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作為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鼓勵下,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新的機遇。大學生因對于互聯網的熟悉程度較高,在互聯網時代創業具有明顯的優勢。政府對于大學生基于互聯網的創業應當給予政策上的扶持,高校應當形成完善的創業課程體系,并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高水平的互聯網創業大賽。
關鍵詞:“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
中圖分類號:G647.3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864X(2016)10-0 204 -02
早在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就公開發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此后,在浙江嘉興烏鎮舉辦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李克強總理再次解釋這一關鍵詞,并指出互聯網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工具。2015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數據、物聯網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1]。10月29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了包括實施網絡強國戰略,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的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政策的出臺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新方向,擴展了創業思路,也對大學生的創業提出了新時代的更高要求。
一、“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機遇
(一)網民規模不斷攀升。
截至2016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到7.10億,半年共計新增網民2132萬人,半年增長率為3.1%,較2015年下半年增長率有所提升。互聯網普及率為51.7%,較2015年底提升1.3個百分點。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較2015年底增加3656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手機在上網設備中占據主導地位[2]。
隨著“寬帶中國”戰略的深化,互聯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國家給予各項政策支持,2016年上半年,國務院等相關部門相繼出臺有關“互聯網+政務服務”、“互聯網+流通”,“互聯網+制造業”等指導意見,推動互聯網與各個行業的融合。基礎設施的完善、用戶數量的攀升、政策的支持對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創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機遇。
(二)大學生競爭劣勢降低。
傳統行業領域的創業對于資金、資歷以及資源的要求較高,對初創業的大學生來說是難以與有經驗的創業者抗衡的劣勢。但是“互聯網+”的產業領域正在發生快速變化,還未形成完善的體系,無論是大學生還是其他人群都處在探索階段,無形中拉小了大學生與有經驗的創業人員之間的差距。加之大學生對新生事物較為敏感,更能夠領會潮流的趨勢,在市場的選擇、開辟上反而更具遠見。
(三)互聯網催生創新思維。
信息爆炸的時代因信息的溝通帶來了資源的交換,而知識的交流與生活的分享讓本不相關的兩個產業融合升級[3]。如當下為城市大眾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微商平臺“俺的農場”,就是將農產品通過網購的形式進行銷售,解決農產品缺乏有效營銷手段的問題,增加農民收入,降低農產品滯銷風險,同時也符合新一代網民的購物方式。諸如此類將傳統產業與互聯網進下聯結而催生的新生產業具有良好前景。
二、“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優勢
(一)成長于互聯網時代,對網絡十分了解。
生于95后的當代大學生,是伴隨網絡成長的最新一代,他們的生活處處有互聯網的相伴,對網絡的使用得心應手自不必說,他們還能夠熟練運用網絡來獲取各種各樣的信息,這使得這些大學生具有更全面的知識、更寬廣的視野甚至更豐富的閱歷,同時,他們具備敏銳的觀察力、強大的信息搜索能力以及對未來趨勢的預判能力,能夠使他們更加準確的找到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聯結點,從而進行產二次創新。
(二)執行力強,敢想敢干。
透過一些社會現象、社會報道,我們不難看出,當代大學生具有很強的主見和執行力,從近些年興起的“間隔年”現象可見一斑,如今很多大學生在畢業后工作前會選擇這樣一段真空期進行旅行、游學,去體味人生,完全異于以往的畢業——就業,甚至中間連一個月的斷檔都不愿出現的傳統做法。看待問題有主見和敢想敢干的特質賦予大學生極強的行動力,使得他們在創新創業過程中更有魄力。
(三)崇尚開放式管理,厭惡陳舊的體制。
對當前的大學生來說,陳舊的管理制度越來越無法適應他們的個性需求。面對工作,大學生往往喜歡較為寬松的工作環境,崇尚西方的開放管理和彈性制度,希望能夠充分安排自己的時間和工作計劃。這些對于約束的厭惡,也是促成他們走出創業這一步的重要原因。當然,對所選行業的認同,也讓他們可以為既定目標放手一搏。
綜合以上三點,當代大學生具備三點十分重要的創業者應具備的素質,即敏銳性、行動力以及開放的態度,可以幫助他們體察創業契機,并勇敢付諸實踐。
