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婧嫻(北京農學院,北京 102206)
?
依托團建工作,努力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
——以北京農學院為例
苑婧嫻
(北京農學院,北京 102206)
摘要:大學生綜合素質一直都受到國家關注、社會聚焦。隨著新時代的到來,大學教育面臨著挑戰與機遇。作為一名高校輔導員,恪守“以學生為本”,努力落實好每一項工作,努力解決好每一位學生的需求,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和發展自己,在工作中使和學生共同成長。在工作中以“依托團建工作,以團建帶動各項工作”為主旨,積極探索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新路徑。
關鍵詞:團建工作;大學生;綜合素質
就其我所從事的崗位工作來講,主要有兩大方面的工作。一是抓好新生教育,使其盡快融入北農這個“大家庭”;二是抓好畢業就業工作。
1.以團學組織為凝聚,引導新生積極融入新生活。
為了讓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我著力抓住以學院團委和基層團支部這些核心,有導向性、針對性和保障性地開展新生工作。這里我主要憑借兩種手段。第一種手段是采用老支部帶動新支部的方式,使每一個團支部都能釋放正能量,內部凝聚能量、外部輻射能量。一是通過主題教育、經驗交流群體活動等形式,引導新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合理安排規劃大學生活。幾乎所有學生都能根據自身的愛好和特長加入到各種社團組織中,參與到各團組織的活動中,讓每一個新生沒有陌生感。二是在團支部的帶領下,自覺嚴格地執行紀律,管理好新生早晚自習,制定《植物科學技術學院早讀晚自習管理辦法》;三是由學院團委號召,讓學生參與集體活動,比如學生每周兩天進行跑操體育鍛煉活動,同時每月進行一次體能測試,追蹤新生體能測試成績變化;
第二種手段是著力抓團學組織自身建設,使每一個團學組織都能成為戰斗堡壘。我十分重視發揮以團組織引領青年、服務青年、發展青年的作用,同時把關懷每個學生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著力點。通過集體教育、微團體引導、個體疏導的方式關注每一位學生。在學生入學前同每一位學生取得聯系,同班主任助理舉行多次工作安排會議;新生入學后舉行班委會議、班會、年級大會;對新生宿舍陸續開展團體輔導談話;逐個約談新生,并且與每位家長保持溝通;時刻關注特殊情況學生,和團學骨干共同研究個別學生的困擾和問題,讓每個學生感到集體的溫暖。攜手團學組織時刻關懷學生生活,關注學生成長,主動關心他們的適應心理動態,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在工作中我們不僅收獲了友誼,還收獲了成就。
2.以團學組織為紐帶,引導學生從容面對新挑戰。
就業關乎每個學生的切身利益,也是學生走向社會工作的關鍵一步,這項工作更是學校教學育人成果的考核指標。圍繞“要早、要量、要穩”的要求,在幫助學生就業工作中,一方面借助好以班主任、導師、輔導員為主力“三位一體”團隊力量的同時,另一方面在學生中打通聯接渠道,以團干部為橋梁,幫助同學及早落實就業,克服消極就業的情況。通過團學組織建立學生自己的就業互助網絡,互相推薦和介紹用人單位等方式,在學生群體中建立起信息通暢的互助平臺。
當今大學教育越來越顯現出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學生工作的實踐中,我越發感覺到:依托團學組織,發揮第二課堂作用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不可忽視的重要渠道。
1.重視集體活動,讓學生在團隊中長見識。
集體活動的教育力、影響力是無窮的,在過去一年,在學院團委號召下,我們主動組織學生前往南京、湖南、天津等地進行實踐活動。在南京農業大學,同該校農學院輔導員和學生干部進行工作交流、思想互動,參觀學生活動基地、參與學生活動;暑假期間我們一同前往長沙進行社會實踐活動,參觀烈士陵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學生對祖國的責任感和自身的使命感。暑期社會實踐期間共組織了53個隊伍,走過10余個省(市)及京郊各縣。通過開展各種集體性活動,讓學生從實踐中得以提升,在生活中開闊視野。
2.立足自我發展,讓學生在競爭中成長。
作為新時期的大學生,他們的思想活躍,個性化特征比較明顯,為此我們特別注意立足于學生自我發展,自主開展活動。
我院共開展40余項大型學生活動,包括陽光體育、紅歌比賽、昆蟲標本大賽等校級活動,新生籃球賽、中秋晚會等院級活動,參與學生人次達4310。組織支教等志愿活動16余項,參與學生556名;開展團日活動76次,參與人數有2000余人。豐富多彩的活動不僅讓學生感受到學校生活的快樂,也提高了學生的能力,提升了學生的才干。
3.依托學院特質,讓學生在活動中進步。
