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榮
(山東省萊蕪市國有華山林場,山東 萊蕪 271119)
?
林業的生產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探討
黃榮
(山東省萊蕪市國有華山林場,山東 萊蕪 271119)
摘要:指出了林業兼具社會、經濟、生態等三大效益,既是重要的基礎產業,也是重要的公益事業。從林業的生產管理出發,圍繞林業生產管理的內容、林業生產可持續發展意義及實施策略展開了探討,以期從思路、觀念、創新上為我國林業建設出謀劃策,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和諧穩定。
關鍵詞:林業;生產管理;可持續發展;措施
1引言
生態林業的建設,有利于保護動植物資源,有利于健康生態系統的建設,能夠為實現經濟模式的生態化發展提供有利條件,同時也有利于現代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為此,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了林業生產要向生態建設轉型,確立了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可持續發展道路。生態林業的建設,有利于保護動植物資源,有利于健康生態系統的建設,能夠為實現經濟模式的生態化發展提供有利條件,有利于現代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
2林業的生產管理
林業生產管理站的主要工作職責包括有:①指導苗圃、林場、鄉(鎮)林業站的建設管理,組織開展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封山育林等工作,指導全民的義務植樹;②負責退耕還林地規劃設計、資金兌付及檢查驗收,參與有關違規違紀案件的查處,辦理群眾信訪舉報事宜;③組織重點林業工程建設項目的立項、審核、報批以及預算、決算方案的編制;指導營林造林地招投標工作,指導和監督造林綠化的檢查、驗收和考核工作;④負責林木種苗的執法工作,負責審核和發放種苗生產許可證的經營許可證,并監督執行;⑤指導各類林業基地、林業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以及各類風景林和商品林的培育工作。
生態林業是在生態經濟學和生態規律的指導和引領下,通過利用當地自然資源,進行多層次、多功能、多成分、多目標的組合合理、結構有序的森林生態經濟體系,具有動態平衡,協調發展的功能,為人類居住創造了和諧的環境。
3林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3.1我國林業發展現狀
根據國家林業局2015年國家級林業重點展會新聞發布會獲悉:從2001~2014年,全國林業總產值保持了年均22 %的增速,林業產業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其中,2014年林產品總產值達5.26萬億元,相比2013年增長1.1 %。2014年,林業第二、三產業占比達66 %,2014年全國林產品進出口貿易額達1380億美元,同比往年增長9.5 %,我國已成為林產品世界林產品生產貿易大國。2014年我國森林覆蓋率21.63 %,森林面積達2.08億 hm2,森林蓄積151.37億m3,人工林面積0.69億 hm2,森林面積及森林蓄積分別居于世界的第五和第六,人工林面積占據世界首位。這些數據都說明了我國林業建設發展卓有成效。
雖然我國成為了世界上人工種植林面積最大的國家,但從實際來看,林業經濟發展地區不平衡,東南部發展快,中西部次之。不少地方在植樹造林時只看重前期的種樹工作,而對于后期的森林撫育工作關注過少,在苗種的選擇上也沒有做詳盡的考察,沒有因地制宜選擇成活率高的樹種,導致后期苗木因水土不服而枯死等情況的發生,此外,在農村地區,防護林發展加快,用材林相對發展緩慢。近幾年來,木材市場相對低迷,加上我國沒有相應的政策對林業木材消費進行扶持,加上人工林的隨意性及主觀性,老百姓造林的積極性不高,沒法形成林業生產的整體經營,經濟效益不高。當前來看,林業投入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1 %,整體投入來看,目前我國林業投入主要針對林業工業方面,對于營林的資金投入較少,雖然我國林業建設的資金投入呈增長態勢,但投入占比逐漸下降,且營林投入過少,即使是簡單的林木生產也會因資金不足而無法正常運營,長遠來看,必然會使得我國森林資源不斷減少,最終造成森林危機。近年來,林業生產的“小資源、大利用、低效益”問題日漸突出,及亂砍濫伐,亂開采礦產資源、亂占林地等情況的發生,造成生態環境失衡,森林資源萎縮。
3.2林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可持續發展包括社會、生態、經濟等三方面的可持續發展內容,深入到各個行業領域,林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在林業建設的各個層面深入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積極構建科學、合理的林業生產管理體系,從而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林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根本,可使得林業與森林走向可持續利用階段,建立穩定、高效的森林生態系統,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環境質量。
4林業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措施
4.1林業生產生態化建設,優化林業產業結構
林業生態化主要是追求社會、經濟、生態三大效益的高效、協調,三者之間相互促進,構成良性循環的整體。林業的生態化建設,可從優化林業經濟結構開始。在第一產業,大力發展名特優新經濟林、速生豐產林、短周期工業原料林等的建設;在第二產業,加快低層次原料加工往高層次綜合精深加工的轉變,加大新產品的開發力度;在第三產業,則要淘汰落后產業,培育新型產業,大力推動森林旅游業資源的開發及花卉業的發展。
4.2科技為核心,建立“數字化林業”生產管理
科技是可持續發展發展的根本。通過依靠科技來發展林業產業,在林業生產上,要科技興林,改變以往以自然資源及環境為代價的傳統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建立以科技為核心、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效益為目的的林業科技創新體系,利用科學的管理模式提高生產效率,促進林業的可持續發展;此外,“數字林業”也應借助先進的科技信息系統,使得林業的生產經營更加公開、透明、科學、精確,避免不必要的損失,通過數據的采錄分析,能更直觀地分析林木的生產態勢,從而促進林業生產的現代化發展。
4.3兼顧林業生產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
林業生產兼顧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主要有以下幾條措施:①規模化造林,從提高經濟效益、生態效應、景觀效果出發,成片造林,大力發展經濟果林、苗木基地、速生豐產等經濟林地;②多樣化造林,采取多樣化的以林還林方式,發展苗木養林、林木加工養林、經濟果林養林,或采取林禽結合、林菜結合、林苗結合、林果結合等方式,提高林地的產出和經濟效益;③林農結合,積極引進國外先進的技術及成果,利用科學的生產管理方法,以林為主,林農結合,多種經營,推廣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兼備的喬灌混交、林草間作、林藥間作等種植方式,從而逐步形成具有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林業生產發展模式,在創收的同時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的綜合效果。
5結語
要實現林業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保證營林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良好運行的林業生產是林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除了要認識到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提高生產效率,還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生產模式,做好市場調研,優化林木品種,培育經濟林木,在保證林業生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基礎上,實現林業生產的生態化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任麗敏.淺談林業種苗管理措施及生產技術[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3).
[2] 劉紅記.加強林業生產管理措施探討[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5(6).
[3] 沙寶勝.加強林業企業營林生產管理的措施[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5(14).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3-0109-02
作者簡介:黃榮(1987—),女,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業方面的工作。
收稿日期:2016-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