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強 王學芳 張楠
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受到廣泛關注。教育部等部委從1979年開始組織實施“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以下簡稱“《體質調研》”)。其后,1985年至2005年,五次組織全國范圍的學生體質健康調查,對學生體質健康狀況進行了持續、系統地調研、監測,建立了完善的中國學生體質健康調研制度。《體質調研》顯示,近30年來,總體上,中國學生的形態發育水平不斷提高,營養狀況得到改善,常見病患病率持續下降。但是,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指標有明顯下降趨勢,肺功能持續降低,視力不良率居高不下,城市超重和肥胖青少年的比例明顯增加。
中國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解決不好,將對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戰略構成威脅。青少年時期的體質健康問題,將對中老年的身體健康構成巨大隱患。青少年時期的肥胖、呼吸和心血管系統機能的下降,是導致和誘發中年后糖尿病、冠心病等多種高致命性疾病的原因。因此,如果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從人的生涯發展看,將大大降低中老年的生活質量;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看,將大大增加今后國家醫療和養老經費的支出。從家庭個人角度出發,將大幅度增加家庭負擔。
那么在最近30年中,我國青少年學生中最突出的問題是學生體質健康等級分布比例整體合格率有所提高,分別是85.94%、86.73%、87.11%。特別是優良率提高明顯,由2008年的52.80%增長到2009年、2010年的57.73%和56.24%。這表明,我國學生體質健康改善出現了轉機,下降速度得到遏制。
但在問卷調查中,還出現了一些其他的問題,歸納如下:
方式1:極度缺乏體育鍛煉。在2932名被調查者中,只有196人每周都固定時間鍛煉,68%的人選擇了“幾乎不鍛煉”。特別是高中女生中,經常不鍛煉的比率竟達到85%.這極易造成疲勞、昏眩等現象,引發肥胖和心腦血管疾病。
方式2:有病不求醫。調查顯示,將近一半的學生在有病時自己買藥解決,有1/3的人則根本不理會任何表面的“小毛病”。認為自己年輕,身體不會出現疾病。但有時間就是學生的這個思想,讓很多學生最后受到很大的疾病困擾,甚者更嚴重的事件發生。
方式3:缺乏主動體檢。實驗統計表明,1932人中,有619人從來不體檢。
方式4:不吃早餐。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學習壓力增大,吃上符合營養要求的早餐已經成為學生的奢求。被調查者中,只有1021人是有規律、按照營養要求吃早餐的。不吃早餐或者胡亂塞幾口成為普遍現象。
方式5:與家人缺少交流。有超過41%的學生很少和家人交流,即使家人主動關心,32%的人也常抱以應付的態度。在缺乏交流、疏導和宣泄的情況下,一些極端學生和問題學生的精神壓力與日俱增。
方式6:常坐不動。被調查者中,有1542人的習慣是一旦坐下來,除非上廁所、到餐廳、到寢室、上體育課,就輕易不站起來。久坐,不利于血液循環,會引發很多新陳代謝和心血管疾病;坐姿長久固定,也是頸椎、腰椎發病的重要因素。
方式7:長期進入網吧玩網絡游戲。網絡越來越普及,通過網絡進行游戲的網絡游戲已大眾化。不少青年長期沉迷于網絡游戲不能自拔,而進入網吧則是最好的選擇,雖然政府已嚴禁網吧接受未成年人,但一些網吧貪圖利益,依舊讓未成年人進入網吧,導致許多青少年受害。特別是對眼睛的傷害和對健康的摧殘。
那么,我們看到這些現象和數字。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做出自己的貢獻,想出自己的絕招,去力所能及地解決問題。
中央教育科研所賈志勇副教授認為,很多心理問題是由身體問題引起的,生理基礎出了問題必然要在心理上有所反映。在中日少年兒童身體學術調查團進行的中日兒童神經類型比較研究中發現,中國兒童神經興奮發育推遲。正常情況下,神經類型中的興奮發展在小學時已基本完成,達到平衡狀態。但是由于現在靜態活動增加,身體運動減少,導致幼兒時神經興奮沒有得到充分發育。到青春期對自己的情緒控制疏導能力差;同時體內能量得不到有效釋放,阻礙緊張等不良情緒消除,就會產生大量的心理問題。
