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卓
《我和祖父的花園》節選自現代女作家蕭紅的回憶性長篇小說《呼蘭河傳》。讀蕭紅的作品,給人一種輕松、歡快、樸實之感。不經意間講著家鄉的故事,又在打造一種詩情畫意、似真非真、可望而不可及的境界。然而楚老師和賈老師對《我和祖父的花園》一課的處理,正如蕭紅的筆風一樣,在質樸中充滿內涵,在輕松中包含深意。
兩位教師從教材的理解、環節的設計、細節的把握等方面,既不謀而合又殊途同歸,彰顯出了兩位優秀語文教師深厚的語文內涵和富有各自特色的教學風格。
一、不謀而合,力透紙背的教材把握。
1.把握基調,深層次閱讀。
《我和祖父的花園》一課節選自《呼蘭河傳》。由于是節選,其內容的感情基調與整篇小說是不同的。兩位教師在處理教材過程中,對于教材的把握是準確而深入的,都是采用了先揚后抑的處理方式,引領學生體會到作者童年時那難得的自由與快樂后,教師突然話鋒一轉,將蕭紅在《呼蘭河傳》一書的結尾引入到課堂中。伴著音樂,伴著教師深情的朗讀,學生的情緒發生了變化。通過這種具有沖擊力的對比,讓學生走進了一個更加立體的蕭紅的世界,以一種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將教師的閱讀體驗傳達,將學生的閱讀引入到更深層,極大地激發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走進了《呼蘭河傳》所描繪的“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 ”。
2. 把握關鍵,享受自由。
整篇文章中,“自由”是文章的關鍵所在。兩位教師都抓住了“自由”一詞展開自己的教學。楚老師通過讀文章,想蕭紅如何描繪花園的自由的方式,引導學生結合句子本身、修辭等方面談出自己的感受。讓學生在讀與思考中體會文章中的自由。兩位教師努力給學生創設自由的學習環境,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潛移默化地將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時時處處體現出學生學習的“自由”。
3. 把握訓練,拓展語言。
《我和祖父的花園》一文語言質樸、真切,有許多可挖掘的語言訓練點。兩位教師在眾多語言訓練點中進行取舍與整合,都關注到了“愿意……就……”的典型句式,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拓展小練筆。在學生可圈可點的小練筆中,看得出教師訓練到位,指導得當。不僅讓學生學習了語言,積累了語言,更重要的是運用了語言,成為整節課的點睛之筆。
二、殊途同歸,富有教學藝術的體現
1.不同主線,彰顯不同關注點。
從兩位教師的設計來看,兩人展開教學的切入點不同,貫穿全文的主線不同。楚老師在教學中緊扣對“自由”一詞的理解展開教學。通過學生的讀文、批注、交流,理解花園中農作物的自由、動物的自由,乃至“我”的自由。同時楚老師注重對學習方法的梳理,如整體感知文章時找中心句、中心詞,理解課文時抓住特殊句式,包括介紹借景抒情的寫作方法。體現出了教師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賈老師在教學中,以《呼蘭河傳》序中的“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為主線展開教學。通過引導學生品味文字之美、詩一樣的語言,感受文章所展現的生機勃勃的畫面。同時賈老師還引導學生結合圈畫的方式,運用想象的方法,構筑起課文在學生頭腦中的畫面感,體現出了教師關注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互相統一。兩位教師雖然處理方式不同,但是都分別抓住文本中既能撥動學生情感心弦,又能引發言語表達的生長點,引領學生走進了課文中小主人公的內心。
2. 不同指導方式,彰顯不同語文味。
這篇文章的語言自然、真實,正如一個孩童最純真的、口語化的語言。為了讓學生加深作者對“自由”的理解,在指導朗讀環節兩位教師采用了不同的方式。賈老師以師生合作讀的方式,師讀一句,生接一句,既體現出了祖孫倆形影不離的內涵,又體現出本課語言平實這一特點。楚老師通過對課文中重點詞語的體會理解,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朗讀課文,在體會出課文含義的同時,又體現出了本課語言用詞精準這一特點。兩人看似不同的朗讀指導方式,均體現出了本課語言的不同特點,在引領學生品味的過程中上出了不同的語文味。
3.不同側重點,彰顯不同取舍點。
由于本課是節選自《呼蘭河傳》,其感情基調屬于先揚后抑。在此方面兩位教師不謀而合,然而在最后環節的處理上,兩位教師不同的側重點體現出了教師對文章不同的取舍點。賈老師在本課結尾的處理上,繼續延續了開篇的“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凄婉的歌謠……”引導學生感受蕭紅筆下的文字畫面美,從中體會蕭紅童年的那種自由與快樂來自于她的祖父。賈老師側重于體現“一串凄婉的歌謠”,體現整個教學環節的首尾呼應。而楚老師在最后環節的處理上,在表達作者對祖父的思念的同時,更強調了祖父對蕭紅的愛,蕭紅對祖父的情。讓學生的情感隨著對文本內容的體味而不斷發生變化,讓學生的心靈與作者的文字產生共鳴。
三、 思索
對于一篇經典的課文,帶給聽課者的感受與震撼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同課異構的過程中,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帶來不同的教學感受,更是給聽課者一種別樣的沖擊力。無論是哪種設計與理解,在深入對比思索之后,帶給我們的啟示應該是深遠的。
語文課要提升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這是每位教師都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然而真正站在講臺上的時候,教師往往就會被既定的教學內容和環節束縛住了“手腳”,而忽略了對于學生能力的提升。我們的語文課究竟該教學生些什么?語文教材在課堂上就應該成為一個真正的“例子”,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切實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我們的語文課本中有眾多文質兼美的文章,這些文章的語言具有鮮明的示范性,是學生學習語言表達的好材料。那么如何利用這些教材,挖掘課文中語言的訓練點,進行扎實有效的語言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就需要所有教師具有一雙獨到而敏銳的慧眼,引領學生發現語言世界的美妙。兩位教師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范例,在兩位教師的引領下,學生在學習中提升了語言運用能力。最重要的是兩位教師都是基于學生為本,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學習語文的思維與方法,不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學生的理解,給學生建立自己獨特體驗的機會,等待學生品味語言、運用語言。相信這樣的過程才是讓學生真正受益的過程,也才能稱之為是真正的文字體驗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