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小翠 (臨潼區姜寨文管所 710600)
鹿習健 (臨潼區秦東陵文管所 710600)
試論刀幣的起源
邵小翠 (臨潼區姜寨文管所 710600)
鹿習健 (臨潼區秦東陵文管所 710600)
貝幣、布幣、刀幣、圜錢是先秦時期四大貨幣體系。刀幣的起源比較復雜,它與民族交流和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密切相關。以考古學材料為基礎結合民族學相關理論,能合理解釋刀幣起源——刀幣首先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被周邊其它民族、國家接受,后由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的齊、燕兩國大力推行,逐漸形成刀幣系統。
刀幣;起源;文化交流
先秦時期有四大貨幣體系:貝幣、布幣、刀幣和圜錢,它們的形成與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除貝幣外(貝幣是從裝飾品形式過渡而來),其他三大貨幣系統都是勞動人民在生產、生活中根據實際經驗或者受到其它文化影響逐漸形成的。但是,同樣是從工具演變來的刀幣,卻與中原農耕社會創造出來的布幣有較大差別,有自己獨立的起源、發展脈絡,其起源與民族交流聯系緊密。結合考古學材料與民族學理論,揭示刀幣起源過程。
關于刀幣的起源,與一個地區文化面貌和對外交流密切相關。近些年,學者們主要從類型演變、地層年代、當地經濟情況、傳播途徑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有學者對近些年出土的刀幣做了大量的類型學分析,進行類型學研究,探討刀幣的演化規律,利用早期刀幣形制與北方游牧民族所使用工具削刀進行對比研究,解釋刀幣起源過程。也有學者從地區經濟情況來分析刀幣的產生基礎,探討刀幣起源的地區與國家。目前,已基本確定刀幣的起源原型是工具削刀、首先起源于北方,并肯定尖首刀是刀幣最早的形態。但是對刀幣起源過程和不同國家(齊、燕、趙、中山、戎狄)間的傳播還存在分歧。
80年代后,隨著考古工作的進展——1974年青州出土一批刀幣1,1986年諸城出土一批刀幣2,1989年臨沂出土刀幣2000余枚3,1996年山西盂縣發現一批尖首刀4,2003年內蒙古赤峰發現燕國刀幣窖藏5,2005年山東濟南出土100余把刀幣6,均為我們提供了大量的資料。尤其是1985年至1990年在延慶玉皇廟和古城村發掘的500多座東周時期山戎墓葬中就有青銅刀削和尖首刀共存于同一墓地的現象,其形制相似,先后演變的軌跡明顯。這給學者們研究刀幣起源與傳播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是研究的物質基礎。
根據貨幣演化規律,金屬刀幣的形制可以歸入先秦貨幣形制演變的第二階段——即以仿物為特征的階段,這一時段大約相當于春秋戰國時期,主體階段長達數百年。8在此期間經濟活動顯著增強,經濟發展、商品交換頻繁。之前的貝幣系統顯然不能滿足社會的商品交換與支付功能,急需一種與之適應的大額貨幣來充當,幣制改革正是要適應這種變革而產生新的貨幣形式。農具和手工業勞作工具是生產、生活必需品,本身價值長期保持穩定,實用價值和貨幣極為接近。因此,在金屬貨幣形成時,便首先借鑒了農具和手工業工具的形態。9于是刀幣、布幣等金屬鑄幣便應運而生了。那么,研究重點就應關注刀幣流行地區第二階段的幣制改革。與刀幣流行的同時,貝幣并沒有退出流通領域,在一些地區,它仍然作為輔幣繼續沿用。要考察刀幣的起源,必須對該地區之前流行的貨幣形式有深入的了解。
刀幣系統地區包括今天北京、遼寧、內蒙古中部、山西省北部、河北和山東大部分地區。其早期主要流行貝幣、之后流行刀幣,晚期也受到中原影響,開始鑄行大量圜錢及少量布幣流通。
殷商時期的貨幣形式(貝幣)到周代,已廣泛應用于發達地區的商品交換中,在西周青銅器上有大量關于用貝的銘文:如豐作父丁鼎、小子夫尊、中鼎、宰甫鼎等,記載賞賜貝幣有一朋至幾十朋、幾百朋不等;詩經中也有“既見君子,錫我百朋”。說明周代已經盛行使用貝幣進行商品購買。10西周早期分封諸侯時,各國受封者到達新地區,都大力發展經濟以增強國力,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商品交換形式,各地發現大量海貝、銅質貝幣、包金貝幣、涂金貝幣揭示出各國早期使用的還是傳統貨幣(貝幣)形式。以魯、燕、齊三國為例:魯都故城曲阜林前村一座春秋晚期墓中曾出土銅貝558枚。11西周至春秋早期各諸侯國如此廣泛的使用貝幣,對春秋戰國時期四大貨幣體系的產生有著重要影響,刀幣系統顯然是承接貝幣系統發展而來。
