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獻溥,于順利,李單鳳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植被和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93)
?
海南霸王嶺保護區的基本特點和有效管理
王獻溥,于順利,李單鳳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 植被和環境變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 100093)
摘要:指出了霸王嶺林區是海南三大熱帶林區之一,季節性雨林及其垂直帶類型保存較好,保護區建立以后做了大量有關自然保護的基礎工作,成績明顯,急需認真總結經驗,以期推動其它保護區的發展和有利于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簡要地介紹了保護區的基本特點,探討了如何開展有效管理,提出了相應的意見,供有關方面參考。
關鍵詞:霸王嶺保護區;生物圈保護區;生態文明建設;生物多樣性;可持續發展
1引言
霸王嶺保護區位于海南西南部霸王嶺林區山地東緣,是從霸王嶺林業局管轄范圍劃分出來的一個區域,歸海南林業局管理,面積6 626 hm2,其中林地占4 000多hm2,主要保護對象為季節性雨林及其垂直帶類型和海南特有的海南黑冠長尾猿(Hylobatesconcolorhainanus)。始建于1980年,1986年晉升為國家級保護區。本文目的在于簡要地介紹它的一些基本情況,并探討如何開展有效管理,提出相應的建議,供有關方面參考。
2基本特點
2.1自然特點
霸王嶺保護區地處白沙和昌江兩縣范圍,約占北緯18°5′~19°20′,東經108°53 ~109°12′,西南與東方縣毗鄰,南邊與樂東縣接壤,周邊被許多鄉鎮、工礦企業、國營農林場所包圍。區內山地縱橫,溝谷溪流落差大,最高峰斧頭嶺海拔1 654.8 m,最低處海拔50 m,主要呈現花崗巖窿穹地貌,局部地區有變質巖和沉積巖出現。氣候屬熱帶季風氣候,夏涼冬暖,雨量多,濕度大,于濕季明顯,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為干季,以東北風為主,3~4月間偶有短暫的熱風影響,有雷雨和颶風。年平均溫度24.3 ℃,最熱月(7月)平均溫度28.4 ℃,極端最高溫度37.5 ℃,最冷月(12月)平均溫度13.5 ℃,極端最低溫度1.1 ℃,年降雨量1 657 mm,最大日降雨量97 mm,一年中晴天或半晴天不足3個月,雨天或半雨天約3個月,其余6個月為陰霧天氣,年平均相對濕度84.2%。土壤隨海拔升高有所變化,一般海拔400 m以下丘陵為黃色磚紅壤,海拔400~800 m山地為磚紅壤性紅壤,海拔800~1 200 m山地為山地黃壤,海拔1 200 m以上山地為灰化黃壤,均呈強酸性反應。發源于雅加大嶺、黑嶺和斧頭嶺,迂回于林區的昌化江有10多條小支流,最終流入北部灣大海。一般流程短,坡降大,最終落差高達1 500 m,其中雅加瀑布陸地落差110 m,平均徑流0.8 m3/s,雨季最大可達1.5 m3/s,長年流水不斷,由于地勢跌宕起伏,形成三級飛瀑,為霸王嶺林區一道引人入勝的景觀,對水電資源和農林灌溉有重要的作用。
2.2生物多樣性特點
2.2.1植被分布
海拔700m以下丘陵山地為季節性雨林帶分布范圍,由于過去長期的采伐,大多只在局部溝谷地區有零星小片殘存,大多數地區已被不同演替系列群落和人工種植的巴西橡膠(Heveabrasilensis)林所占,主要建群種有青皮(Vaticamangachapoi)、坡壘(Hopeahainanensis)、無翅坡壘(Hopeaexalata)、野荔枝(Litchichiensisvar.euspontanea)、蝴蝶樹(Heritieraparvifolia)、細子龍(Amesiodendronchinensis)、海南韶子(Nepheliumtopengii)、母生(Homaliumhainanense)、白茶(Koilodepashainanensis)、見血封喉(Antiaristoxicaria)和海南阿芳(Alphonseahainanensis)等。林下棕櫚科植物和樹蕨生長發育繁茂,例如桄榔(Arengapinnata)、魚尾葵(Caryotaochlandrc)、刺軸櫚(Licualaspinosa)、桫欏(Alsophilaspinulosa)、黑桫欏(Alsophilapodophylla)、白桫欏(Alsophilabrunoniana)、短葉省藤(Calamusegregius)、白藤(Calamustetradactylus)、苦藤(Calamusfaberii)、多刺雞藤(Calamustetradactyloides)等。
