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雪
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思考
胡 雪
中國現在正在經歷著飛速的崛起。隨著綜合國力的增強,在經濟硬實力不斷增長的同時,文化、科技等軟實力的提升同樣不容忽視。本文從對“文化”這一概念的把握出發,綜合考察了中國提升文化軟實力的路徑和手段。本研究對于發展文化產業、提升文化認同感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文化 文化軟實力 文化內涵
什么是文化?這類問題如同問什么是人、什么是人性、什么是幸福一樣,都屬于天問。我們不要指望有一個標準的答案。下面介紹幾種有代表性的看法。
(一)國內學者關于文化概念的界定
近些年來,國內學者在定義文化時,內涵非常寬泛。狹義上的文化大致可以劃分為兩類:第一類囊括了人類一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第二類突出了哲學思想在文化中的主導地位。廣義的文化包含三個層次:第一,哲學和宗教,這是社會的最高指導思想;第二,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等哲學的基礎和表現;第三,社會心理,包括風俗習慣以及一般人的思想意識等。
(二)西方學者關于文化本質的理解
這個問題總的來說涉及到價值判斷,很難完全統一,但核心內涵還是可以把握的,溫家寶曾有這樣的論述,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文明了,然后文明擴大,化成或內化成人們的社會心理,有了這種內化,然后再推進文明的進步,這是很有見地的看法,抓住了文化的核心,就是它的內化,有時看不見,摸不著,但人們一舉一動無不受文化的支配。我個人看法比較認同費孝通先生在英國留學時的導師,著名人類學家馬洛林斯基的觀點:文化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文化,文化對生活不僅有意義,而且有功能。
總的來說可以用一句話概括:中國文化就是綿延幾千年的農耕文化。具體來說,中國文化帶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第一,中國文化的延續性,舉世無雙。世界幾大文明中心,都有過輝煌燦爛的時代,但從今天角度看,都中斷了,有的是徹底中斷,有的是換了種族,有的是換了語言,有的是疆域的幾度分割和合并,唯有中國,幾千年來,吾土吾民。國學大師錢穆先生,曾用一個生動形象的比喻,來刻畫東西方文化的不同,他說,西方的文化史是一場接力賽,一棒傳給一棒,中國文化史則是一個人的長跑。
第二,在世界各主要文明圈中,中國文化是唯一在任何階段都未產生過祭祀階級的偉大文明。在其他文明中普遍存在的教士與俗人之間、教權與國家之間的巨大分裂與沖突,在中國文化中是不存在的。中國文化中不強調個人與天國、個人與上帝的關系,而對這種人與人關系的強調,又為政治統治和政治穩定提供了穩固而根本的基礎。而這一基礎的存在,又為中國文化的延續性提供了保證,中國文字的特征,又使掌握文字成為少數人的權利,使精英階層很早就出現,并使各類經典得以保存、流傳。
第三,西方許多漢學家,如顧立雅、費正清、麥克法夸爾等,都認為中國政治文化有早熟的特征,他們都非常驚嘆,在西方正被日耳曼游牧民族橫掃之際,中國正在井井有條地開展科舉制度,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文官體系,而美國學者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寫道,這種文官體系,直到18、19世紀,才為英國所學習和運用。中國的二十四史中,中國的“通典”中,都保留了非常完整的文官制度紀錄,這一制度通過隋朝開始的科舉制度而一直延續下來,直到1905年,延續了1300年,這是人類歷史上罕見的。所以,中國的政治文化是非常早熟的,曾經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
第四,由于中國文化的底色是綿延幾千年的農耕文化,是以家庭為細胞的小農經濟制度,所以家庭或家族在政治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中國政治文化中形成了政治倫理化、倫理政治化的傾向和家國特色。
以上談的是文化的幾個特征,這些特征,有哪些在今天還活著,有哪些不但在今天,在以后還會活下去?中國文化的特征與我們追求的自由、民主、人權之間有沒有無法逾越的鴻溝?有哪些東西應該融入現代政治文明中去?又有哪些應該淘汰出局呢?
軟實力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針對美國國力“衰落論”而提出的一個概念。他認為,美國的軟實力甚至強于它在經濟和軍事上的優勢,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不僅是由于其軍事實力,更是由于其文化軟實力才形成的。與美國希望通過軟實力來領導世界不一樣,中國文化軟實力秉承中國文化“和而不同”的傳統理念,認為共享價值、世界和諧才是文化軟實力的真正價值和目標。
提升文化軟實力,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意義。
第一,提升文化軟實力可以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增強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擁有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的民族,才更容易培養起愛國的感情,從而才更容易實現民族統一和安定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對于中國的未來發展是至關重要也是不可或缺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文化軟實力的建設也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提升文化軟實力符合時代發展的需要。
第二,提升文化軟實力可以鞏固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提升國際地位。只有通過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提高國民的整體素質,提升整個國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認識,才能堅定社會主義的方向,才能鞏固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也只有通過提升文化軟實力,才能增強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對我們的了解和認同,贏得他國的尊重。
第三,文化軟實力的提升,為經濟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和諧的環境。而且文化本身也在源源不斷地創造經濟價值。文化產業作為21世紀新興的最有潛力的產業之一,已經越發成為新的增長極。日本的動漫、韓國的偶像劇、美國的好萊塢都在創造了夢想的同時也創造了無數的就業崗位,支撐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首先,發展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就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文化軟實力具有四種力量資源,其中意識形態和價值觀決定了文化軟實力的性質和發展方向,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我國意識形態的本質反映,是社會主義制度的生命之魂和內在精神。
其次,要提升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就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當作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根本和核心。應該統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社會建設協調發展,應該統籌城鄉文化發展,消除農村文化生活的貧乏和縮小城鄉的差距,統籌區域間文化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發展。
第三,建設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具體來說,從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方向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一是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培育中華文化魅力;二是要增強凝聚力、吸引力,創造中華文化價值;三是要倡導共贏、責任、和諧的理念,提高中華文化的國際貢獻度。
[1]胡鍵.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國的視角[J].社會科學,2011(05):4~13.
[2]賈海濤."文化軟實力"理論的演進與新突破[J].社會科學,2011(05):14~22.
[3]熊正德,郭榮鳳.國家文化軟實力評價及提升路徑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1(09):16~26.
[4]駱郁廷.文化軟實力:基于中國實踐的話語創新[J].中國社會科學,2013(01):20~24.
[5]王丹,王玉.中國汽車企業的軟實力測評和提升——來自上汽集團的案例[J].中國工業經濟,2012(06):133~146.
[6]賈凌昌.文化軟實力視野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2.
(作者單位:長春師范大學政法學院)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文化權與文化軟實力研究(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255號)。
胡雪(1965-),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師范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