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昱言
摘要:對于設計意義來講,對佛教文化的理解不僅要從廣義上來認識,也要從狹義上來把握其根本。因為佛教的發展與存在,其價值在于對氣質與民族精神的影響,并取決于其本身對于佛學文化以外的文化的影響。唯有如此,佛教才能夠顯示出其深度和廣度,才能夠為設計提供更有內涵的建設性作用。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的影響,無一不對設計由思想到形式上進行引導指向,設計正是要研究探討這種有關東方獨具魅力文化的根源所在。
關鍵詞:佛學;文化;設計;傳承
一、背景
“文化”這個詞在中國的含意是伴隨著時代的不斷前行而發展改變的。即使在同一個時代里,不一樣的學者們,對它也有很多相同的想法、看法。中國當代的哲學界和文化界學者都認可這種說法,“文化是一定的民族根據其物質生活和社會實踐而形成的反映其思維方法、認知模式、價值觀念、民族性格等精神成果的總和及流變?!边@一觀點涉及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這種精神內容主要是從“價值觀念,思維方法,認知模式,民族性格及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反映出來的;其次,文化是從屬于人的精神成果的;第三,這種精神成果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已凝結下來的成果的“總和”,另一大類是正在慢慢形成中的“流變”;第四,精神成果的形成是有特定條件的,最為根本的兩大條件為“物質生活”和“社會實踐”。
當然,“文化”這個詞還有狹義和廣義的區別。最廣義的文化指人類在社會生活中所創造的一切,包括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全部內容。而狹義的文化專指文學藝術。我們一般把生活分作三個方面,一是政治,二是文化,三是經濟。
遵循以上關于文化的深度理解,我們可以為“佛學文化”作出以下定義:
狹義:從狹義上來講,所謂佛教文化,對其具體表現形態大致可分為教義、佛教活動和佛教設施三大部分。教義包含了博大精深的佛學思想體系和繁多的儀軌戒律內容;佛教活動包含了有關佛教界所有代表宗教的大小型活動;佛教設施不僅包含佛教的門庭設施和樓房建筑,還包括法器、法物、佛教書籍等。
廣義:佛學文化是社會實踐和人類物質生活中反映佛教認知模式、思維方法、人生態度、價值觀念等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總和。
二、佛教文化的美學特征
在歷史的發展演變中,佛學文化已深刻的滲入到了中國文化之中。佛教起初是在漢代傳入到中國的,歷經隋唐直至當代社會,中國無論哪位學者、哪個學派,不管是否有佛教信仰,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其影響。在建筑、繪畫、書法、雕塑、圖飾、音樂等領域里,佛學文化都具有深刻的影響力。它不僅凈化人的心靈,啟迪人的智慧,更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重要部分。從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遺跡法門寺、龍門石窟等,概括其藝術形式特征有以下幾個方面:思辯。在佛學思想體系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先后有小乘、大乘等,它們各自又形成多種體系和派別,到了中國以后,更與儒家、道家等中華傳統學派相融合,使其更加博大精深。它的經文、典故,無不充滿了思考的辯證性,這個可稱作“禪意”。如禪宗的思想在二十世紀初傳入了歐美之后,對后現代藝術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啟迪作用。佛教藝術利用了多種具象或抽象的形式去表達更深刻的禪理,讓人揚善除惡、明心見性,具有思辯性。宗教。佛教文化的種種外在表現都有充斥著宗教感情,如造佛像,“畫家在畫佛、菩薩時,沒有表現自己個性的欲望,只有對佛象的景仰與崇敬”,著名雕塑家李新民在創作渡海觀音像的時候曾說:“從事佛教的畫家、雕塑家,都以虔誠的宗教信念,觀照佛教中的理想,塑造崇高的佛像”。正是由于在這堅定的信念的指引下,才能充分的發揮創作的思維想象力,進而創造出十一面觀音、千手觀音等非常不拘泥于原有形態的獨特造型。融合。佛學文化各種各樣的藝術形式,如創造佛像,從龍門石窟就可以看出,早期的印度犍陀羅藝術與笈多藝術風格慢慢轉向了中國傳統風格特色的修長秀麗、衣帶飄逸;本土化的佛教畫像表情也開始變得自然活潑,非常富有生活氣息。所以說佛教藝術是外來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一種融合,儒、道、釋的統一性是其典型特征。
三、設計中的佛教文化要素
“設計”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是一門要探尋生活中點點滴滴“美”的存在的藝術,設計不但要從法則、構成等手段上去搜尋,同時對于文化、對于其它藝術形式的認識和理解也是不可缺少的重心。作為一名工業設計師,不但要有相關專業方面的權威,也同樣要有關于人類社會學的理解力、洞察力。根據梁思成所提出的關于“藝術的進境是基于豐富的遺產上”、“藝術的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對于設計師提煉文化的素質,并且通過人文研究不斷對于美的新感知,并且用來駕馭這種技術方法,去創造出獨特的富有風格的產品或環境,是設計創作的最為根本的途徑。
佛學文化講求的是“明心見性”,即揚善、去惡、凈化心靈,認為認識的最大難度在于了解“名相”背后隱含的實相。所謂“名相”,是指用耳朵能聽到的為“名”,既“聽”,用眼睛能見到的是“相”,既“看”,概指人們對一切事物的感性認識以及一切事物給人留下的印象。所以概念隨著情況的變化也有其非常不可靠的一面,認識事物時不能光被條件的、表面的有情態所迷惑。
然而在我們設計的過程中,從調查到構思,所接觸與考察的這些,探討設計的根本,就是設計所不能避免的一些問題。就如同座椅的設計,每個人人的座姿不同,很難去定義怎么才算是“舒適”與“不舒適”,設計就是只能用以規范人的特定行為來進行。
在佛教中的人文思想充滿了思辨性,歷史上對藝術、文學都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如頓悟、意境的美學理論。在當代各種條件下,設計的應用藝術形式依然可以從中汲取更多建設性的發展理論。
對于佛學符號化的形式語言設計的借鑒性,佛教的物質文化形式包括佛教的建筑和門庭設施,及法物、法器等。通過解構象征性的符號語言,之后在具體設計中能夠作為基本造型元素進行重構。佛教建筑、器物、造像,從材料選擇與裝飾上透露出了非常豐富的文化符號。形式借鑒上,設計不僅從材料或典型樣式去分析和傳承,并在傳承的基礎上發揮與創造。
四、結語
對于目前來說,中國對佛學文化的運用于發展現狀是非常令人不滿意的,可以說,更多地是僵化、腐朽、機械地傳承。盡管在全國各地興建了大量的寺廟,但全部是千篇一律的復刻品、翻版。對于建筑材料來說,利用現代混凝土、玻璃、鋼筋建造的仿古建筑,簡陋粗糙,不僅沒有起到增加景觀的作用,對于環境來說更是非常大的破壞。相對比西方教堂來說,科隆大教堂到朗香教堂,外形從哥特式、巴洛克到現代主義的形式感體現的淋漓盡致,變化豐富多樣,既不抄襲復刻傳統,又有新的發展空間。對于點來說,中國的設計人員實在是應該有所汗顏。
對于應用視角來說,設計傳承與發展佛學文化,應該遵循以下幾個規律與法則:總結佛學文化傳統與脈絡,是設計的重中之重,更是設計發展的重要橋梁與途徑。民族的即是國際的,無論什么潮流、什么理念,民族的就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