海拔700~1 200 m山地為山地季節性雨林帶分布范圍,森林保存比較完整,林木生長繁茂,面積較大,原生性較強。主要建群種有白欖(Canariumalbum)、粘木(Ixonantheschinensis)、黃葉樹(Santhophyllumhainanensis)、胭脂(Artocarpustonkinensis)、海南紫荊木(Madhucahainanensis)、線枝蒲桃(Syzygiumaraiocladum)、油丹(Alseodaphnehainanensis)、杏葉石櫟(Lithocarpusamygdalifolius)、萬寧石櫟(Lithocarpuselmerrilii)、托盤青崗(Cyclobalanopsispatelliformis)、厚殼桂(Cryptocaryachinensis)、光葉白顏樹(Gironnieracuspidata)、海南木蓮(Manglietiahainanensis)和海南楊桐(Adinandrahainanensis)等,還混生有不少針葉樹,例如陸均松(Dacrydiumpierrei)、雞毛松(Dacrycarpusimbricatus)、海南粗榧(Cephalotaxusmannii)等。
海拔1 200 m以上山地為山地常綠闊葉林帶分布的范圍,保存也較好,面積較大,主要建群種有大果馬蹄荷(Exbucklandiatonkinensis)、純葉水絲梨(Syncopsistutcheri)、刺栲(Castanopsishystrix)、線枝蒲桃、紅鱗蒲桃(Syzygiumhancei)、子凌蒲桃(Syzygiumchampionii)、隱脈紅淡比(Cleyeraobscurinervia)、五列木(Pentaphylaxeuryoides)等,局部山背地區混生零星和海南五針松(Pinusfenzeliana)林下出現較多的杜鵑花科植物,例如,南華杜鵑(Rhododendronsimiarum)、毛棉杜鵑(Rhododendronmoulmainensis)、海南杜鵑(Rhododendronhainanense)、映山紅(Rhododendronsimsii)和吊鐘花(Enkianthusquinqueflorus)等。在這個范圍內有大片南亞松(Pinuslatteri)林的分布。山頂和山脊地區由于風大、土層淺薄,出現山地常綠闊葉林的山項矮林變型,林木分枝低,樹干傾斜扭曲,樹干粗,但生長不高,層次不分明。主要建群種有鈍葉水綠梨、毛棉杜鵑、叢花山礬(Symplocospoilanei)、密花樹(Rapaneaneriifolia)、大頭茶(Gordoniaaxillaris)等。
2.2.2物種多樣性特點
根據各種調查,已記錄到高等植物2 838種,其中蕨類植物131種、祼子植物56種、雙子葉植物2 150種、單子葉植物501種,熱帶區系成分為主,海南特有類也不少,海拔較高處出現較多的東亞植物區系區的亞熱帶區系成分。此外,還記錄到菌類植物324種,可供食用和藥用的種類不少。
已知脊椎動物368種,其中獸類68種、鳥類215種、兩棲類37種、爬行類48種、大多屬東洋界成分,約占80%,廣布種也占一定的比重,古北界成分較少,不及4%。被列入國家重點保護的種類有22種,其中一級保護的6種,海南黑冠長臂猿就是其中之一,二級保護的16種,還有省級保護種類14種。此外,還記錄到昆蟲2 037種,還有許多未鑒定出來。
海南黑冠長臂猿在20世紀50年代,在海南中、南部山地林區都有分布,大約2 000頭。由于大面積季節性雨林遭受嚴重破壞,種群不斷縮小,已陷入瀕臨滅絕境地,現在,只見于霸王嶺林區范圍。在霸王嶺保護區內主要棲息于海拔800~1 200 m范圍的山地季節性雨林帶大約2 000 hm2范圍內,只有4群20多頭,以果實、鮮嫩枝葉、昆蟲和蜂蜜等為食。一般,成熟年齡8歲左右,壽命30歲上下,成年猿重5~6 kg,一般每群由成年公、母猿和不同齡的若干仔猿組成,一共3~4頭至7~8頭不等,但雄性多于雌性,對擴大繁殖十分不利。保護區外也還有出現的痕跡,因此,必需擴大保護區的面積,把殘存的季節性雨林和山地季節性雨林連片起來,讓周邊殘存的個體也能包括進來,才能適應其保護發展的要求。
2.3社會經濟特點
