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倩(江蘇省鹽城技師學院 經貿與服裝系,江蘇 鹽城 224000)
?
淺談服裝工藝課的教學方法
陳倩倩
(江蘇省鹽城技師學院經貿與服裝系,江蘇 鹽城 224000)
摘要:服裝工藝教學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人才培養(yǎng)為目標,強化實踐教學,以適應服裝行業(yè)對服裝專業(yè)技能人才的需求。在以往的服裝工藝課中教師只是單純的操作示范,學生觀看后進行制作。這種方法枯燥、沒有新意,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嚴重影響了教學效率。由此本文論述了當前服裝工藝課教師在授課中應注意的幾點要素,從而提高服裝工藝課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服裝工藝;教學方法;教學研究
服裝工藝是服裝設計教學中的必修課程,是服裝專業(yè)教學的三大主干課程之一。通過實訓,使學生掌握服裝設計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服裝從設計定位到設計表現(xiàn)、款式結構分析、結構制版與裁剪、樣衣制作全過程。服裝工藝在款式設計、結構設計后承擔著服裝成型的重要角色。
1.教學方法單一,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在傳統(tǒng)的服裝工藝教學中,教師常采用理論知識講解和示范操作相結合的方法,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主,學生只能被動的理解和接受。而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很難滿足學生希望動手實踐操作的實際需求,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完全被束縛,久而久之學生對課堂教學完全喪失了興趣。
2.教學過程不可逆,所學知識與市場脫節(jié)。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具有不可逆的特性,如果學生在示范操作中存有疑問,教師很難再將教學過程還原,而語言講解又無法起到形象直觀的效果,因此學生的理解和實踐都會受到限制。同時,教師所采用的教材內容更新較為緩慢,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與市場的需求相互脫節(jié),使學生在企業(yè)中的競爭力大打折扣。
3.教學手段落后,教學內容有限。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利用教材和板書,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講解,然后讓學生觀摩教師在縫紉機上的示范操作,領會和掌握相關的實踐操作技能。這不僅會使教師不斷重復教學內容,造成教學時間與教學資源的浪費,而且還會使教師因為時間有限,無法將更多的教學細節(jié)一一闡述,從而給學生的理解帶來阻礙。
1.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對剛剛接觸工藝課的學生采取由簡入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先進行基礎縫紉的學習和練習(手縫和機縫)。在機縫中,先讓學生熟悉縫紉機的使用性能,做簡單的直線、幾何圖形的縫紉訓練。然后是平縫、來去縫、內包縫、外包縫等進一步的學習。當學生對縫紉機的性能較熟悉之后,再教學生漸漸的生產份額,使服裝成品。
2.激勵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有專家認為,人才的開發(fā)和技術的創(chuàng)新是提高企業(yè)競爭力的關鍵,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企業(yè)立足之本。在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和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即能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每一概念、每一問題的提出都應精心設計與安排,注意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3.明確師生地位,把握教學重心。在樹立學生主體意識過程中,首先要求教師充分尊重每一位學生,包括尊重學生的興趣、特長,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尊重學生的自信心和民主精神,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正確認識自己在學習中的作用。其次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確立為學而教的指導思想,充分發(fā)揮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把以“教”為重心逐漸轉移以“學”為重心,把以“研究教法”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以“研究學法”為重心,并做好教與學的最佳結合,以“學”為重心,其基本精神就是使學生愛學習,學會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還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樹立遠大的理想前途觀,形成正確的學習動機。
4.以舊引新,由此及彼。服裝的款式千變萬化,制作工藝更是多種多樣,但他們并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相互聯(lián)系,存在共性的。教師不可能把每一種工藝方法都一一傳授給學生,但教師可以利用學習中的正遷移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利用已學知識獲得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把不同品種服裝紙樣相比,講述過程,告訴它們的異同點,通過連接各工序的其他過程的擴展,以舊引新,幫助學生在學習作為一種反三,觸類旁通。
5.充分利用好多媒體教學手段。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教學設備越來越豐富,服裝教師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以適應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利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來輔助實習課的教學,將課程知識內容直觀地傳授給學生,提高服裝工藝課的教學效率。服裝制作工藝的具體操作過程比較復雜,單純通過課堂上教師的講解示范,很難讓學生一次性掌握制作的全過程,若在教學中采用錄像、圖片、課件、案例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再結合樣品這樣的直觀性教具,有效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不但能增強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強化記憶,而且還能激活學生的發(fā)散思維,為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提供了空間,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6.作品展示與評價,增強學生信心度。在課堂任務結束后,進行作品評價,也是課堂教學步驟之一。作品展示活動是學生期待的活動,無形當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我肯定的舞臺,學生在學習制作時會更認真、更仔細。同時也為學生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開展學生作品評價與展示活動是一種積極的評價機制,是對學生問題的糾正與自我肯定,能促進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
總之,教師在服裝工藝課程教學中,引入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借助網絡資源與多媒體技術,將抽象深奧的理論知識以形象直觀的方式動態(tài)的展示,可以很好的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和科學性,既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思維能力。同時,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引入,讓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更有利于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質量有顯著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葉寧.高職服裝工藝教學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08,(30).
[2]伊紅俐.服裝設計專業(yè)工藝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J].美術大觀,2007,(8).
[1]劉鳳霞,韓紅爽.服裝工藝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07).
[2]馬俊淑.服裝工藝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3(05).
中圖分類號: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26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