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英
孔子仁學思想對校園文化構建的價值與意義
王鳳英
孔子仁學思想中學會做人、學會創新、學會寬容以及與當下校園文化的構建存在一些契合。其對校園文化構建的價值主要體現在:敏、信和博三字上。其對校園文化構建的意義主要是提供了目標,提供了行動原則。
孔子 仁學 校園文化
學界關于孔子仁學思想的研究成果很多,具體到教育方面也不少。據筆者所見,代表性的論文有羅世烈的《孔子的教育及其仁學》[1]、曾玉山和殷紅敏的《孔子仁學思想與我國高校人文精神教育融合的研究》[2]、郭齊家和張理智的《孔子仁學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3]等。這些研究內容主要是圍繞仁學與思想、人文、教育教學的關系問題展開的,而對于整體上校園文化的構建問題則鮮有關照。筆者試從孔子仁學自身的價值出發,通過探討其與當下校園文化構建中諸多可以契合的方面,來對孔子仁學思想對校園文化構建的價值與意義問題作一簡要的論述。
通過對孔子仁學思想內容的提煉,筆者發現從與構建校園文化相契合的意義方面看,其具體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學會做人。在孔子看來,君子首先必須具備仁德,是仁人志士,即所謂:“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4]那么,“仁”意味著什么呢?首先是愛人。“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這份愛是以家人作為圓心向外擴散建立一個有情感的人類世界。其次是“忠”。“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仁者就是自己想問題做事情時也同時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幫別人也達到目標,即所謂的“忠”。最后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雍也》)這是恕的表現。
二是學會創新。“仁學”思想中創新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是溫習舊知識,“知新”是獲得新見解。從中可以看出,孔子不僅自己創新,還鼓勵學生創新,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觀點。“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篇》)“聞一以知二”“聞一以知十”“告諸往而知來者”(《論語.學而篇》)這些話都是在鼓勵學生要創新。“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此表明他特別鼓勵學生要敢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見解。
三是學會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創新和寬容是互為前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篇》)“和”就是容許有不同的觀點,甚至相反的觀點存在,當然要以尊重別人的人格為前提。寬容就是寬厚待人。不要過分地去挑剔別人、容納不了別人。在于別人發生矛盾時,要有寬廣的胸懷、豁達的氣量、換個角度去思考問題、允許別人有不同的意見。要做到寬容他人首先有顆仁愛之心。
如今在市場大潮沖擊下,校園里普遍缺乏信仰,他們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同時也屬于盲目物質崇拜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非常值得擔憂的事。幸好,孔子的仁學思想與校園文化的構建存在上述許多可以契合的地方。這使得孔子仁學思想具有了非常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是“敏”,即“敏則有功。”(《論語.陽貨篇》)“敏”著眼于對知識的追求上、為人類的貢獻上、認識的深刻性,關鍵是勤勞,勤敏就會獲得成功。“敏則有功”是注重進取拼搏的文化模式。“沉于物,則溺于德。”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孔子仁學思想便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價值。
二是“信”,即“信則人任。”(《論語.陽貨篇》)“信譽危機”在當下是很嚴肅的話題。真誠、善良、平等是人際交往的三大前提。學生群體的特殊性,要求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只有真誠待人,才能與他人建立和保持友好的人際關系。對于在缺失誠信的校園中,校園是求真的殿堂,校園文化的建設中必然應該讓學生懂得誠信做事的品質。實際上很好地推動學風建設。
三是“博”,即“博學而篤志。”(《論語.子張篇》)“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篇》)指出了不學習的危害性,從反面告誡人們要重視學習。“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論語.陽貨篇》)只有博學才能有強大的氣場。這些主張對良好校園文化的構建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
社會需要道德,而當今社會德育陷入“知行不一”的困境。所以,孔子的仁學思想便凸顯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世紀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的人才。校園文化建設中使學生能夠真正做到經世致用,善于創新。孔子認為,強調言行一致,行重于言,要“先行其言而后從之”,(《論語.為政篇》)要“訥于言而敏于行”。(《論語.里仁篇》)孔子仁學思想為此提供了有價值的內容,它能積極促使學生從“立人”“愛人”中,自立自愛。
[1]羅世烈.孔子的教育及其仁學[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2).
[2]曾玉山,殷紅敏.孔子仁學思想與我國高校人文精神教育融合的研究[J].高校社科動態,2012(1).
[3]郭齊家,張理智.孔子仁學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9(4).
[4]孫愛春,劉美玉.孔子仁學及其道德教育原則[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作者單位:四川美術學院)
王鳳英,女,四川美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