霸王嶺林業局管轄面積66.15萬畝,有林地面積49.35萬畝(包括保護區面積在內),人口2 600多人,農村人口多為黎族,還有少量苗族。1994年以前,主要任務在于采伐天然森林,生產木材,已砍伐原木55萬m3,大面積熱帶季節性雨林消失或碎化,導致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破壞。天然森林停止采伐后,主要依靠南亞松林生產松香,營造巴西橡膠林建立橡膠生產基地,開發林副產品和系列產品加工,建立果蔬生產基地和發展水電產業來發展生產。農地面積較少,只在溝谷地區種植水稻、紅薯和玉米,居民還以采集林副產品、捕獵野生動物來維持較低的生活水平。當前,保護區雖已建立,但面積較小,生物多樣性得到一定的恢復,但對海南黑冠長臂猿的保護來說仍未能真正的解決問題,特別是缺乏發展來支撐,僅有一點的經費難以發揮其維護區域生態安全、繁榮地方經濟和提高當地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1]。
3有效管理展望
3.1保護區管理類型定位
霸王嶺林區是海南三大熱帶季節性雨林分布地區之一,地位重要,特別是擔負著海南特有而瀕臨滅絕的海南黒冠長臂猿繁重的保護任務。霸王嶺保護建立以后,已完成了大量基礎工作,特別是由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組織,由中山大學與德國漢堡大學世界森林研究所合作建立定位站,對季節性雨林和有關生物多樣性保護研究,無論在組織領導和科研實際方面都為保護區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應按綜合管理保護區的要求來規劃工作,也就是說,要在保護、科研監測、教育培訓、資源持續利用和生態旅游五個方面同時并重地來開展工作,使之成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單元,以期發揮它的無限活力。這樣,它的面積明顯嫌小,所以,應把整個霸王嶺林業局的管轄范圍都列為保護區,同時,把管理還未走上軌道的省級梅嶺保護區也合并進來,按照生物圈管理區的要求重新調整和完善功能區域劃定,才好完成預期的任務[2~5]。
3.2健全保護區的管理體制
當前,霸王嶺保護區和霸王嶺林業局分別都歸海南林業局領導,前者只強調保護,后者重在發展,彼此并無密切的聯系。實際上,按照生物圈保護管理模式的要求來分析,彼此屬于不同功能區域的劃分,明確將之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規劃工作,就能構成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基本單元,把保護和發展密切結合起來。以保護區命名較之以行政單位林業局命名更符合時代發展的要求。由政府主管部門全權負責是一種好的管理形式,但應注意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辦法是建立一個管理委員會,邀請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領導以及非政府組織、利益攸關者、有關專家、企業家和周邊社區代表參加共同組成,負責制定規劃、協調、監督和組織保護區邀請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承擔具體項目。與此同時,還要邀請本省一個適宜的科研機構或大專院校為顧問單位,并通過它邀請國內、外有關專家共同組成顧問委會員,協助保護區出謀劃策,培訓干部,才能適應時代的要求,完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各項任務[6]。
3.3完善保護區內功能區域的劃分
經過上述擴大保護區面積的要求,原有的功能區域劃分必然就不再適用于,主要要根據季節性雨林的保護,特別是要適應海南黑冠長臂猿保護的要求重新調整。各個功能區域能夠連片最好,不成的話可分成若干片,中間隔以實驗區或過渡區,但彼此要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在保護區統一規劃的要求下,分別完成各自的任務。核心區和緩沖區應在保護和科研監測上下功夫,試驗區要通過試驗研究把保護區有發展潛力的生物資源發掘出來,不斷向外推廣。這里,特別強調要把與周邊社區共同建立的過渡區搞好,在保護區統一的總體規劃要求下,幫助他們搞好土地合理利用規劃,使之成為由各種各樣具活力的生態系統構成的景觀多樣性鑲嵌體,既有利于維護區域生態安全,也成為社區的一個重要發展區域,主要任務在于把次生生態系統的恢復、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創建多種多樣新興的生物多樣性產業、發展觀光農業、建立休閑度假生態養生的農家樂莊園等方面的工作做好[7,8]。
3.4建立季節性雨林業生態系統定位研究試驗站
