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連英 (山東省德州市同濟中學,253000)
各抒己見:點擊本刊文章 議論課改熱點適宜技能的練習密度才能達成教學目標
郭連英 (山東省德州市同濟中學,253000)
體育課的練習密度是評價課堂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因而在場地器材有限的情況下,有的教師建議在學生等待的時間里增加練習內容,以此來增加練習時間和練習次數,提高課的練習密度。雖然提升了課的練習密度,但是有的內容對學生學習技能的練習密度并沒有提高,直接影響著技能目標的完成。筆者就針對《中國學校體育》雜志2015年第12期中《合理利用等待時間有效提高練習密度》(以下簡稱原文)一文,持有不同觀點發表見解,望與老師們交流、探討。
原文中建議利用等待時間進行素質練習、趣味活動、輔助練習,以此來提高課的練習密度,這樣組織教學,技能練習的次數并沒有提高,不能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中的技能目標。雖然提高了課的練習密度,但在等待時間內增加的練習內容,會干擾技能的練習,并給教學組織帶來難度。

山東郭連英
如案例1(見原文)中,在學生等待的時間里安排一些量大的素質練習:運球跑+各種原地運球或原地三步投籃或防守滑步等素質練習。無論安排何種素質內容,都會增加課的練習密度,但是相比而言,練習素質利用的精力、體力和時間比技能練習的要多,這樣不適宜的技能練習密度不免會讓人產生疑問,是綜合素質課還是技能學習課呢?
案例2(見原文)。在同一塊場地內,等待的學生進行趣味活動,練習的學生進行蹲踞式起跑及起跑后加速跑技術練習。增加趣味活動能激發學生的練習興趣,但是增加的趣味活動與所學技能的關系不大,況且我們教學的對象是中小學生,特別是小學生活潑好動,讓他們在
等待的時間里進行趣味活動時,一定會發出笑聲、說話聲,甚至爭論聲,有的學生可能還會趁機打鬧等,這樣勢必干擾技術練習學生的注意力,況且一些中小學生本來就不喜歡枯燥的田徑技術學習,注意力更容易被分散。這也給教學組織帶來困難。
案例3(見原文)。利用等待的時間進行輔助練習,雖然對學習技術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畢竟是輔助動作,技能學習練習次數并沒有增加,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提高技能練習密度,達到教學目標的目的。
體育教學中,在每次練習之后,教師會安排一定的休息時間和等待時間,如果安排時間過長,勢必不合理,導致練習密度降低。但是為了提高練習密度,等待時間和休息時間被強度大的素質練習占用一部分或完全被占用,這就很不科學了,容易使學生產生疲勞,也增加安全隱患,更影響了技能學習的效果。
安排適宜的等待時間和休息時間的目的:一是為了學生的身體健康;二是為了學生恢復體力,爭取在下一次練習中更好地發揮;三是學生在等待和休息的同時,還能相互觀察、相互交流學習。因此,在每次練習之后,教師要根據課的性質、類型和學生的年齡、性別、運動基礎以及季節氣候等因素,合理安排學生的等待時間和休息時間。

在技能學習時,造成練習密度低的主要因素:一是安排小組進行輪流練習的人多。在有限的時間內,造成每位學生練習次數較少;二是學練方法單一。本來一次可以安排更多人練習,能保證適宜的練習密度,可是沒有想出更好的增加練習次數的練習方法。這樣不僅對技能掌握和目標的達成都造成了困難,而且還有可能影響學生的情緒,不利于組織教學。因此,提升技能學習的練習密度是關鍵,教師必須根據教材不同,將學生合理地分組,安排適當的練習方法。
(一)對案例1的教學建議
1.將男、女生分別分成人數相等的4組,每組5人,且分別利用半場練習。男生的組織形式(女生的組織與男生的相同)。每組分別為①、②、③、④組,①組和④組分別在邊線外練習無籃筐(如果自己設計籃筐更好)的模仿運球三步上籃技術,②組和③組分別在三分線兩側與籃板成45度角的地方輪流練習運球三步上籃技術。①組的排頭連續完成兩次模仿運球三步上籃后,快速跑到②組的隊尾,②組的排頭練習一次運球三步上籃后,快速跑到③組的隊尾,③組的排頭練完一次運球三步上籃后,快速跑到④組的隊尾,④組的排頭連續練完兩次模仿運球三步上籃后,快速跑到①組隊尾,依此進行魚貫練習。
2.根據學生模仿運球三步上籃的掌握情況進行分組。不會的學生在籃球場地外繼續模仿練習運一次球的三步上籃動作,待掌握動作后再到場地內練習。將已掌握動作的男女學生分別分成人數相等的兩組,且分別在半場內進行輪流練習運一次球或運多次球的三步上籃的練習。逐步要求這些學生不但會三步上籃,而且還要提高投籃命中率。如果已掌握模仿動作的學生較多,練習方法同建議1。
這樣不僅增加了學生練習技能的次數,而且學生在多次模仿三步上籃的技術后,在有籃筐場地練習時提高了成功率,也減少了等待時間。建議2還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了分層教學。對于學習慢的學生,即運球三步上籃的三步都弄不明白的學生,讓其多進行模仿練習,否則再多的籃筐也無濟于事。但是要注意每個環節銜接緊湊、有序。否則適時調整,畢竟教學對象不同、基礎能力有差異。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地安排更多的練習技能次數。
(二)對案例2的教學建議
1.如果場地足夠大,將縱隊分成10組,每組4人的練習隊形變成橫隊,且將學生分成4組(一般每排為一組,其中男生2組,女生2組),每組10人的練習方法,這樣有效提高了練習的密度。橫隊練習時,還可以兩組同時練習,讓一組男生排站在前面,一組女生排站在男生排后面且交錯站位,前后間隔3米左右(可根據前后學生的速度能力,適當地調整前后距離),同時練習蹲踞式起跑接加速跑技術。不但練習密度又大幅度提高了,而且也激發了學生的練習興趣。
2.如果場地有限(只有長度沒有寬度),只能站成縱隊練習時,可以將學生分成每兩組同時練習,每組又分成男女各1組。兩組學生背對背站立,相距2米左右。兩組分別是前排為男生,后排為女生,且交錯站立,前后間距3米左右,其余學生在跑道外按序站好見習。這樣每次練習就有16人練習,同樣有效地提高了練習的密度。這樣的練習方法,還有助于學生相互觀察、學習、指導。
(三)對案例3的教學建議
將全班學生分成人數相等的四組,每組再分別分成人數相等的3小組,每小組只有4人。每組的①、②小組分別輪流做“人羊”練習,③小組輪流練習跳箱的分腿騰越。①小組排頭練完一次后,分別跑到②小組隊尾,②小組的排頭練完一次后,分別跑到③小組的隊尾,③小組排頭練習一次跳箱的分腿騰越技術后,分別跑到①小組的隊尾,依此魚貫練習。
除此之外,課的練習密度還與課的類型有一定的關系,一般情況下,同樣的內容新授課的練習密度比復習課的練習密度低一些,只要教師用心思考,還能想出更多、更好的提高技能練習密度的方法,以此達到適宜的練習密度,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