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蘇
?
刊首語現下文學的格局與生態
■葉蘇
現下文學群體的分野十分明顯,從文學載體、傳播、關注人群和文本特征來考察,在整體格局中主要有三種存在:
一是正規書刊類,即以公開發行的文學期刊和不定期出版的文學書籍為載體,供給文學產品,經由銷售和贈送實現閱讀或文學消費。關注人群主要是細分而小眾的作者、讀者以及研究者、評論者與報道者。這類文學承續文學主脈,目前最具藝術品格、最能代表時代文學的創作高度。
二是文學內刊類。現下全國的文學內刊約三千種,一般由地級市(區)、縣級市(縣、區)和行業、企業的文聯或作協編印,辦刊經費全靠“化緣”解決,處于相對封閉的贈與傳遞和自我陶冶的狀態,雖然向來不被主流文壇言說,但不能說它們不是文學的存在。
三是網絡文學類。發表和閱讀作品不設門檻,創作“野生”,不跟作為文學主脈的正規書刊類文學唱一個調。或主打好讀,或抒發一己情趣。它們自由而不拘格套,熱鬧非凡,某個作品或段子一旦“碰上運氣”就火了。
以上文學格局是文學生態的表征,亦是文學生態的因素。但文學生態更為根源性的因素則是需求、傳播與制度。
現下,社會生活的變化已令大眾的文學需求發生了與之相應的取舍:不大關注文學里的時代大勢,不必從文學中獲取知識或教益,不再單一地享受文學意味,不愿再添文學沉重,不可能花大塊時間沉浸于文學世界——取而代之的是,或關懷個體,或輕松有趣,或扣人心弦,或虛擬補償。這類需求的文學生態正在催生相應的文學。
文學傳播的決定因素是載體。設若沒有載體,便只有口頭文學。而甲骨青銅、毛筆糙紙、鋼筆活字及至電腦網絡,一直對文學的體量、體裁、內涵、品貌及傳播都有限制和改變。網絡平臺極符合文學的自由生長與自然汰取,是文學生態中全新而強勁的因素。
至于文學制度,不是指行政管理制度,而是文學傳統與文學體制帶來的文學觀念與文學評價尺度,它是法則,言必遵守。但這個文學制度僅僅對應了現下文學格局中的正規書刊文學,作為現下文學生態中的強勢因素,倒是阻遏著內刊文學的生存和網絡文學的發展,而網絡文學向來不大理睬它。
好在文學研究是文學事實的研究,文學界早有人關注網絡文學,而且有一本主要搜集網絡詩詞的叢書《21世紀新銳吟家詩詞編年》即將印行,評論家李遇春欣然為之撰寫了頗有學術價值的論文:《迎中華詩詞在新世紀的復興》!
本期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