作為一個綜合管理的保護區必需要有一個獨特的研究試驗站,這是其重要的標志之一,特別是熱帶北緣地區因為研究較少更有必要。霸王嶺保護區間是由中山大學與德國漢堡大學世界森林研究所合作建立過類似的研究站,研究內容涉及到季節性雨林植物生理生態學特性、植物區系學與植物群落學特點、動物區系學、動物生態學、微生物學、土壤學、水文學以及經營管理學諸多問題,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時間較短,未能長期堅持下去。今后,應通過顧問單位的協助恢復建立起來,除了要對季節性雨林的基本規律研究繼續下去以外,還要根據當前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利用的實際需要確定適當的研究項目,以推動保護區的研究進一步深入發展下去[9]。
3.5建立教育培訓和生態旅游服務中心
季節性雨林物種豐富多彩,人們知之并不多,作為一個綜合管理保護區,應把建立教育生態旅游服務中心看為一項首要任務,把保護區的自然條件、自然資源和社會經濟發展的本底資料、中長期發展規劃、生物多樣性產業的創建以及生態旅游的景區、景點的觀光內容等,利用現代化的光、聲、電等技術把這些方面的資料、圖片、標本、光盤等,通過建立展覽館、陳列室、影視廳、演習館等全面廣大公眾,使他們對生物圈保護區的基本理念和霸王嶺保護區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同時也方便大專院校師生實習、培養導游和員工隊伍,在此基礎上定期召開有關各種各樣的論壇、研討會、經驗交流會、培訓班等,出版各種保護手冊和宣傳資料,效果將會大大提高。為了發展生態旅游,還應設置咨詢處、自然保護資料、圖片、光盤和各種土特產品銷售室、住宿和休息空間,方便游人觀光和生活的需求,影響會更大。同時,可在網上組織國內外生態旅游者前來觀光、休閑度假、生態養生等活動。這樣,保護區的教育培訓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出來[10~12]。
3.6創建有發展前景的生物多樣性產業
保護區資源持續利用是一項重要的任務,主要在實驗區和過渡區開展應注意與社區進行合作大力開展,下列各各方面比較重要:
3.6.1南亞松林區的科學管護
霸王嶺林區擁有大面積得天獨厚的南亞松林資源,估計有7.2萬畝,還有人工種植的加勒比松(Pinuscaribaea)林、思茅松(Pinuskesiyavar.langbianensis)林4.2萬畝,立木數達407萬株。除了采伐木材外,還進行割脂,每年生產松香5 000~8 000 t,成為五大支柱產業之一,但必需注意合理采伐,科學割脂,保證天然更新和人工撫育促進林木生長,保持數量相對穩定,才能實現持續經營。
3.6.2建立苗木和花卉生產基地
當前,各地都急需因地制定地利用本地優良樹種造林綠化,提供苗木是保護區的任務,而且也是行之有效的一項產業,應認真確定適宜樹種建立育苗基地。可供選擇的樹種和花草有青皮、坡壘、無翅坡壘、母生、海南阿芳、海南紫荊木、白欖、粘木、黃葉樹、胭脂、油丹、厚殼桂、海南木蓮、大果馬蹄荷、紅鱗蒲桃、黃桐(Endospermumchiennse)、觀光木(Tsoongiodendronodorum)、海南石梓(Gmelinahainanensis)、鳥巢蕨(Neottopterisnidus)、粵萬年青(Aglaaonemamodestum)、細葉棕竹(Rhapisgracilis)、魚尾葵、桄榔、大葉蒲葵(Livistonasaribus)、麒麟尾(Epipremumpinnatum)等。
3.6.3建立藥用植物生產基地
這里藥用植物種類繁多,不少有發展前景,本地也有栽培習慣,應作為一項產業予以發展。可供選擇的種類很多,例如海南粗榧、白木香(Aquilariasinensis)、絞股藍(Gynostemmapentaphyllum)、益智(Alpiniaoxyphylla)、砂仁(Amomumvillosum)、沙姜(Kaemmpfariagalanga)、七葉一枝花(Parispolyphylla)等。
3.6.4擴大果樹、蔬菜種植面積
果蔬基地的建立是霸王嶺林業局五大支柱產業之一。這里熱帶果樹種類繁多,蔬菜一年四季都可種植,可因地制宜地根據市場需求和觀光農業發展的需要大力發展,面積不一定太大,但種類可多些,還要考慮加強系列產品加工,例如果漿、果汁、果酒、果干等,以適應客觀發展的要求,也為繁榮地方經濟做出應有的貢獻。
3.6.5建立野生菌類生產基地
霸王嶺林區野生菌類資源豐富多彩,其中不乏藥用植物種類,利用也很廣泛,應建立正式生產基地擴大發展,使之成為一項新興的生物多樣性產業,會對地方經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重要作用。
3.6.6建立養蜂業生產基地
