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翠 (亳州學院教育系 236800)
樂舞教學法在少兒國學經典編排中的實踐研究
——以《少年中國說·白馬篇》為例
孟凡翠 (亳州學院教育系 236800)
以樂舞教學法的概念入手,用《少年中國說·白馬篇》為實踐案例,探討在國學經典的排練中如何運用樂舞教學法,明確其意義、可行性及注意的事項。
樂舞教學法;國學經典:實踐研究:少年中國說·白馬篇
樂舞教學法,自古有之。“在中國古代歌舞樂是三位一體的,古代所謂‘樂’,往往是指音樂、舞蹈、詩歌相結合的藝術形式,有時也單指音樂或舞蹈。當然,有舞必有樂,所以‘樂’,常常是指樂舞而言。如果舞時有歌唱和樂器伴奏,則‘樂’就是指音樂、舞蹈、詩歌的結合了”1,而孔學的樂舞思想的核心是“崇禮”“尚仁”,孟學孔學的樂舞思想的核心是“民本”“親民”,荀學的樂舞思想的核心是“緣人情”,先秦儒家的“樂舞”思想經由一代代人不斷地理論構建和創新,已融入到中華民族的民族血脈之中。樂舞教學法,則是以先秦儒家思想為理論建構為基點,通過“歌、舞、樂”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上的而構建和嘗試,從而培養人的多方面的能力,促進人身心健康發展,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可見,樂舞教學自古就有,而且非常強調三者的結合,進而促進人的成長。
什么是“國學經典”呢?“國學中最優秀、最精華、最有價值的典范性原創著作”2,這是當今大家能夠普遍接受的一個闡釋。
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蘊含在國學經典中。當今的少年兒童生活在物質水平相對優越的時代,文化的多元化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何讓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在當今時代仍然閃耀出光芒,如何達到育人的教育目的,是一個受到專家學者以及廣大人們群眾研究和熱議的話題。編排國學經典的節目,通過學生參與到節目中來,在訓練的過程中,學生的心靈得到浸潤、意志得到錘煉,從而更好的理解國學經典中的精神內涵,進而培養少年兒童優秀的品格,提升其內在的精神氣質,那便會有意或無意的見之于日常的行為當中,并達到知行合一,那么我們的民族便會立于世界強者之林,中華民族的文化便會源遠流長。
樂舞理論從先秦儒家開始,就已深入人心,且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得到了檢驗,本身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寶藏。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以及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都告訴我們,孩子們的藝術能力是需要激發的,每一種藝術能力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相互作用的建立在普通人的聽覺、視覺、形體、言語藝術能力基礎上的聽覺藝術能力、視覺藝術能力、形體藝術能力、言語藝術能力這四種基本藝術能力之間,在藝術學習中建立了一種整體的、綜合的、有機的聯系。這四種基本藝術能力是一種“共生相成”的關系,不僅可以凸顯自身的個性,也可以激發生成新的藝術創造力。樂舞教學法應用于國學經典節目的排練,對于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想象力和欣賞能力都很有幫助。
《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強調:“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姐妹藝術的綜合”3,可見,將音樂與其他藝術形式進行整合教育,是當前我們改革的一個方向。
第一,要彰顯中華民族之神韻。從素材到風格,從動作到音樂,從服裝到道具,都要顯示出濃郁的民族神韻,要表達少年兒童熱愛民族藝術的情感。第二,節目的構思要合乎節目的思想立意。從開始、發展、高潮到結尾都要緊緊圍繞主題,切不可為了好看而使主題模糊或轉移。第三,詩、舞、樂三者要緊密聯系在一起。三者共同宣泄著情感,在意境、形象上要達到和諧統一,融為一體。
《少年中國說?白馬篇》這個節目,是將詩詞、舞蹈、音樂結合在一起的一個節目,目的是希望能讓少年兒童通過排演這個國學經典的節目進一步了解、熟悉、熱愛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舞蹈的編排中力求表現出國學經典的氣韻,并通過構思將《少年中國說》與《白馬篇》有機的結合起來表達。《少年中國說》是梁啟超先生的千古名篇,表達的是少年所具有的朝氣蓬勃,強烈的鼓勵少年兒童又有理想有抱負,從而國家也會“少年中國”,充滿了向上的朝氣,從而立足于世界之林。《白馬篇》是安徽亳州曹魏文學家曹植的早期作品,文章同樣充滿了青春的朝氣蓬勃,詩歌謳歌了少年高超的武藝以及可以“捐軀赴國難”的崇高的愛國精神。兩篇文章在精神氣質上一脈相通,凝聚和閃耀著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
