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凱
談同伴交往下的兒童作文教學
顧 凱
以往我們更多地關注作文教學中教者的教學,學生個別學習的方式,其實班級授課制下的學習有其獨特性,同伴交往與學生的認同感、自尊感和自我調節能力的形成都密不可分,筆者試圖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同伴交往下的兒童作文教學:具備認同感的同伴交往讓作文煥發親和力;具有自尊感的同伴交往讓作文折射向心力;具有調節度的同伴交往讓作文折射持久力。
同伴交往 認同感 自尊感 調節度
社會心理學家C·庫利(Cooley)和G·米德(Mend)的“鏡我理論”指出,兒童自我概念形成的過程是通過鏡映形成“鏡像自我”的過程,即兒童把他人當作一面鏡子,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表情、評價和態度等來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應的自我概念。
策略:采擷兒童生活元素——習作內容生活化
兒童的生活豐富多彩,兒童有屬于他們的秘密,兒童也有探索世界的獨特方法,只有兒童與兒童才能讀懂,類似的生活經歷為兒童的交往創設了互動的可能,兒童之間更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鳴。讓童心與生活相互映照。
【案例】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寫一個自己想設立的節日”
教學時提供了兩個話題“男孩節”、“女孩節”。當課堂上呈現這個題目時,男女生都興奮至極,紛紛暢所欲言,男孩到“八大行星”去旅行:火星上燒烤、水星上洗桑拿、土星上堆沙堡……女孩個個都成了公主,穿上公主裙、戴上水晶項鏈、跳起了宮殿圓舞曲……課堂上的孩子你一言,我一語,搶著說,爭著說,笑成一團,說成一片;在接下來的課堂寫作時間,孩子們奮筆疾書,一會兒就完成了作文,思路清晰、語言流暢。
從這個例子不難看出:話題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緊緊相連,有些是兒童本身生活的寫照,有些是想象中的生活,在把相似的生活經歷向同伴傾吐的過程中,很多想法和觀點獲得了同伴的認同,由對內容的認同上升到了對自我的認同,兒童在同伴交往中獲得了肯定和賞識,也產生了樂于寫的寫作愿望和動機。
國外的研究發現,那些與同伴關系親切、同伴接受性高,或對同伴關系較為滿意的兒童往往具有較高水平的自尊。那些受到同伴喜歡的兒童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其自我效能感和歸屬感得到強化,兒童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增強,穩定的自尊感會讓學生在同伴交往中增加作文的樂趣和智慧,會有許多智慧的火花迸發。
策略:經歷兒童生活場景——習作教學現場化
兒童雖然可以在電視上了解小麥播種到收割的全過程,卻聞不到小麥成熟時的清香,更經歷不到小麥抽穗時給人的喜悅。筆者改變了說教的作文授課方式,采用了“參與活動、分享感受”的方式加強學生的現場感受,讓學生把最新鮮的、鮮活的感受記錄下來。
【案例】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記一次體驗活動”
我設計了“當盲人走回教室”、“當聾啞人問路”、“用一只手戴紅領巾”、“單腿走路”四個活動,逐組體驗,其他組觀望,千奇百怪的表現讓學生有說的沖動和欲望,但學生說得零零碎碎,感受了卻無法充分表達,筆者進行適時點撥后又進行了第2次體驗活動,當盲人上回洗手間。學生在原先感受的基礎上,慢慢體會,充分交流體驗感受,“五彩繽紛的世界瞬間變得漆黑一片,我仿佛掉進了萬丈深淵”、“我聽到前面的同學撞到圓柱的疼痛聲,更加害怕,提著發抖的雙腳摸索著,抓著同學的衣服一步一步往前移動,我感到是如此的驚慌和無助。”這樣準確、傳神的話語如果沒有深刻的體會是寫不出的。
以上這個例子讓我們看到:習作教學現場化不僅把學生個體的感受激發出來,更關鍵的是創設了同伴交往的機會,學生在活動中共同的經歷讓學生在情感上“同甘共苦”,彼此之間的關系更加親密,逐漸穩定的自尊感會讓學生在參與作文時更具有樂趣和智慧。
在與同伴的交往過程中,觀察和模仿他人如何進行自我控制,不良的自控行為不被人接受或引起不良的后果,并在交往情景中不斷練習自我調節技能等。
策略:分享兒童生活感受——習作評價具象化
學生愿意親近習作,感受習作帶來的快樂,如果僅此而已,學生習作的熱情會很快消失殆盡,因為每個人都希望能獲得同伴的肯定和贊揚,筆者嘗試在課堂評價中減少謀篇布局的說教,而是更多的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
【案例】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編卡通人物故事”
當千奇百怪的人物讓學生笑得前仰后合時,筆者特地先找那些平時不敢開口的學生,鼓勵他們大膽講,膽小的孩子在熱烈的氣氛中終于開口說話了。筆者又特地請嬉鬧的學生,《周瑜的100種死法》很快讓現場安靜下來,說的人滔滔不絕,聽的人津津有味。
以上這個案例告訴我們習作教學的具象化是針對不同兒童的個性特點,讓他們在與同伴的交往中不斷調整自我,觀察和模仿他人良好行為,在交往情景中不斷進行自我行為的調整。所以當學生感受到參與習作互動會獲得同伴如此熱烈的響應,一個膽小的學生會變得勇敢,一個隨意的孩子會變得投入。
讓豐富多彩的兒童生活在同伴交往中閃現光芒,創設積極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同伴交往情境,發揮“同伴間的交往”的力量,把同伴作為對話對象,將言語表達與心靈感受融會貫通,在與同伴的表白、解說、辯論、傾訴……中讓兒童成長為自由的“言語人”,成長為一個童年生活意義的創造者!
[1]劉曉東.兒童的本能與兒童的教育[J].學前教育研究,2000(2)
[2]杜曉利.走向兒童文化[J].教育科學,2001(8).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