本區也有零星養蜂的習慣,由于蜜源植物豐富,有擴大發展的潛力,可作為一項產業發動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生產蜂蜜、蜂膠、蜂花粉、蜂王漿等系列產品,必將能為開展觀光農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發揮作用。
3.6.7建立野生經濟動物飼養基地
保護內野生經濟植物種植繁多,群眾也有養殖習慣,應認真確定適宜種類,把它作為一項遷地保護和新興的生物多樣性產業經營,可供選擇的種類有海南坡鹿(Cervuseldihainanus)、赤麂(Muntiacusmuntjak)、海南兔(Lepushainanus)、海南果子貍(Pagumalavatahainana)、穿山甲(Manispentadactyla)、海南山鷓鴣(Arborophilaardens)、白鷴(Lophuranycthemera)、原雞(Gallusgallus)、山班鳩(Streptopelaiorientalis)等。
3.6.8建立和完善木材系列產品加工廠
雖然,天然森林已禁止采伐,但南亞松林和其它人工種植的松林,木材產量不少,除了銷售木材以外,應注意建立和擴大木材加工廠,生產包括生產、生活和工藝用系列產品,以適應市場的需求,也將會促進保護和地方的經濟繁榮。
3.7完善生態旅游建設體系
霸王嶺林區作為海南三大熱帶林區之一,不但季節性雨林及其垂直地帶類型具代表性,而且還有許多獨特的景致可供欣賞,諸如海南黑冠長臂猿的活動、成片的青皮林、野荔枝林、南亞松林及其松脂加工基地、榕樹王、野荔枝王、油杉、見血封喉和天然洞穴等都是十分吸引人的,可建立下列景區、景點。
3.7.1 七差嶺景區
沿著東干線可從山腳到山頂選擇適宜的地段建立相應的景點。在東干線6 km附近,可看到大片以青皮為主的季節性雨林的景點,林下高大的樹蕨和棕櫚科植物繁茂而奇特,給人一種從心曠神怡進入幽幻夢境的感受。海南唯一的大片野荔枝林在此也可見到,最大的荔枝樹王胸徑2.39 m,年齡1 000多年。位于19 km處的山地季節性雨林,陸均松、雞毛松高聳在林冠之上,標志著森林類型已發生變化。再往上,就可見到山地常綠闊葉林及其變型山頂矮林的景色,殼斗科、樟科和茶科植物已明顯占據優勢,意味著已從北熱帶向亞熱事過渡。神女峰頂可見到霸王嶺林區僅有的亞熱帶廣泛分布的油杉(Keteleeriafortunei)也是一個標志,可以看到植被垂直地帶明顯的變化。附近的石差溫泉,出水量1.5 m3/h,水溫45~60 ℃,是休閑度假的好去處。位于11 km處的榕樹王。胸徑3 m,冠幅直徑30 m,樹干附生植物繁多,它們的根與榕樹的髯根混雜一起,構成一幅雜亂無章的景色,另有一番風味。混生四周的高山榕(Ficusatissima)和見血封喉也是十分吸引人的。這個區域有時還可見到海南黑冠長臂猿的活動。鄰近的地下仙宮垂直深度約30 m,水平范圍約1 km,底寬約3 m,洞內石柱、石鐘乳獨特。溝谷地區雙龍潭兩個圓形的水池緊緊相連,呈梯級分布,直徑約12 m,上有兩個小瀑布瀉水入潭,潭水碧綠清澈,美妙之極。位于5.5 km處的五里橋水庫,水面670畝,庫容量780萬m3,最大壩高48 m,水面形狀近似半月形,庫中有兩個小島,各有50畝大小,周圍林緣蝴蝶資源豐富,是教學實習和休閑度假理想之地。
3.7.2俄賢嶺景區
沿著西干線從山腳到山頂也可看到上述植被垂直分布的各種景色,可選擇適宜區域建立景點。值得指出的是,廣壩附近山水交叉相映,風景如畫,很有觀光價值。位于18 km處北面的懸崖陡壁,高約500~700 m,是開展攀巖探險的好去處。
3.7.3雅加大嶺景區
雅加大嶺是連接東干線與西干線的主脈,長約15 km,從下而上也可看到上述植被明顯的垂直變化。值得注意的是,位于雅加干線8 km處的雅加瀑布,高120 m飛流直下,十分宏偉。瀑布入口處有一深水塘,長約30 m,寬約20 m水質優良,可供游泳。瀑布周圍崖壁、滿生各種榕樹,生長繁茂,令人驚奇。往上至18 km處有小片海南特有的雅加松(Pinus massoniana var. hainanensis)林,由于山頂風大,多數林木林冠偏斜,形狀獨特。雅加大嶺山脈北側的天通河,沿著海拔400~1 100 m溝谷急流,由南向西方向延伸,流經密林的長度約10 km,風景優美。從山頂鳥瞰四周密林和王下社區的田園風光,也是一種享受。位于王下社區的皇帝洞,寬約15 m,長約40 m,內有被喻為皇帝寶座的景點,吸引人們的關注。
3.7.4霸王嶺景區
沿著崎嶇山路往上,也可見到上述植被垂直分布的明顯變化。霸王嶺山頂海拔1 390 m,南面為絕壁,北面比較平緩,四周為山地常綠闊葉林及其變型山頂矮林所圍繞,可近距離欣賞其獨特景色,林內常可見到許多野生柑桔類植物,這在海南是很難見到的。雅加松屹立于懸崖絕壁上,常常被云霧所籠罩,是寫生的好地方。