共舉辦三農文化節、微景觀大賽、昆蟲標本大賽等具有專業特色的大型活動,同時舉辦首屆感恩文化節等特色活動。其中在2014 年11月份舉辦首屆感恩文化節,通過開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動,提高學生的感恩意識,讓學生學會感恩,堅持一顆感恩之心。北京農學院第三屆三農文化節繼承了往年鼓勵學生深入農村,關心農業發展的核心指導思想,繼續堅持與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相結合。通過“傳統農家小院”、“現代都市陽臺”和“北農綠色陽臺”三個模塊展示了我校50余支以“家庭農業”為主題的實踐團隊對20余個小區、30余個農村家庭的家庭農業以及我校學生宿舍陽臺農業情況的調研結果,呈現家庭農業發展等關于“三農”的實踐成果,傳播三農文化,加深大學生對農業的熱愛。
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的精神支撐,而社團文化又是一所大學校園文化的首要構成,更是校社團文化的內生動力。去年一年我們社團工作主要從一下幾個方面重點發力,以提升校園文化。
一是以活動為載體,使團學組織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聚集地。為了保證團學組織切實發揮凝聚人、調動人、教育人的作用,科學健康的團學活動是我們必須予以保證的工作內容。
(1)以完善制度建設為保障。今年社團管理部門專門制定了社團量化考核標準。根據標準,首次解散了形同虛設的社團,最大限度地激發社團的生機活力。自10月份社團量化考核標準出臺以來,近90%的社團保證活動在5次以上,56%的社團保證活動在20次以上,學年舉辦大型社團活動148次,常規活動1520次,參與人次71441。本學年共發布新聞92篇,圖片470張。量化考核制度的實行,完善了我校社團管理制度,更好地將社團的積極效應最大化。
(2)以打造精品活動為抓手。我校文藝、體育、學術、公益四類社團中榮獲市級以上獎勵的社團十余個,承辦大型活動十余項,參與人次上萬。例如麥田戲劇社團,魅影動漫社團,吉他社團,“翼空間”魔術社,BN街舞社團等均在禮堂舉辦過大型社團活動;足球社團,籃球協會,乒乓球協會,輪滑社團,“輕羽之翼”羽毛球協會,龍極傳統養生協會等均承辦了全校性體育比賽,參與比賽總人次上萬;環保協會前往石家莊、天津進行環保宣傳活動;青春紅絲帶社團舉辦“百校進千企”活動;“靜茵”手語社團“無聲世界的志愿星”嘉年華活動等。通過一年的努力,將我校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變得更加精致,更有品質。
(3)以創新活動方式為渠道。本學年共舉辦6次全校性大型活動,統一“好聲音”音樂節、中國傳統文化展示、社團風采展示嘉年華暨招新晚會、藝術嘉年華文化祭、手工作品大賽、三行情書比賽,其中社團風采展示嘉年華暨招新晚會是首次以晚會的形勢進行社團招新,通過每一個社團展示自己的特色,讓學生直觀感受到每一個社團文化,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社團,對我校社團招新產生積極效應。首屆手工制作大賽為社聯首次舉辦的大型DIY比賽,新穎的活動方式吸引了許多心靈手巧學生的積極響應,頗具特色和富有創意的作品展示出我校學生的創造力和動手能力。
二是加強多向合作,不斷提高團學組織活動的水平。
(1)延伸社團工作手臂。加強與二級學院社聯分會聯動。一方面完善二級學生社聯分會組成,嚴格按照校社聯機構組成構建,共同完成各項社團建設活動。同時,完善各二級學院社聯章程,系統管理院級社團,形成多層次的社團文化。另一方面,加強與二級學院社聯合作交流,同二級學院社聯共同開展活動,增強溝通和相互學習的機會。在此基礎上,逐步完善二級學院社聯的社團建設與管理,力求校級社團與二級學院社團共同發展,將學院社團的專業性逐漸融入到各校級社團中。
(2)加強社團校外對接。為了更好地提升我校團學組織工作水,今年我校社團參加了第六屆北京高校社團交流會、高等學校宣傳員培訓會、“工友之家”高校社團志愿服務交流會、全國大學生“綠植領養”環保活動等15次對外交流活動,同其他高校交流工作經驗,學習各類高校比較成功的做法,結合我校特色,拓寬工作思路。
回顧這一年的工作,我有兩點刻骨銘心的感受,一是我有幸能在一個好的工作環境,領導和同事們的幫助、寬容和指導讓我感受到工作的快樂,二是我在與學生共同成長。輔導員的工作讓我感受到,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已經不單單是一顆耐心,更是一顆持有智慧的耐心。只有讓我們自己不斷學習、不斷努力,將自己的愛心、耐心和細心賦予智慧,才能真正做到讓學生成長、成才。我及時將自己身上的學生氣變成教師風。在這一年里我收獲了經驗、收獲了教訓、收獲了進步,我將繼續堅持以往的信念和追求,繼續做好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為學校的事業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1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