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保樂+王林
中學語文中如何將“閱讀”與“寫作”兩者的角色發揮得淋漓盡致,恰到好處呢?基于對閱讀和寫作的這些認識,談幾點我們自己的看法:
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樂讀、會讀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想方設法通過多種途徑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按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出個性,讀出理解,讀出自己的韻味和思考,力爭讀出文章的精彩,從而讓他們個性得到張揚,心靈得到放飛。同時在閱讀中要讓學生融入到故事情節中,充分享受文章的精彩,享受閱讀的快樂,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樂于讀書。
二、在廣泛的閱讀中積累知識
閱讀包含課外閱讀和課內閱讀,而作為積累材料的閱讀,主要指課外閱讀。在學生樂于讀書的前提下,學生會閱讀大量的課外讀物。而課外讀物內容廣博,知識豐富,經驗紛繁,自然現象與社會現象兼容,是前人觀察成果的結晶,更是學生廣泛采擷的素材。所以學生在課外閱讀中既獲取了大量的知識,也開拓了視野。
三、把閱讀中積累的知識運用到習作中
廣泛的閱讀使學生思維活躍、感情豐富,并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寫作方法,積累了大量的語言、詞匯。但這些語言、詞匯是死的,教師要激發學生把這些死的語言詞匯轉化為活的語言詞匯,將習作置于現實生活中。俗話說:“言為心聲”。寫作就是通過語言文字來反映小學生心靈的對話,情感的交融,觀念的確立,思維的碰撞,語言的積累。
閱讀對寫作有很強的促進作用。“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也就是說讀書應該潛心地研讀,只有將閱讀中學到的知識積累起來,才能厚積薄發。學生的語言庫存越豐富,思維領域就越廣闊,說話或寫作時就越靈活。新教材呈現給學生的是一個可以觸摸的、有生命的,充滿樂趣的語文天地。無論是精讀課文,略讀課文,還是選讀課文,每一篇文章都是學生可作中的經典例文。因此,在教學中,我也非常注重指導學生由學習課文去領悟“應該怎樣寫”的要領。
四、閱讀和寫作的統一
閱讀教學是可以吸收一些寫作方面的知識,而寫作需要一些基本的方法,更多的是要寫作主人的人格修養、言語智能、人生閱歷和生活需要。不是讀什么,就寫什么,這樣寫作脫離生活,學生只能胡編亂造一氣,造成虛假的文風。比如教學八年級語文《漫游語文世界》之后,學生對課文有所感悟,受到作者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后,我就讓學生仿照課文,寫一寫假如你獨自旅行,你會帶上什么東西呢?這樣的安排,讓人覺得老師的閱讀教學是刻意為寫作做伏筆,機械地為寫作做鋪墊。還有,課文怎么寫,就要求學生怎么寫,學生只能一味模仿,就失去了自己獨立體系,成了閱讀的附庸。長期這樣,閱讀就成了寫作的“緊箍咒”,這樣對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是極為不利的。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言:“閱讀和寫作是對等的兩回事,各有各的目的。
“閱讀“寫作”這二者能否融合呢?答案是肯定的!現實中道德、文章俱佳的人比比皆是。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重視對文章內涵的感悟理解、品析賞鑒,又要重視對文章修辭結構手法的學習掌握、創造運用;既要重視通過文章培養學生立人的精神,又要通過文章訓練讓學生掌握寫作技能。如此,既重視學習過程中培育人,又重視學習結果成就人,豈不是雙贏?“閱讀”“寫作”合二為一,閱讀和寫作互為本位、相互協作,這樣的課堂才是人文性、工具性統一的課堂。
學生的年齡和社會閱歷,決定了學生不可能有很多直接經驗。吸收大量的間接經驗是完全必要的,而閱讀就是積累,是儲蓄,是汲取前人認識生活、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精華。通過科學閱讀,可以把前人的經驗轉化為自己的營養。正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們相信,課外閱讀搞好了,學生積累了大量的作文素材,寫作文也就有了一個堅實的基礎。總之,閱讀和寫作各有自己的目的和任務,但在實踐中閱讀就像水,寫作如同魚,只有當閱讀之水像海一樣廣闊時,寫作之魚才能在大海里自由地跳躍、遨游……因此,我們要閱讀和寫作兩手抓,相信一定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