3.7.5黃牛嶺景區
從山腳到山頂,植被垂直分布類型明顯而完整,最吸引人的是在山地常綠闊葉林范圍內山頂和山脊地區有大片南亞松林的分布,景色獨特,是其它地方見不到的。榮兔河谷景色秀麗,石灘和4個落差不大的梯級小瀑布最引人入勝,水流較急,可進行2 km的漂流活動,是一個鍛煉身體的好地方。
各個景區、景點和連接路線確定之后,應在建立和完善展示系統、監測系統、宣傳教育系統、通訊聯絡系統、后勤服務系統和生產發展系統等方面下一番功夫,使實施生態旅游各個方面的發展同時并進,保護高質量地為游人服務[13]。
3.8建立民族文化村
霸王嶺林區主要是黎族和苗族人民聚居的地方。他們的住房建筑、服裝式樣、生活習俗都別具一格,并有不少自己獨特節日和文化活動。機告村黎族同胞傳統的織布、碾米、生活起居、生產方式、運輸方式和民間變化都保存較為完整,可在此建黎族文化村,展示他們生計體系的變化和文化風情的發展,使之成為一處黎族傳統文化研究和文化旅游的基地,發揚他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化價值觀,豐富旅游者閱歷。同樣,可在苗族同胞聚居區建立一處苗族文化村,展示他們的習俗,讓游人對他們有更多的了解和相互交流的機會。
3.9創辦職業高中,培養保護區第一線工作人員
這是生態文明建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第一線工作人員的辛勤勞動,上面所述各項工作都難以完成。以自然保護、生態旅游和可持續發展內容為中心的職業學校,既新穎、又迫切,特別是沒有經驗可資借鑒,困難一定很多。當前,不只是國內保護區的發展需要人才,我國支援非洲和其它國家的經濟建設也十分需要這樣的人才,應集中力量把它作為一項首要任務來抓,不斷積累經驗,為各地樹立一個榜樣。
3.10加強國內外合作和交流
海南是我國重要的熱帶區域,殘存不多的熱帶森林需要精心管護。霸王嶺保護區的工作基礎較好,主管部門應組織人力物力認真總結經驗,按照把海南建為國際旅游島的規劃要求,同時促進和帶動海南主要熱帶林區,例如樂東縣尖峰嶺保護區、陵水縣吊羅山保護區、瓊中縣黎母山保護區和五指山保護區、萬寧市六連嶺保護區、尖峰保護區等和海岸紅樹林保護區與海域珊瑚礁保護區的發展,使它們都成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單元,海南的面貌必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海南現代化與自然共存的目標才能達到。同時,加強與馬來西亞相應的保護區和德國漢堡大學的世界森林研究所的合作,既可吸收他們的經驗,也能擴大自己的影響,當前,世界對熱帶北緣地區生物多樣性的關注正處在一個熱點階段。
4結語
霸王嶺保護區完成了上述各項任務,必然就會走上可持續發展道路,成為區域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單元和試驗示范,為我國熱帶地區保護區事業的發展樹立榜樣。
參考文獻:
[1]胡玉佳,李玉香. 海南島熱帶雨林[M]. 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CNPPA/IUCN,WCMC.Guidelines for protected area management categories[M].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UK.IUCN Publications Services Unit,2009.
[3]王獻溥,郭柯.中國保護區分類的研究[J].植物資源與環境學報,2005,14(2):49~53.
[4]王獻溥,于順利,王宗帥.論生物圈保護區基本含義的發展和深化[J].資源環境與發展,2010(2):1~4.
[5]王獻溥,于順利,宋順華.生物多樣性管護區的基本含義及其在實施生態發展戰略中的作用[J].資源環境與發展,2011(3):7~11.
[6]王獻溥.論保護區的管理體制[J].植物資源與環境,1998,7(1):49~53.
[7]王獻溥,于順利,王宗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網絡貫徹“馬德里行動計劃”的展望[J].野生動物雜志,2009,30(3):161~165.
[8]郭煥成,呂明偉,任國柱.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工作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9]趙獻英.影響深遠的中德生態研究合作計劃[J].人與生物圈,2011(3):60~63.
