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時儀
?
漢語語法化理論研究的一部力作
——《漢語動詞語法化的多視角研究》讀后
○徐時儀
語言是一種與自然、物質、精神現象都相關聯的特殊社會現象,也是人類社會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漢語在由古至今的發展中有變,有不變,有變化大的,有變化小的,而關于變化的原因和變化形式的選擇,則既有語言自身的發展規律,又有人們具體取舍的價值取向。從類型學看,漢語屬孤立型或分析型語言,它雖不象印歐語言那樣富于形態變化,但漢語有豐富的虛詞、嚴格的詞序和多樣的句法結構。虛詞可以說是漢語最重要最活躍的語法手段,而實詞語法化則是漢語虛詞產生的主要方式和來源。漢語中的副詞、介詞、連詞、助詞等大都是從實詞語法化來的,尤其是由動詞語法化而來的介詞和助詞往往帶有明顯的標記色彩和形式特征。因而動詞語法化問題的研究不僅是漢語語法史研究的一項重要課題,也是探討漢語古今演變規律的一項重要課題。
李永君治學踏實嚴謹,在漢語研究方面鉆研有得,尤其在語法化研究上成果頗豐,近又著成《漢語動詞語法化的多視角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他以動詞語法化的典型個案考察了動詞語法化的認知、語用和語義基礎,探討了動詞語法化的句法闡釋和動詞語法化的致變因素以及動詞語法化對漢語語法系統的影響,涉及句法、語義、認知和語用各個方面。現介紹其主要內容并進行評價。
該書共分六章,其第一章主要說明了語法化的三種形式(共時語法化、歷時語法化和接觸語法化)及單向性原則,分析了語法化的連續性和離散性;然后區別了語法化和虛化。
第二章“動詞語法化的認知、語用和語義基礎”。指出對于一個源動詞,語法化的方向要受到語義主觀識別的引導;在句法臨摹原則的作用下建立起新的句法語序規則,新的規則既是前一階段語法化的結果,同時也影響著新語法化的發生;句子的焦點位置會影響句法成分的配置和語法化的進行,對語言主觀性的追求也往往會導致語法化的發生。該書還從微觀語義層面分析了動詞語法化過程中的義素變化,揭示了動詞語法化的微觀語義動因;同時分析了共現謂詞和句首名詞在語法化過程中的語義變化,主要體現為共現謂詞的弱動作性、狀態性、非主動性和非自主性,句首成分施事性的弱化和話題化的增強等。
第三章“動詞語法化的句法闡釋”。指出漢語的SVO基本語序和修辭語的句法位序,制約著動詞自身語法化的性質、途徑和方式;語法化容易發生在句法結合比較薄弱的環節,不同句法關系的組合,表現出不同的語法化傾向性;在漢語的共時平面,存在“一個動詞核心”的句法限制規則,其他動詞可能在該規則約束下發生語法化。
第四章“漢語動詞語法化的致變因素”。作者從句法、語義、認知和語用等方面,分析了動詞語法化的十一種促變因素,包括:重新分析、語法類化、語法環境、語序和移位、“一個動詞核心”的句法限制規則、臨摹原則、引申和隱喻、轉喻、語義相宜性、頻率重復機制、篇章語用。論文指出一個動詞的語法化往往是多種因素合力促成的結果,每一種因素的效果只能折算,不能拆算。
第五章“動詞語法化對漢語語法系統的影響”。作者指出動詞語法化創造了一批新的語法格式,舊語法形式逐漸被替換或轉化。動詞語法化使漢語的形式化因素增多,原來許多以詞匯手段、句法結構表達的語義范疇變得有形可據,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漢語句法、語義組合的意合機制,使語言對系統要素進行重新分配。
最后一章描寫了“了”“著”“過”“得”“看”“把”等六個典型詞例,從語法化的角度分析了源動詞的虛化軌跡。
該書既有基于歷史背景變化的宏觀把握,也有細致入微的微觀考察;既密切關注與動詞語法化直接相關的漢語本體因素,也充分揭示了深蘊于語法化過程的功能機制,言之有物,推理邏輯嚴密,在理論構建以及理論和事實的結合方面皆有所突破和研究所得的新見。主要觀點舉其犖犖大者如下:
