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莉(湖南外貿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0)
?
試論如何做好互聯網形式下的職業指導
丁麗莉
(湖南外貿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0)
摘要:高校就業問題影響著國家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以及未來前進的方向,因此職業指導成為了大學教育的重要因素,職業指導也受到了社會多方的關注,互聯網的出現,改變了職業指導的傳統結局,更加適應社會對高校的人才需求,互聯網對職業指導的路徑加以拓展,實現了個性化、互動、直接、高效的職業指導,同時高校要對此積極創新,轉變以往觀念,利用互聯網不斷探索方式與方法,將職業指導作用充分發揮出其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互聯網;職業指導
前言:畢業人數逐年增加,與社會的需求量形成鮮明的對比,體現出了就業形勢的嚴峻,畢業生就業成為當今社會重點問題,學生的就業需要行之有效指導,要對其的就業觀實行正確的培養,使高校畢業生自覺的對職業進行規劃,職業指導的出發點是平等與互動,同時也是指導的落腳點,利用網絡打破傳統,對于指導要注重新信息與知識的獲取,要利用新媒體對大學生積極指導創新就業。
(一)互聯網為高校職業指導提供新的服務平臺。
在科技迅速發展與網絡的發達的背景下,不能忽視新媒體的重要作用,大學生已經對新媒體具有相應的掌握與運用,十分依賴對新媒體的應用,要積極的將新媒體與職業指導相結合,對于創業政策與就業政策可以通過網絡實現學生的自主獲取,學生也可以通過媒體平臺或等相關的就業信息,對就業動態與社會發展方向及時了解,學生對于感興趣的信息可以通過學校的就業主頁進行接收,網絡溝通工具能夠針對性的對學生個體就業指導。
(二)互聯網為高校職業指導提供暢通的信息流通渠道。
對于當前的就業信息在渠道上還存在不通暢的問題,對于信息量也存在不足的現象,是對畢業生就業指導的一種限制,就業市場在不斷擴大,需要加強信息交流,對畢業生建立就業信息與個人檔案要實現共享,這些問題都亟待解決,互聯網是最佳的方式,以網絡為中心對畢業生的指導能夠實現信息渠道的通暢,互聯網形式下的新媒體特點是能夠跨時空下載和閱讀、互動交流并以海量信息成為特有優勢,這些功能的強大對知識建構方式進行改變,并對信息存取方式實現更新。
(三)互聯網提高學生對高校職業指導的關注度。
新媒體工具在職業指導中的應用,能夠對大學生充分了解并對其提供個性化服務,根據個體的價值觀與職業觀的不同,新媒體作為載體的職業指導,能夠為學生通過個性化服務,針對學生個性特點、職業興趣、專業特長、心理素質、興趣愛好等對其職業前景與職業狀況進行預測,能夠培養學生的職業觀,使其貼合需求,使職業指導更加有吸引力[1]。
(一)加強使用新媒體工具的頻率。
高校是職業指導主體,所以要對新媒體作為工具推廣到職業指導的緊迫性與必然性的問題要得到充分的意識新媒體引領著教育改革進程,職業指導要迎合其帶來的發展,在新媒體背景下,高校要對其開發予以高度重視,積極接納并引導學生使用,當代大學生交流互動全部是以新媒體方式實現,因新媒體在發布消息時有較低的門檻,但是對于信息的傳播卻是以指數增長的形式加快了傳播的速度,對于教育管理者,要順應時代發展,特別是指導就業的教師要不斷將工作方式進行改進,要將正確的觀點傳播,形式上要讓高校畢業生更加喜聞樂見,易于接受。
(二)完善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專題網站。
對于建設校園網與專題網站的便捷性和重要性已經逐漸獲得了各大高校的認可,就業網站的建設成功,也為發布招聘信息、解讀就業政策和公布就業信息提供了重要的平臺,同時也對網站的指導功能進行了多方位的豐富,例如就業指導版塊。但是,就業指導功能在網站上沒有得到凸顯,作用也沒有得到發揮,需要建立專業的網站,多功能的平臺對指導網站要進行一些技術含量頗高的整改措施,這些問題需被提到日程上來,這是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就業指導的必然趨勢,在指導工作中要注意與優秀傳統課程結合對授課方式與內容要不斷突破,注重時代感與科技要素[2]。
(三)發展大學生職業指導的溝通渠道。
對大學生在就業指導上要注重將互動性加以體現,要使溝通渠道變得更加暢通。學校要將新媒體交互性強和平等性特點充分利用,使傳播模式從單一走向互動,新媒體對于職業指導是一種全新的交流互動平臺,能夠將教育主題與教育課題的交往關系變得平等信任,微博與微信等新媒體工具使個體指導成為現實,具有一定意義,對于信息的發布達到高效狀態,信息傳遞方式形成垂直模式,不再受到時間與空間的束縛,提高傳遞效率[3]。
結論:全國高校要高度重視網絡形式下職業指導的創新與突破,要加強隊伍的建設,大力開發基于網絡平臺的指導模式與方法,改變傳統教育觀念,利用高速發展的科技與網絡實現多元化以及針對性的就業指導工作,有在技術上進行實踐,積極探索高校就業指導的新途徑。
參考文獻:
[1]王玥. 以互聯網為中心的新媒體推進高校職業指導創新[J]. 學園,2014,No.15118:38-39.
[2]李岳,尹勝君,于振洋. “互聯網+”背景下軟件人才培養的學生工作[J]. 計算機教育,2015,No.24315:6-8.
[3]宋麗娜,王志賢. 新媒體語境下現代高校職業指導功能拓展路徑研究[J]. 中國成人教育,2012,No.31223:69-71.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237-01
作者簡介:丁麗莉(1987-),女,漢,湖南益陽人,外國語學院團總支書記,初級,本科學歷,湖南外貿職業學院,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