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杰譚易霞(.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四川 成都 60000;.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四川 成都 60000)
?
移民社區中居民人際互動研究
——以mzq社區為例
徐杰1譚易霞2
(1.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四川成都 610000;2.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文章考察了過去十年定居于重慶市DJ縣GA鎮mzq社區的三峽移民之間以及同當地居民之間人際互動的現狀、特征以及影響因素。調查研究發現,移民社區中的居民在適應移民地社會的過程中,更多地是在本社區內與移民在社會生活中進行廣泛的互動,他們對移民社區有著強烈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在情感上更依靠和信賴同自己擁有相同身份的移民,社區內部團結。而在與當地居民互動也較為頻繁,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一定的互動,這種交往和互動的結果促使兩種文化發生著變異和融合。文化差異和價值觀念上的不同帶來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同,由此發生不同程度的摩擦和矛盾,但雙方在理性和情感上都能相互體諒和理解,這幫助了移民較快的融入當地文化生活和減少了不必要的社會問題。
關鍵詞:移民社區;人際互動;現狀分析
mzq社區是GA鎮政府安排來自奉節的移民集中修建的社區。這里的移民于2001年集體搬遷于此,共接收移民300余人。社區沿道路兩旁集中分布,GA政府為了保證三峽移民在mzq社區能盡快平穩地生產生活,根據就近原則按戶的方式分給他們一部分土地,使得移民能自給自足。但由于地理環境不算優越,發展的潛力有限,這導致很多三峽移民選擇外出務工或者回到奉節做生意。十年之后,留在mzq社區的居民已不到200戶。
調查問卷分別從性別、年齡、職業和文化程度四個方面來了解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在50個被調查者中,有22位男性,占總數的44.0%。40歲以下的居民有15人,占總數的30.0%,40-60歲的居民有20人,占總數的40.0%。60歲以上的居民有15人,占總數的30.0%。以務農為職業的居民有30人,占總數的60.0%。而個體戶有6人,占總數12.0%。務工者有5人,占10.0%。待業者有4人,占8.0%。而退休和學生共有5人,占總數的10.0%。其中,被調查者的文化程度為小學的最多,占總數的64.0%,其次是文盲,共11人,占22.0%。初中生有5人,高中生和大學生各占一人。
(一)個體與鄰里間互動頻率較高。
移民社區中居民之間的互動頻率較高,并不存在與他人“沒什么來往”的個人。基本上一個人每天平均都會與他人建立互動關系。可以看出,移民社區中移民內部互動要比移民與當地居民互動要頻繁。同時,在調查訪談過程中,年齡相仿或者同性的居民更容易產生互動行為。
(二)個體與鄰居保持關系的方式多樣化。
每個人與他人保持關系的方式是多樣的。但在移民社區中保持關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調查表明,“不定時的來往”、“休閑娛樂活動(如打牌、喝茶、團聚閑聊等)”、“生日婚宴”、“過節活動”、“走親戚”和“定期聚會”分別所占的比例是86.0%、88.0%、64.0%、68.0%、44.0%和10.0%。
(三)鄰里之間直接沖突較少,解決矛盾方法多樣。
在調查結果中顯示有56.0%的居民沒有與鄰居發生過沖突或者矛盾。有44.0%的人曾經有過,他們處理矛盾所采取的解決措施主要有“自行解決”、“忍忍過去了”、“第三方調停”、“居委會調停”和“政府調解”,在調查中分別占44.0%、42.0%、22.0%、12.0%和2.0%。
(四)多元因素影響鄰里交往。
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除了上述論及影響鄰里關系的幾個原因外,還有“合不來”、“鄰居難相處”、“生活方式、觀念、習俗等的不同”、“沒有太多時間”、“性格原因”、“有利益沖突”等因素。其中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習俗等的不同是影響移民和當地居民建立互動關系的主要原因,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太多交集也不會使移民和當地居民發生互動。利益沖突雖然在移民社區中并不那么顯見,往往是隱藏在各種表明現象背后,但各種利益交織分布也會影響鄰里交往。
(五)參加鄰里互動活動意愿較強。
在了解“居民對參加能加強鄰里關系的活動的意愿”此題中只有6.0%的人表示不愿意,如果時間允許而社區活動又是居民所感興趣和對他們是有幫助的,他們都表示愿意參加這樣的社區活動。他們比較希望社區開展各種文化娛樂活動來豐富自己和社區生活,其次是與法律、文化、教育相關的活動開展,他們表示希望更多的了解到相關的法律知識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對于現今社區基礎設施的配備有68.0%的居民認為“配備不能滿足需求”,有32.0%表示對社區基礎設施的配備“不太清楚”。
(六)個體參加社區活動的頻率。
參加過社區活動的居民僅占總數的18.0%,有82.0%的居民表示沒有參加過社區活動,在調查采訪中有24.0%的居民認為社區根本沒有舉行過任何社區活動,這說明社區活動的開展沒有被廣大居民所知。社區活動開展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加深社區居民聯系,促進社區居民了解,增加社區生活的豐富性。如果社區活動缺少人參加,促進社區人際互動也便無從說起。
(七)對社區鄰里關系的滿意度。
