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丹
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春雨意象
王丹丹
春雨是一種自然現象,但是我國古代一些文學作品中也利用春雨表達深層次的情感,將春雨比作生命之水,成為春雨意向的基礎。我國古代的文學作品,在寫作手法上是較為豐富的,喜歡使用自然環境來抒發更深層次的感情,因此春雨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不僅僅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是代表一種文化和精神。本文主要針對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春雨印象進行分析。
古代 文學 春雨意向
風、花、雪、月這些自然現象,在中國的文學中都被賦予了一些特殊的含義,我國古代主要是以農耕文明為主,對于自然的尊重更加強烈,春雨作為對農業生產有重要作用的關鍵天氣,在寫作中被賦予的意義更加鮮明,一般是作為人們的期許,成為風調雨順的希望。自古我國對春雨就較為重視,因此春雨不僅被作為風調雨順的象征,也被賦予濃厚的情感色彩,在各個文學作品中都有運用,題材方面也更加多樣化,涉及到時令、田園、思想、離別等不同的方面,是我國文學中的重要組成部,也是研究的重點。
春雨是一種氣候現象,我國字古代以來,都是農業發展為主的國家,人們主要是以農業生產作為生存的依據,自然會將自身的情感寄托在耕種的自然環境方面,祈求獲得更好的生活,而春雨在農業耕作中的意義較為明顯,從春秋時期開始,春雨就被使用到各個詩歌中,例如《詩經·小雅》中“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黍稷,以榖我士女。……黍稷稻粱,農夫之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就是記述的求雨場景,表達了人們對春雨的崇拜。發展到唐明時期,人們不僅僅對春雨進行寫實的描寫,同時作為抒發情感的關鍵方式,成為一種詩詞題材,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的體現了春雨的默默奉獻的精神,表達了作者對春雨的喜愛之情以及對他的贊頌通過對春雨的描寫,抒發自身的感情。再例如“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通過比喻的手法,把春雨比作酥油,體現了春雨的珍貴,也同時體現了春草的隱隱約約,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贊頌和喜愛之情。這是詩句,都是通過對春雨的描寫,隱含了對大自然的喜愛,對豐收的渴望,對生活的熱愛。
(一)細雨
春雨一般是細小的,溫柔的,因此人們在進行春雨的描述是主要是采用細雨等形容詞,將春雨如絲如縷的美感體現出來,讓文章更加深入人心,生動的展示出春雨帶給人們的纖柔感,讓閱讀的人在看到春雨之后可以自然地聯想到如夢似幻的感覺。為了體現春雨的“細膩”,一般使用“如絲”來表述,因為春雨的細、柔、長的特性和絲的性質相符合,并能夠將春雨進行更加具體的體現。例如杜甫的《水檻遣心二首》:“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蜀天常夜雨,江檻已朝晴.葉潤林塘密,衣干枕席清。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淺把涓涓酒,深憑送此生。”可以表現雨的細密,展示出作者對細雨的情感。
(二)煙雨
江南的春雨是如夢似幻的,也是如煙似水的,煙雨是江南天氣最好的展示,這是和江南地區獨特的建筑相聯系的,將江南的春雨與當地粉黛青瓦的建筑結合起來,形成一種獨特的美感。古代在描寫煙雨中,有的是為了抒發自己對風景的喜愛,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就是通過對煙雨的描寫,表達自己對春天精致的喜愛。同時也有通過煙雨抒發自身的相思追憶之情的,例如葉夢得的《賀新郎》:“睡起流鶯語,掩蒼苔房櫳向晚,亂紅無數。吹盡殘花無人見,惟有垂楊自舞。漸暖靄、初回輕暑,寶扇重尋明月影,暗塵侵、上有乘鸞女。驚舊恨,遽如許。江南夢斷橫江渚,浪粘天、葡萄漲綠,半空煙雨。無限樓前滄波意,誰采蘋花寄取?但悵望、蘭舟容與,萬里云帆何時到?送孤鴻、目斷千山阻。誰為我,唱《金縷》。”通過煙雨朦朧的場景,將自身的情感進行抒發。
(三)夜雨
夜雨也是寫作中經常出現的題材,夜間的春雨,在寂靜的雨夜,將萬物悄悄地滋潤,也極具詩意。文學作品中對于夜雨的描寫也是較多的,有的直接抒發對春雨潤物無聲精神的感激,例如杜甫的《春夜細雨》,就是通過對夜雨的描寫,表達春雨敬佩。同時,也有通過夜雨寄托相思之情的,例如李商隱的《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通過夜雨的描寫,表達自己渴望歸期的情感。
我國古代是以農立國,靠天吃飯,農業生產占據重要位置,因此人們將希望寄托于春雨,因此春雨作為生命之水的意義積淀在人們的心里,成為春雨意象形成的基礎,在歷代文學作品中不斷地出現,成為一種意向,在人們的心理占據重要的位置,也是春雨意向的集中體現。
[1]渠紅巖.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春雨意象[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3):58~63.
[2]黃仲山.論中國古代文學文本中亭意象的審美意蘊[J].云南社會科學,2012(01):156~160.
[3]渠紅巖.論中國古代文學中的梅雨意象[J].人文雜志,2012(05):95~101.
[4]徐波,王永波.論古代文學中的芭蕉意象[J].閱江學刊,2011(01):120~126.
(作者單位:西安思源學院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