[10]王獻溥.保護教育的基本內容及其在建設持續社會中的作用[J].天目山,1997(3):13~15.
[11]王獻溥,于順利,方偉偉.如何發揮保護區教育培訓功能的作用[J].資源環境與發展,2012(4):6~8.
[12]張廣瑞.生態旅游理論辨析與案例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13]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自然保護區與生態旅游[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98.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BawanglingReserve in Hainan Province
Wang Xianpu, Yu Shunli, Li Danfeng
(StateKeyLaboratoryofVegetationandEnvironmentalChanges,InstituteofBotany,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093,China)
Abstract:Bawangling forest regionis one of three tropical forest regions in Hainan Province, which has seasonal rain forest,better conservation ofvertical zonal types,and larger area. In addition, itis theunique habitat of Nomascushainanus, which is an endemic species in Hainan Province. A great deal of the basic works about natural conservation has been done after establishment of Bawangling reserve, which obtain evident results. It urgently needs to seriously summarize experiences in oth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ther reserves and to make contribu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of Hainan international tourismisland. The articlebrieflyintroduces its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effective management. Then the articleproposes som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hich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ated aspects.
Key words:Bawangling reserve;biosphere reserv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biodiversity;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2-0019-05
中圖分類號:S759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王獻溥(1929—),男,廣西人,研究員,主要從事植被生態學和自然保護區理論研究。通訊作者:于順利(1965—),男,山東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地理學、果實生態學、自然保護區理論研究。
基金項目:中國科學院戰略性科技先導項目碳專項(編號:XDA05050300號)、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號:41171041號)
收稿日期:2015-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