1.促使一個動詞發生語法化的合力不是各種使成因素的直接相加,而是各種因素彼此支持交互融合所呈現的連續狀態。
2.在微觀上,可語法化動詞一般具有某種先天的語義特征,即可范疇化的義素。該義素在整個語法化過程中規定著發展的格局并引導著變化的方向,這種功能性義素謂之語法義素。
3.句式作為一種經驗性完形,在語法化過程中具有語義激活、賦值及功能固化的作用。
4.處在非典型位置的語言成分容易發生語法化,因為該位置的成分受到的約束較弱,易于脫離句法語義的限制。
5.動詞語法化容易發生在一個結構化程度較低的句法環境之中,語法化的趨勢隨語義組合層級的降低而增強。連動關系、動補關系和狀動關系組成的結構體,其結構化程度較低,易于發生語法化。
6.連動結構的第一動詞若是非及物動詞,或為一個賓語缺位的及物動詞,則該動詞所受的句法約束較弱,易于發生語法化,漢語史上很多動源副詞都衍生于該格式;若及物動詞的賓語沒有缺位,則該動詞可能會向介詞轉化。
7.從歷史上看,漢語語序背景的不同對動詞的語法化具有重要影響,與VPP語序相比,PPV語序容易誘發動詞語法化的發生;隨著PPV優勢語序的建立,核心動詞線性位置后移,誘導其后成分發生語法化,而大量方所、時間等短語的前移,又強化了動前、狀位,誘使第一動詞語法化為處置標記。
8.臨摹原則體現了語言省力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漢語句法配置、信息安排的重要準則,它以一種深沉的間接的方式促使了動詞的語法化并規定著后者的變化方向。
9.從句子信息結構的安排來看,粘合式連動結構的焦點成分容易被語法化,組合式連動結構的非焦點成分容易被語法化。前者屬于“動作—結果”信息結構,后者屬于“背景—前景”信息結構。
目前國內語法化研究的成果多體現于案例式的探討,理論研究尤其是系統的理論研究比較缺乏。可以看出,該書的一個研究重點就是探求語法化理論以及相關理論的解釋性,在一些問題上尋找新的理論生發點,事實證明該研究是有效的。作者并沒有將理論表層化,不是就理論而談理論,而是將抽象的理論化解于豐富的典型的語料中,每一種觀點背后既有理論的背影,又有切實的語言事實作為分析的基礎。這種研究模式無形中提升了論述的質量,使得該書成為同類研究中的優秀之作。當然,書中有的觀點還顯得比較突兀,比如關于動詞內含的語法義素的分析,焦點和語法化的關系,其觀點固然具有創新性,但現有的結論似應進行更全面深入的論證。
語言永遠處于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這種動態運動既包括共時的使用中的變化,也包括歷時的發展中的變化。要全面、深入、系統地了解語言,就必須探索語言發展中決定變與不變的主要因素和規律。研究語言變化的最佳切入點則是語言變異,因為語言的歷時演變總是能在語言的共時變異中得到體現,語言的發展是在變與不變的對立統一中進行的。上世紀初的文白轉型可以說不僅是漢語的重大變革,也是涉及社會發展和人們思想觀念轉變以及價值觀念更新等諸多方面的文化現象,深刻廣泛地影響了我們整個民族的思維和言說方式,成為中國文化由古典形態走向現代形態的起點,而漢語動詞語法化的演變線索在一定程度上也如實體現了漢語文白轉型由量變到質變此消彼長漸趨于分庭抗禮狀態的概貌,反映了我們的母語——漢語由文言演變為白話和白話由不登大雅之堂到升堂入室取代文言文的發展過程,且還有很多的發展空間需要我們進一步開拓。在此我們期待著李永君將此力作的出版作為一個新的起點,再接再厲,在這一研究領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繼續有更深的開拓和更多的成果問世。
(徐時儀 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 20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