從刀幣演化形制來分析,早期刀幣(尖首刀)具有明顯的游牧民族特點,先有針首刀(春秋)、后有尖首刀(春秋至戰國),最后是成熟的燕明刀(戰國晚期)。12雖然其中針首刀與尖首刀的關系還有待探討,但尖首刀與其后的燕明刀、齊明刀顯然具有銜接關系。刀幣產生是周人與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交流的結果,是獨立起源、發展的一種貨幣系統,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從刀幣系統覆蓋的區域來分析,這一區域內包含夏家店文化(上、下層)、張家園上層文化、山戎文化、赤狄與白狄文化、東胡文化等幾大類型。都屬于游牧民族。早在西周立國之前,這些民族地區就經過長時間的發展。從考古發掘的材料可知,北方和東方地區很早就商品交換,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特點,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在夏商時期,他們已經掌握青銅冶鑄技術,并有專門的工匠負責進行青銅工具、武器的制造。有證據表明游牧民族也有建立國家政權的實力。西周初年,這些游牧文化與周文化交錯分布,并有融合現象。昌平白浮墓從銅、陶器組合上看是周文化系統,但是還有青銅短劍、獸首刀等具有明顯的異族文化特色。13東周時期,燕、齊等國國力迅速增強,其發展程度迅速超過其它周邊文化,并對周邊文化產生巨大影響。游牧民族與周民族融合過程出現加快的趨勢,燕、齊等國范圍內的游牧文化受到周文化強大的同化和排擠,漸漸消失或遷徙他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北方地區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的交流就更加頻繁。通過戰爭、商品貿易和饋贈等途徑,兩種文化之間包含彼此的文化因素,雙方必定會互通有無、相互學習。
從民族學角度分析,北方游牧民族中也存在簡單商品交換。當議定交換之物,便會直接進行交換,但如果當時沒有交換之物,或者支付量過大,會進行口頭約定,并以本人隨身所帶的物品充當信物,這個信物具有典當、抵押的性質,當交付約定物品后,即可取回。游牧民族隨身所佩短刀(工具削刀)就是最好的一種信物。當這種簡單交換的形式發展為高級的經濟行為,刀也就演變成一種符號,具有一般等價物性質。這種行為的發生具有普遍性,該過程與農耕文化中布幣的產生具有相似性。
在游牧民族需要某些物品,又沒有能力進行戰爭掠奪時,就需要與周人進行貿易交換。經過長期的交換活動,他們知道周人經常使用貝幣充當一般等價物。近年,張秀峰先生收集到一件鄂爾多斯式青銅刀,時代大約相當于西周時期,刀柄上鑄有三枚貝幣的圖案。14這是民族交流的直接證據,說明游牧民族對周人的貨幣有一定的認識。貝幣對游牧民族的貨幣發展有較大影響,在周人使用貝幣的影響下,他們結合自己的文化特點和民族風俗,將其用隨身所帶削刀進行典當、抵押性質的商品交換行為發展成貨幣這種一般等價物,所以才有刀幣類型學研究中——北方戎狄刀較早的這一現象。刀幣應是游牧民族利用本身文化中特有的優勢,又學習周人的貨幣支付手段而創造出來的貨幣形式。這種貨幣形式(刀幣)產生之后,也符合燕、齊等周民族國家的經濟發展需求,影響到周人對貨幣形態的認知。這樣,為滿足日益發展的本國經濟需求,周民族國家也隨之仿造出刀幣這一貨幣形態。
刀幣的起源比布幣更為復雜。這個過程是相互作用,不是單一一方獨立完成的。結合考古學材料和民族學理論,是北方游牧民族最先發展出刀幣這一貨幣形式。尖首刀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國貨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響到燕、齊等國的貨幣和經濟,并由經濟發達、國力強盛的齊、燕兩國大力推行形,逐漸形成刀幣系統。
刀幣產生以后,不但能滿足國家對大額金屬鑄幣的需求,且有強國的大力推行,逐漸傳播到南方地區,例如吳越地區的戈形幣,也當屬于刀幣系統。有學者認為齊刀幣始于戰國,這一說法雖然還有值得商榷之處,但是從現有的齊刀幣材料來看,它與削刀這一原始形制相去甚遠,是一種成熟的貨幣形態,其產生時間較晚,不會早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刀幣。15刀幣的傳播途徑確是由北向南的,在這里就不再展開討論。
通過以上分析,在刀幣形成過程中經歷了兩個民族的相互學習的過程,刀幣文化是一種畜牧文化的一種象征物16,但卻廣泛應用于先進的周族諸侯國,影響到廣大的地域。這說明民族間的交流是共同發展的基礎,受周人先進貿易方式的影響,刀幣先產生于游牧民族,又反過來影響周人的貿易方式,這就是文化交流所產生的巨大貢獻。
注釋:
1.姜建成.山東青州市出土齊國刀幣[J].出土簡報,1987(3):33.