三、“互聯網+”背景下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促進路徑
(一)政策上加強扶持。
“互聯網+”時代,政府需要研究和適應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的創業意愿、創業需求、創業形式的新變化、新特點、新動向,及時調整和修正不合時宜的措施和政策,真正實現支持大學生創業常態化,提高創業扶持的實效[4]。近幾年各地出臺多項鼓勵大學生創業的政策,大學生自主創業可享受稅收優惠、資金扶持。但是部分政策還未確立相對應的支撐細則,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政策效能未發揮充分的問題。
1.加強住房保障。目前,住房難成為全國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首要民生難題,大學生創業同樣需要面對此問題,因此,可以將符合政策規定的大學生納入經濟適用房、公租房或廉價房的保障范圍,解決創業大學生的后顧之憂。
2.保證稅收優惠。一部分大學生會選擇初創科技企業,對于這類企業應給予免繳一定數額的稅金的優惠。對于高校畢業生創辦的小型微利企業,應保證其能夠實實在在享受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
3.鼓勵互聯網創業。營造寬松發展環境,全面清理電子商務領域現有前置審批事項,合理降稅減負、加大金融服務支持、維護公平競爭,落實鼓勵符合條件的互聯網企業在境內上市的相關政策。
(二)健全創新創業人才培育體系。
1.完善高校創新創業課程體系。2016年以來,將創業課程列為必修課的學校逐漸增多,這對提升創業教育是一個很好的促進,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創新思維。但是創業指導教師的師資薄弱仍是問題,很多授課教師也并沒有創業經驗,在授課中也更多的傾向于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較難開展。有條件的高校應當成立創新創業教研室,聘請并培養專業的創業老師來進行該方面的課程講授,完善創新創業課程體系。
2.開設網絡技術公共課程。基于“互聯網+”創業的人才未必都是網絡技術相關專業的學生,文科、理科等不同學科的學生也會有創新的創業理念,但受到專業知識的限制,更多的停留在策劃、推廣層面,“互聯網+”新常態下,高校應開設更多的網絡技術公共課程,讓更多的學生接觸網絡技術知識,培養復合型人才,助力創業。
3.建立創業實訓基地。2016年2月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介紹大力發展眾創空間、推動科技創新服務于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有關情況,主要目的是促進眾創空間向專業化發展,為雙創提供低成本、全方位、專業化服務[5]。眾創空間的建立為創業實訓提供了良好平臺,為大學生創業提供了場所和公共服務。高校應大力建設眾創空間,與傳統的實習基地等管理經驗相結合,為有志創業的大學生提供實訓基地,提高創業實操性。
(三)堅持高水平創新創業大賽的舉辦。
2015年5月至10月,首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由教育部與有關部委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大賽吸引了31個省(市、自治區)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878所高校的57253支團隊報名參加,提交項目作品36508個,參與學生超過20萬人,帶動上百萬大學生投入創新創業活動[6]。大賽歷時五個多月,規模基本覆蓋全國各省市,參賽作品技術含量高,遠超以往不同規模的各類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入圍項目緊貼市場需求,吸引企業的大量投資,意向投資簽約率超過30%。賽后的成果轉化工作也有條不紊的進行,后續工作將大賽的優秀作品、優秀經驗進行了推廣。
大賽的成功舉辦取得很多值得推廣的經驗,此類高水準的創新創業大賽的舉辦若形成長效機制,可以促進創新創業水平的提高。大賽的不足之處體現在以下幾點,第一,參賽高校類型主要集中在“985”院校,參賽高校的層次更是幾乎都集中在本科院校中,高職類院校參賽情況極少;第二,參賽高校區域分布集中,與經濟形勢相呼應,入圍作品以東南沿海城市居多,中西部參賽團隊少,入圍作品少;第三,項目所覆蓋的領域不夠全面,入圍全國總決賽現場比賽的100個項目名單當中,醫療健康相關的項目占13%,主要是基于互聯網的設備和技術應用。
參考文獻:
[1]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解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EB].中國經濟網.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503/06/t20150306_4740363.shtml.2015-03-06
[2]數據來源:CNNIC: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
[3]田宜國.互聯網+”視域下大學生創業研究[J]. 決策與信息旬刊.2015(11)
[4]蘇益南,齊 鵬等.大學生創業模式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與產業化.2010(10)
[5]國務院政策吹風會透露:眾創空間將向專業化發展[EB].中國經濟網.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602/05/t20160205_8782314.shtml.2016-02-5
[6]數說首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EB].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5-10/21/c_1116895665.htm. 2015-10-21
作者簡介:格根其(1988-),女,蒙古族,內蒙古人,碩士研究生,天津外國語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