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新
試論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王傳新
創新能力是在智力發展的基礎上而形成的一種綜合能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結合語文的教學特點,把創新意識貫穿于每一個教學活動和教學環節。本文結合實際教學情況,對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做出了以下分析。
初中語文 創新能力 培養途徑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可見創新的重要性。因而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尤為重要,這不僅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還能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初中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初中教育是初中生接受中學教育的基礎階段,它對學生未來學習的學習能力以及學習習慣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因而初中語文的教學不只是要教授基礎的語文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改變教學觀念,強化主體意識
(1)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葉圣陶曾說:“講說和指導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聯系,硬是要按照規格練習。練習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別人能代勞的,非自己練不可。”這句話對教師如何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結構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提問環節,及無重難點、無主次之分的講解,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思考、練習、分析和探究的時間,促進他們獨立地去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從而在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學習中鞏固知識,并形成更多獨到的見解和看法。
(2)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因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發揮自身主導作用,抓住一切時機,并充分運用教材中的有利因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知識。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意志,使其由被動接受學習變為主動探索新知,由此一來,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得到真正意義上的發揮。
(二)激發學習主動性,挖掘創新潛能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場所,而要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教師就必須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為其提供廣闊的創新空間,使其創新潛能得以充分挖掘。
(1)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為了實現新課標的改革目標,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具有新時代創新意識的學生。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需用心去培養學生的創新靈感,因為激發他們的創新靈感是其進行創新的前提,也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其在良好的創新環境中主動去探索和研究問題。師生關系在課堂教學中起著尤為關鍵的作用,融洽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討論和互動,師生之間的互動越多,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越高,其創新靈感也會在教師的牽引和指導下不斷迸發。
如人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是作者1926年寫的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美文章,是其少年時代的生活戀歌,文章通過回憶百草園和三味書屋,表現出了作者兒童時代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教師在教授過程中可以讓學生談談他們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如上樹抓知了,下水捉魚等,并鼓勵他們模仿魯迅先生描寫冬天捕鳥時所使用的一系列動詞描述自己的任意一個童年活動。由此一來,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使其在深刻體會作者在包草原和三味書屋的生活樂趣的同時,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表達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體驗。
(2)鼓勵學生質疑和問難。孔子曰:“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產生了疑問才會進一步思考,從而有所發現,并有所創造。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勇于提出問題,敢于質疑,并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正如古希臘魯塔克所言:“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的確,教師的藝術不在于教授基礎知識,而在于激勵、啟發和引導。疑問是實現創新的前提,教師在課堂上不要過于循規蹈矩而使學生產生束縛感,應當解放學生的思想,并對積極主動質疑的學生予以肯定和鼓勵,即便提出的問題并不太符合實際,或是毫無價值,也應當循循善誘,以激發他們大膽質疑問難的熱情。
總而言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改變教師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不斷培養符合新時代的教學理念。作為教學者,我們不只是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在講授語文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問題并提出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喚起他們的創新意識和熱情,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參開文獻:
[1]方勇.淺談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中),2015(08).
[2]田敏.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4(S3).
(作者單位:江蘇豐縣范樓鎮范樓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