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依晨
有情而讀 有感而發——淺談閱讀教學中的情感培養
錢依晨
閱讀是一種文本體會,一種精神體驗,一種審美欣賞。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心。在閱讀教學中,學生的情感一旦被激活,便能形成一種驅動力,學生就能學得主動,學得愉快,這是教學取得成功的保證。
新課程標準 閱讀教學 情感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1]說的就是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文本有意識地創設情境,引領學生進入文本所描寫的情境,渲染氣氛,悄悄地撥動學生心靈的琴弦,使學生能對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同身受,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如此一來,學生就能很快進入文本“角色”,自主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我在執教《鳥島》一課時,就采用假想旅游的形式,引領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悟鳥島的鳥多、鳥窩多、鳥蛋多,使學生感受到了作者對鳥類和鳥島的喜愛之情,激發了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鳥類的情感。
創設情境的方法還有很多,因為教材不同,情感基調也不同。所以教師要根據每篇文本的特點,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引學生入情。如描寫景物的,可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在教《臺灣的蝴蝶谷》一課時,我就精心制作了多媒體課件,再現了文本中蝴蝶翩翩起舞的美麗場景,通過直觀的、動態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而在執教《云房子》時,我就利用白板教學,營造了濃濃的童話氛圍,并讓學生在閱讀文本后,發揮想象,在白板上畫上各式各樣的白云,這一下子就提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就自然而然的抒發出來了。如是敘事的,或是寫人的文章,在教學時就可以運用講解的方法,講清與文章有關的背景、故事。如在《晚上的“太陽”》一文中,我就補充介紹了愛迪生的發明小故事,樹立了人物形象,以此豐富了學生對人物的認識,使學生得到了情感體驗。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還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具有優秀品質的人物形象。引導學生去認識這些人物形象,感悟其魅力所在,學生的情感才能與作者相通。
要達到這些目的,就需要我們教師多花心思,十八般武藝使出來:或用畫面再現情景,或用語言描述,或用實物演示,或用音樂渲染,或用表演體會,或帶入生活領會,把學生帶入情境,使學生仿佛看到了,聽到了,整個心靈感受到了。如教學《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文,我在生動地講述王二小動人的故事的同時,播放同名歌曲,渲染氣氛,使學生深深地感悟到人物形象的偉大。
學生在閱讀中發掘人物形象的美,感受到人物形象的美。人物形象的美觸動了學生的心靈,教學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馬克思說過:“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造成東西的?!盵2]語文教材中的語言都很嚴謹、生動、精辟。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必須引導學生抓住文本,精讀課文的精彩語句,啟迪其思維,使學生進一步感悟,在感悟中受到感染、熏陶,并與作者產生共鳴。例如,《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中出現了“著迷”“迷戀”“癡迷”三個詞來說明法布爾對昆蟲的喜愛程度,這三個詞意思相近,但表示喜愛的程度一個比一個深。由此,我引導學生區分意思相近的詞語,體會語言文字所表達的感情色彩,并學會在寫作時斟酌推敲,在不同的語境中用上最最貼切、恰當的詞,使思想感情表達得更加清楚明白。
檢驗學生理解文本的方法之一,就是引導學生發表自己對文章的看法,進而指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搜集寫作素材。因為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學生常覺得寫作枯燥無味,無話可寫。有人說學生缺少發現和感悟,提取不到有利于自己寫作的生活素材;有人說是缺少必要的實踐和體驗,學生品味不到生活中的好材料,所以寫不出好文章來。其實不然,現在的孩子不是缺少生活體驗,而是沒有從平常的生活中發掘出生活的情意和美好。這時,教師就要善用教材,指導學生走進生活,學會觀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發現。如《金蟬脫殼》一課,學生被金蟬脫殼的整個過程吸引住了,這時我相機指導:“你們是否也希望像作者那樣親眼所見那奇特動人的情景呢?那就要和作者一樣用一雙慧眼去發現生活中的奇妙之處?!闭{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們親近大自然,發現了許多有趣之景。班里有一位男生也觀察到了金蟬脫殼的過程,他把蟬脫下來的殼帶到班級里,興奮得與大家交流自己的所見及真實感受,喜悅之情溢于言表。
通過閱讀,讓學生去盡情地擁抱美好的大自然,去看,去聽,去聞,去聯想,去想象……學生就有感而發,有話可說,才能讓語文課堂滋潤起來。
以上是筆者在閱讀教學活動中的一些所思所感。語文課堂上,教師引領學生走進文本,進行閱讀;課堂上,教師根據文本創設豐富的情境,帶著學生體驗、感悟和想象;課堂上,教師指導學生帶著情感用心朗讀,書聲瑯瑯;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智慧的討論、情感的交融……也正所謂:“有情而讀,有感而發”。
[1]智仁勇等摘編.葉圣陶語文教育演論摘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2]靳揚.淺談小學閱讀教學的審美素質教育[J].中小學教師培訓,1997(4).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