要不忘教育初衷,恪守“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良訓,做一名熱愛職業教育的“理想主義者”,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職業道德規范,用愛心點燃愛心;二是要目中有人,要關注所有的學生,拋棄優劣之別的思想,運用多元智能理論看待班級成員的發展,努力發掘每個中職生的“閃光點”;三是要堅持優秀傳統文化中“性善論”的觀念,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引導,開展傳統文化進校園活動,要相信善良是可以傳遞的,營造班級集體“尚美樂善”的氛圍。
2.身體力行服務意識
每位班主任應從“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一高度出發,充分肯定其教育的價值。在長期的班級管理實踐中,職業學校班主任可以通過與學生及其身邊的同學溝通而更為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心理與愿望,觀察學生學習生活、言行舉止、興趣與愛好等諸多方面特點,為每位學生建立一個班級個人成長小檔案,進行跟蹤服務。實踐證明,作為中職班主任要經常分析出現的問題,依據反饋情況,定期與不定期地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和疏導,準確把握學生的內在需求或價值取向(希望自己在集體中成為怎樣的角色)等。同時,中職班主任還要“放下架子、丟開面子”,主動與學生建立民主、團結、有責任、有擔當的新型師生關系,及時了解學生的心態,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成長規律,切實服務好學生,為每一個階段的發展設置目標。
3.踐行人本管理思想
建立人性化的民主管理制度是保障班級管理有序、高能、有效運轉的前提。如制定班級量化考核公開制度,讓每位學生能夠輪流做一天班干部來管理班級事務。選拔時,要全面地用人所長、人盡其才,推行全面“競爭上崗”。建立班級事務量化公開欄,增強學生的民主意識,激勵進步的學生,淡化后進生觀念,創新“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等評選制度,增加對特長生的獎勵,不以分數論英雄。與此同時,激勵要到位、及時,不能表面化。要制定明確的獎勵辦法,建立科學合理的責任機制,可以實行差異獎勵,拉開距離,如班費不做統一收取,變為靈活獎金與學生的日常量化考核掛鉤,即做得好,有獎金;做得不好,不能只是批評或鼓勵,還要象征性地形成負獎金。另外,還要有一定的彈性制度。如處理學生“早戀”問題,可開展主題班會,觀看經典愛情影片進行討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愛情觀。
4.構建特色的文化觀
班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班級思維和行動的習慣。要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與教學管理的目標結合起來,就必須構建有特色的班級文化。如,班級里可以建立學生自助圖書角、班歌、班旗、班報等,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所好的學校,連墻壁也能說話。”所以,班主任在進行知識育人的同時,還應該注意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來拓展學生思維的外延空間,營造一種科學育人的氛圍,不斷完善班級文化,固化流程,形成制度。同時,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注意創設現代、科學、專業化的環境,增強學生好奇心,激發其學習興趣,要注意構建新型的人際環境,營造新型的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要鼓勵班級學生學會溝通,善于溝通,并針對班級實際設計有一定創意的集體活動和社會活動。
二、創新中職班級管理活動的設計策略
1.新文化:校企元素的新融合
班級文化建設不同于普通中學,在具備班級常規文化建設的同時,要有職業教育的特色,與企業文化、專業文化、技術文化有機結合,充分體現出職業教育的特色,讓學生長期生活在職業教育的潛移默化的環境中。如,讓學生圍繞其學習的專業、實踐的企業,根據自己的理解,自己去創作標語。可以讓學生書寫對職業、專業的認識,粘貼在長廊、墻面上,在教室后部空間放置展示臺,展示學生動手創作的物品、產品等,這樣既促進學生的養成教育,又能滲透職業意識、專業思想。
2.新媒體:學生活動的新引擎
班級發展微博、微信可以彌補校園新媒體信息服務的空缺,與學校的網站相互呼應,做好師生本地化服務,提供更貼心的服務。可以與校園各類媒體形成宣傳矩陣,進行活動傳播、事跡宣傳,更容易形成標桿,樹立校園典型。現在,班主任可以及時把校園的新聞或者社會上一些正能量的新聞發到群里、圈里。強化班級宣傳,積極引導學生把班級活動、好人好事在網絡上及時報道出來,鼓勵學生跟帖、互動。
3.新常態:主題活動的新標桿
中職學校策劃教育活動時,不僅要考慮到活動本身是否“有意義”,還要多思考參與者會否覺得“有意思”。每一個活動的開展都要有針對性、目的性,要多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要把教育的意義和目的全都不露痕跡地策劃在教育活動中,使參與者在“重復訓練”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實現了活動目的。比如,感恩教育,我們從小事抓起:一聲“老師好”,要天天喊;一個平安電話,要周周打;一堂感恩教育課,要月月講;以感恩教育為主題的活動,要季季有。近年來,筆者所在學校創新活動內容及形式,推出老生歡送會、煤田好聲音、校園好廚藝等一系列活動,在師生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4.新動能:特色育人的新績效
中職學校策劃教育活動時,要因人而異。比如,學校以工科類專業為主,男生比例高于女生,要使“動中求娛”的活動適當多于“靜中求美”的活動。以男生為主的班級,自然要多思考如何通過“動”的活動,來釋放男孩的“搗蛋因子”,而以女生為主的班級,當然要多思考如何通過更多“美”的活動,讓女孩出落得更大方、更優雅。應將每年的秋季視作“多事之秋”多舉辦些體育活動來引導他們,將學生打架等事故降低到最少。任何活動都“因時而異”。這個“時”既指“時令節氣”,又指“時機”。而我們學校在哪個“時令節氣”會出現哪些問題,開展哪些活動更適宜,以及“時機”是否成熟等等,只有通過班主任不斷探索,不斷完善,才能更好地因材施教。
(作者單位:安徽蚌埠機電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