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唐登華教授指出身心是統一的,孩子缺乏體育鍛煉,會造成運動神經系統發育不平衡。產生多動癥、情緒不穩定、心煩、不愛與人交往等問題。
(一)生活環境和飲食方式的重大改變,導致了體力活動的明顯減少,加速了人類機能的退化,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也隨之下降。居住空間越來越狹小,居住以樓房為主,戶外活動場地設施不足,戶外活動的不安全因素增加,家長過分呵護,使青少年戶外活動減少,放學后在室外游戲或做體育鍛煉的學生平均僅為1/3,鄰里交往減少,學生從事家務等體力勞動也在減少。生活節奏不斷加快,家長工作繁忙,工作壓力增加,與孩子交流溝通時間減少、質量下降。學生大多通過電話、電腦等現代化通訊工具與同伴交流,或花大量時間與圖書、玩具、電視等進行單向交流,學生缺乏與同齡人之間面對面正常的情感交流,這些純語言或文字的交流不利于學生社會人格全面健康發展。
(二)以過度保護為特征的隔代教養方式,剝奪了促進青少年兒童自然生長發育所必需的運動刺激;網絡時代,以久坐不動為特征的靜態休閑方式,阻礙了青少年獲得持久的、足夠的運動樂趣并以此為基礎的經常性體育鍛煉行為習。中國家庭結構的改變以及由此引起的教養方式的變化,溺愛、嬌生慣養等不當的教養方式極大地影響了學生的體質健康。近三十年來,中國獨生子女家庭的普及改變了現代家庭的結構,“四二一”的家庭結構模式帶來了教養方式變化。有調查顯示,全國范圍內有近五成0—6歲的兒童接受隔代教育。在北京,有70%左右的兒童接受著隔代教育。除了無節制滿足兒童食物攝取的需求,隔代教育最大的弊端是對兒童的過度保護。出于安全考慮,兒童被限制在家庭內活動,戶外活動得不到鼓勵,以致兒童缺乏必要的身體活動,造成嚴重的運動缺乏。
(三)學生承受巨大的考試和升學壓力,直接導致了睡眠時間的嚴重不足和學習時間的延長,減少了閑暇時間特別是體育鍛煉時間。中小學學生不僅承擔學校的學習任務,而且大部分學生還要完成家長安排的學習任務。《基本情況調查》顯示,75%的中學生參加各種特長培訓、學科輔導班或家教。在國家規定的休息時間內,大部分時間花在學習和完成作業上,用于休閑的時間第一是看電視、上網,其次是閱讀漫畫、書刊、報紙等課外讀物,第三是與同伴游戲、玩耍,而專門用于體育鍛煉的時間最少。
(四)體育教育不能按國家規定嚴格實施,導致學校體育課程不能開齊開足,學生正常體育活動時間被擠占;體育課程缺乏科學設計,脫離學生生長發育規律,大大削弱了鍛煉效果。研究表明,目前新的體育課程設定的目標體系,并沒有嚴格按照兒童生長發育和動作、能力發展的規律和順序進行設計,教學內容的選擇更多的還是按照運動訓練的體系和教師的能力來設計。因此,所實施的體育教育脫離了青少年神經系統發育和身體素質、機能發育的需求,在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關鍵期不能給予最適宜的運動刺激,錯失有效促進學生生長發育和增強學生體質健康的良機。
(五)專職體育教師數量不足和教學能力下降降低了體育教學的質量,學校體育安全保障制度的缺失以及場地器材的缺乏制約了學校體育的全面開展。高質量的體育師資隊伍是學校體育的高效率、高質量的保證。高質量的體育師資一是指數量充足能夠滿足教學需要,二是指教學能力強能夠科學有效地指導學生體育鍛煉。但是,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學校體育現狀調查及發展對策的研究》(首都體育學院劉海元,2007年)調查顯示:我國現有中學約60萬所,但是,體育教師只有約43萬人,中學體育教師缺額約29萬人,其中小學體育教師缺額最多,約缺24萬人。中西部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學校規模的制約,學校只能保證語文、數學、外語等考試科目的師資,存在嚴重的結構性體育教師缺編現象,80%以上的學校為兼職體育教師。
因此,想解決當前青少年體質健康問題,是一件長遠而艱苦、必須動員全社會共同努力的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