2.趙華錫,韓崗.山東諸城出土一批齊國刀幣[J].考古,1989(6):523.
3.馮沂.山東臨沂市出土一批齊國刀幣[J].出土與發現,1992(2):24.
4.唐晉源.山西盂縣發現一批尖首刀[J].中國錢幣,1998(2):48.
5.今鳴.赤峰發現燕國刀幣窖藏[J].內蒙古金融研究,2003(S3):14.
6.陳旭.山東濟南出土齊國刀幣[J].中國錢幣,2007(2):33.
7.黃錫全,趙志鵬.記近期發現的尖首刀針首刀[J].中國錢幣,2008(2):3.
8.劉韞.先秦古幣形制演變與生產力發展的關系[J].北方文物,2002(3):25.
9.陳陽.中國古代貨幣發展若干問題初探[J].經濟研究參考,2012(4):8.
10.衛聚賢.中國最古的貨幣——貝殼[J].古泉學,1936(2):10.
11.張天恩.東周列國貝化的考察[J].中國錢幣,1989(4):27.
12.唐石父.燕國刀(刀幣之一)[J].錢幣學知識,1987(7):9.
13.文物出版社編.新中國考古五十年[M].文物出版社,1999:11.
14.張秀峰.鄂爾多斯青銅刀上的貨幣[J].內蒙古金融研究,2003(S4):35.
15.于嘉芳.齊國貨幣研究(齊刀幣始于戰國考)[M].齊魯書社出版社,2003:119.
16.韓仁信.刀幣仿自環首柄刀考辨[J].內蒙古金融研究,2003(S3):27.
鹿習健,男,漢,山東曹縣,單位:西安市臨潼區秦東陵文管所,學歷:文物與博物館碩士,研究方向:商周考古。
在當代提倡泛在學習的大環境下,教師可利用適當的方式,引入現代化信息網絡平臺,將互聯網易于分享、簡單快捷、資源豐富的特征充分的發揮出來,不僅能夠緊跟時代的腳步,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提升學生成績水平與課堂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用微信公共平臺下的移動學習方式用來輔助傳統教學, 既環保高效又兼顧靈活、可擴展的特征。
近幾年來,由于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普及,推動了微信公共平臺的發展,不但能充分利用學習資源,還有助于學生鞏固知識,拓寬視野、創新思維;該平臺以學習資源與授課教師為主體,充分實現了教學的移動化與數字化,為廣大學生營造了一個便利且愉悅的學習環境,然而,無論應用哪種技術,均要以理解、掌握專業概念及知識點為主要目的,信息技術始終是教育教學中一種常用的輔助方式。
[1]張靜.基于微信的微課程設計開發研究[D].云南大學,2015.4.
[2]王婷.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微課程學習現狀調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4.
[3]劉晴.微信課程在遠程開放教育中的實踐與探討-以無錫電大“微信課堂”為例[J].江蘇開放大學學報,2015(02).
作者簡介:
王珺(1984.12-),女,講師,湖南理工學院碩士,研究方向:服裝視覺營銷、服裝設計方法等。
邵小翠(1984-),女,漢,陜西咸陽,西安市臨潼區姜寨遺址文物管理所,助理館員,碩士研究生(民族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