這個節目的表演者是亳州師專實驗小學的四年級的孩子們。
節目的編排既要有兒童情趣,還要有民族風采與時代精神,要充滿活力。這樣才能吸引住孩子們,他們才愿意主動投入到節目的編排當中去,才能達到國學經典育人的目的。
第一,選取節目的素材。原則是依據節目的思想立意、地區特色等因素,立足于少年兒童的特點,從大量的國學經典及舞蹈、音樂素材中,挑選出與之最對應的材料,并對作品的初步形態有一個預想。作品想要表達少年兒童蓬勃向上的精神內涵,《少年中國說》具有代表性且朗朗上口,具有音律美,《白馬篇》是亳州曹魏文學的一篇代表作,既具有地方性又與主題一脈相承,這樣,詩歌的素材就選定了。舞蹈與音樂經過大量的瀏覽經典作品,最終選用高亢、熱烈的題材進行重新編排和編輯。
第二,根據立意,確定節目的結構。立意確定了,把選取的素材進行合乎邏輯的安排,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結構體式。根據情感的表達,將結構定為ABA式,A段是少年中國的滿懷的愛國情感,以音樂舞蹈為表現形式。B段是少年兒童的國學經典誦讀,誦讀中配合音樂和舞蹈動作以及隊形的變化。再到A段少年兒童對富強國家的熱切期盼,以舞蹈音樂結束,與前面相呼應。A段以舞蹈開頭,作品以行開篇,以紅色的扇子為道具,男生與女生以充滿激情的舞蹈動作語言以及相匹配的音樂,揭示出了作品的情緒、形象和環境。B段是作品展開的部分,是主體部分,少年兒童誦讀《少年中國說?白馬篇》,在作品中所占篇幅最長,其中,領讀與群讀交替出現,舞蹈動作與誦讀內容要和諧,舞蹈調度要均衡布局,有些畫面要精心設計,因為要展現武藝,所以一些武術動作進行舞蹈化編排,音樂的節奏和旋律要時而舒緩時而激越。B部分是引發高潮的先導。再到A段,則是作品的高潮部分,同時也是結尾部分,這部分揭示作品的立意,以舞蹈場面來進行。男生與女生手持紅扇而舞,在國旗下行隊禮,篇幅不能長,要短而有力,要能表現出情感的張力。
第三,作品的排練,進行二度創作。使前面的準備工作變為立體可見的藝術形象展示出來,作品的排練是一項周密而細致的工作。實驗小學的孟斐老師、李翔老師和我首先將學生組織在一起,將《少年中國說?白馬篇》的創作意圖、表現手法、風格特點、表演要求等向學生做了宣講,孩子們很感興趣。排練的過程是充滿艱辛和樂趣的,學生們的詩詞的朗讀及背誦,對音樂、舞蹈的理解和表現,處處充滿了學生的二度創作。剛開始,要數著節奏拍子進行訓練,逐漸過渡到合著音樂進行訓練。排練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初排,另一個是細排。在排練的過程中,學生們用自己的形體、語言、聽覺、視覺等,全身心的投入到國學經典的排練中,身心得到了美的熏陶。特別是在細排部分,從眼神、站姿到手型,從發音、咬字到節奏,從節拍到旋律,每一個細節都嚴格要求,落實到每一個學生,孩子們也是不厭其煩的練習,力求達到應有的效果。
第四,作品的演出,全面展現作品的魅力。作品的演出,是推進素質教育的一種方式。《少年中國說?白馬篇》的孩子們從排練之初就開始渴望能進行舞臺演出,演出那天,孩子們穿上漂亮的演出服,每個人都化了淡妝,從舞臺下面望過去,很精神。這個時候,要求孩子們的狀態要在最佳狀態,語言、舞蹈、音樂要完全融為一體。
注釋:
1.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74.
2.于香云.財經類高校普及國學經典教育的必要性和路徑[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2012(2):93.
3.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實驗)[S].2003.
安徽省教育廳財政廳高校省級優秀青年人才基金重點項目:皖北文化產業發展背景下民俗舞蹈資源的開發研究(2013SQRW133ZD);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新標準背景下高職高專學前教育專業舞蹈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2013jyxm286);安徽省高等教育振興項目“基于兩個標準背景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創新”(2014zdjy147)
孟凡翠(1980-),女,漢族,籍貫:安徽省宿州市泗縣,舞蹈學碩士,講師,主要研究領域:民族舞蹈學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