對本社區的鄰里關系的滿意度“比較滿意”的居民只有50%,也就是說還有一半的人都社區的鄰里關系并不是十分滿意,這個數字也可以從有近一半的移民搬回奉節相聯系,雖然不能直接說明鄰里關系是導致移民搬遷回奉節的直接原因,但他們之間是存在相關性的。
(一)重建性。
由于三峽移民的特殊性,我們不難理解三峽移民社區與其他一般意義上的社區有著獨特的特點——重建性。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社區中大部分居民的鄰居并不是在奉節一起生活的人,當他們到了一個新的地方,一個新的社區,就必須重新建立一個屬于自己的關系網絡,包括自己的左鄰右舍、和當地居民的互相認識和熟知,對當地文化風俗的慢慢了解,這些都為三峽移民社區的人際互動烙上了重建性的特征。
(二)融合性。
移民與當地居民在文化、風俗、信仰、語言等方面都保持了較大的差異,如當地居民無論是“滿十”(即一個人到了六十歲、七十歲或八十歲都被當地人視為個人的一件大事,一般會宴請自己的左鄰右舍和親戚好友來幫自己慶生)或是一般的“散生”同樣會走動。但對于移民而言則不同,他們只會在“滿十”的時候才會走動。當移民在這個地方生活了十多年之后,他們慢慢被同化,也漸漸和鄰居在“散生”的時候有請客送禮的行為。同時,在吃的方面的融合性顯得更為明顯。GA鎮的水稻和玉米產量較高,當地居民以大米和玉米為主食,而來自奉節的移民則以面食為主,慢慢地移民開始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也開始將大米作為了主食,同時他們也教給當地居民很多面食的做法,這樣在飲食方面的互動交流中加深了對彼此的了解,增加了整個社區的凝聚力。
(三)宗法倫理性。
宗法倫理性主要是指社區居民在互動過程中依然保持了農村社區所特有的性質——對長輩等級觀念的信奉。他們的性別觀念、長尊幼卑深深影響在人際互動過程中,比如年長者具有絕對的權威,在處理鄰里糾紛時,一般都會請社區中年老的具有一定權威地位的老人進行調解,雙方對老人的調解結果也基本上表示滿意并會去遵守。
(四)相對變動性與相對靜態性。
移民社區本質上屬于鄉土社會,生活節奏并不如城市社區快,人與人之間的那份真摯和坦誠依舊存在于移民社區中,十年時間在移民社區中變化卻并不大,每天農作然后在閑暇時分和周圍鄰居圍坐一起道著這個社區的家長里短已經成為一種他們的基本生活模式。但同時我們不能忽視一個背景:就是經濟在較快發展,交通、通訊方式的多樣化等現代科技的發展顯然又加快了mzq社區發展的整體速度。無論是住在橋頭還是橋尾,人們之間的互動變得更加快速也更多樣。在這個意義上講,靜止和變動便相對的,社區居民之間的感情變動相對靜止,而居民之間的互動方式卻發生了很大程度的變化。
(一)個人對社區的認識程度。
通過對問卷的分析可知個人對社區的認識程度對居民人際互動有一定影響。個人對社區有更高的認同感則更傾向于關心這個社區并樂意于他人互動,鄰里關系也更為和諧。反之,當居民個體對這個社區的認識程度不高或者并不積極參與社區事務時,則較不會主動與社區其他居民互動,并且對鄰里關系的滿意度也偏低。
(二)社區活動的開展影響人際互動。
社區活動開展的頻繁與否直接影響著人際互動,通過與當地居民的交談,社區活動開展主要集中在GA鎮文福街廣場,離mzq社區距離2公里左右,主要為文藝活動(如最近兩年開始興起的廣場舞、壩壩舞),參加群體主要是中老年婦女。她們平時傍晚時分沒什么事情時便會到這個地方和在場的人一起跳舞聊天。而對于男性而言,社區活動的參與度并不高,主要原因是男性感興趣的社區活動開展次數較少,有些甚至并不知道活動是否開展過,所以相對而言,女性的人際活動比男性更為頻繁。因此,促進社區人際互動、增進社區凝聚力從而推動社區自治發展需要開展更加多元化并能吸引社區居民注意力的社區活動開展也是十分必要的。
(三)對問題和矛盾的解決影響人際互動。
有人的地方便有紛爭。在一個移民社區同樣如此,人們之間出現矛盾和糾紛是正常也是無法避免的,但對社區問題和矛盾的解決會影響雙方的關系甚至對整個社區都會產生影響。大多數人在遇到與他人有矛盾有分歧的時候首先會選擇忍讓或者自行解決,這也是中國人的對“以和為貴”追求的體現。如果實在忍無可忍時便會請第三方調解,或是居委會調解,最后才會想到由當地政府出面調停。一般在移民社區中,就算與他人產生了矛盾,但一旦說開了或者已經得到解決,雙方的關系便會和好如初,并不會因為有過過節就老死不相往來。根據走訪和調查了解到,移民基本上沒有請過當地政府工作人員來調解過社區的矛盾,也許是因為他們之間沒有太大的矛盾,又或許是因為他們本身是一個相互團結友愛的社區。
參考文獻:
[1]風笑天,王小璐.我國三峽移民研究的現狀和趨勢[J].社會科學研究,2004.01
[2]風笑天,汪雁,朱玲怡.三峽外遷移民的社區歸屬感研究[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1.02
[3]劉暢,農村社會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8.42
[4]鄭杭生.社會學概論新修[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5]費孝通.鄉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5
[6]賀雪峰.論熟人社會的人情. 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
中圖分類號:C91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5-0048-02
作者簡介:
1.徐杰(1990-),男,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學院,社會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政策與社會管理。
2.譚易霞(1989-),女,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工作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區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