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原
(吉林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淺析文化適應模式對英語教學的啟發
周 原
(吉林大學 吉林 長春 130000)
自改革開放以來,英語教學已經成為大學課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我們的教學仍然很大程度上注重的是語言形式,而相對的忽視語言的交際運用能力,從而導致學生們雖然掌握了較好的英語語言基礎,卻在語言交際和運用能力上顯得相對薄弱。本文基于舒曼的文化適應模式理論,分析并探討了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更好的通過跨文化交際、心理因素等外界因素來促進英語學習。
文化適應模式;大學英語教學;啟發
隨著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第二語言的習得也逐漸變得越來越重要。英語,作為全球通用的語言,它的習得自然是重中之重。自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大多數的孩子,從很小就開始接受英語的學習。然而,隨著英語教學的發展,我們發現,不同的英語學習者之間,在語言習得速度與效率上也存在上顯著的差異。那么,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呢?我們又該如何去更好的幫助學習者們,提高英語學習的速度和效率呢?
2.1 文化適應模式理論的提出
文化適應模式理論由舒曼在1978年首次提出。舒曼通過對當時在美國學習英語的,一名33歲的哥斯達黎加人的案列研究發現,這名哥斯達黎加人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了以下幾種現象,如這名學習者習慣使用簡化的英語形式,又或者在使用疑問句的時候幾乎從不使用助動詞。除此之外,舒曼還發現,之所以這名學習者在某些英語語法學習上掌握較好,也是主要因為學習者本身母語有類似或相同的語言現象。因此,舒曼認為,這名學習者在語言習得的早期階段便出現了洋涇浜化,又或者可以稱之為僵化現象。
通過對這個案列的分析以及后續的輔助研究,舒曼認為,“在第二語言習得中,這種洋涇浜化現象的出現,主要是因為學習者沒有成功的適應目標語群體,不愿意又或者是不能夠適應目標語的文化。”由此,舒曼便提出了文化適應理論。
2.2 文化適應的四個階段
1980年,布朗將第二語言習得中的文化適應劃分為了四個階段:剛開始接觸新文化時的開心、興奮與幸福階段;文化震驚階段;逐漸得到舒緩的階段;以及最后的對新文化產生適應甚至被同化的階段。
同時,布朗認為,“相對于成年人而言,兒童能更早地完成文化適應的各個階段。這主要是由于兒童本身受到了母語語言的束縛較小,對母語文化的意識程度較低,以及在社會等方面受到的限制較小。”
2.3 文化適應模式中的社會距離
在舒曼的文化適應理論中,社會距離是導致第二語言學習者不能夠很好的完成文化適應的一個重要因素。社會距離主要是指學習者群體與目標語群體之間的地位差異和學習容納與接受程度。而影響這種社會距離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幾種:
(1)社會地位:指學習者群體與目標與群體在政治、經濟、技術等地位上是否平等,是否相同或相近。學習者群體與目標與群體之間的社會地位越相近或相同,學習者第二語言習得的效率和文化適應的程度越好。
(2)結合方式:指學習者是選擇被目標語文化同化,還是在某種程度上堅持著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某些價值觀念等;又或者是既在目標語群體中選擇被同化的,然而在母語群體中堅持自己文化方式。
(3)封閉性:指學習者群體與目標語群體被各自學校、醫院等社會設施隔離的程度。
(4)凝聚性:指學習者以圈內交往還是圈際交往為主。
(5)學習者群體規模。學習者的群體規模越小,文化適應的程度越高;反之,則越低。
(6)文化相似性:指學習者群體與目標語群體之間的文化相似程度。兩種文化的相似程度越高,學習者的第二語言習得越容易。
(7)態度:指學習者對于目標語學習的自身態度。
(8)打算居住的時間:指學習者打算在目標語群體中間居住的時間長短。
2.4 文化適應模式中的心理距離
舒曼的文化適應理論指出,除了社會距離以外,心理距離也是影響學習者第二語言習得速度與效率的另一個重要方面。而且舒曼認為,“社會距離的影響是要優先于心理距離的影響的。”這里的心理距離主要是指語言學習者自身對目標語、目標語文化以及目標語群體的主觀心理感受以及適應情況。它主要受以下幾個因素影響:
(1)語言震驚:指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目標語后,使用目標語時所產生的“不敢說”“不知道說”等害怕、恐懼、慌張等情況。
(2)文化震驚:指學習者在接觸到目標語文化后,因為不適應或者不喜歡等導致的焦慮、不安、不舒服甚至失落感。
(3)動機:指學習者自身學習目標語的動機,如升學、工作、興趣等。
(4)自我透性:指學習者自身母語的掌握、僵化程度,以及自我母語的保護意識。對自我語言僵化程度越高,保護意識越強,就對外語的抵觸情緒越高,從而自我透性也就越弱,就越不容易掌握和習得外語。
在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這兩方面影響因素上,舒曼認為前者的作用和影響力更大、更明顯,且心理距離主要是在社會距離對文化適應不構成重大影響時才開始發揮作用。
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如何有效提高學生們的學習效率,一直是廣大學者們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當前,我國主要的英語教學,仍然以課堂教學為主。而這種教學模式,在諸多方面都存在較為明顯的弊端。
在舒曼的文化適應理論中,對于我們如何有效提高第二語言習得的效率提出并不能很好促進文化適應在舒曼的文化適應理論則給我們提供了許多非常好的啟發:
3.1 社會距離角度的啟發
(1)增加國際間合作交流項目。為了更好的縮短學習者群體和目標語群體之間的社會距離,更加廣泛的建立國際間學校的合作交流項目,是非常好的一種方式。
(2)減少國際間學校交流合作項目的團體大小。為了更好的進行跨國界的,校際交流項目,現在一般都以小群體的形式進行交流。然而,學習者群體的規模大小對學習者文化適應的影響是負相關的。所以,適當減少合作交流項目的團體人數,改為增加批次是在某種程度上對增進學習者第二語言習得效率有很大作用。
(3)適當延長國際間學校交流合作項目的時間。按照舒曼所說的,學習者在目標語群體中打算居住的時間越長,文化適應的效果越好。然而,現實情況中的國際交流項目,一般都只是出于學習目的。因此,打算居留的時間長短一般差異不達。但是,我們可以適當延長合作項目的時間,從而在某種意義上促進文化適應。
(4)引導學習者態度的積極轉變。學習者的態度對于第二語言習得的效率影響甚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合理采用方法引導學習者態度上的積極轉變是非常有必要的。
(5)增加文化旁白。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加入文化旁白,對目標語的文化進行細節補充和解釋,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更好幫助語言學習者掌握第二語言的。甚至可以更好的激發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習者更主動的參與到學習中來。
3.2 心理距離角度的啟發
(1)適當忽略學生的小錯誤,轉為鼓勵學生多說。在英語課堂的教學中,可以適當忽略學生的一些簡單的小錯誤,將這些小錯誤集中起來反饋給同學們。另一方面,該糾錯為鼓勵,從而更好的讓學生們使用第二語言,促進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
(2)結合動機來制定教學計劃。老師可以在教學正式開始之前,先認真了解學生們學習英語的主要動機,并將動機歸類。從而,根據學生們的主要動機進行教學計劃的制定。這樣,學生們自然能擁有更加積極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綜上所述,隨著改革開放以及全球化的日益深化,我們第二語言習得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在這個大的背景下,找到有效提高學習者學習效率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舒曼的文化適應理論,主要從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兩個方面,闡述了影響第二語言習得效率的主要原因。并且,通過對這些主要原因的研究和分析,我們發現了一些促進英語學習者效率的,相對可行的教學改進方案,包括增加國際間學校交流合作項目,引導學生們進行積極的態度轉變,以及結合學習者學習動機來制定教學計劃等等。
[1] 曹玉琴.文化適應模式理論對綜合英語教學的啟示[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3):103-105
[2] 李國成.John.Schumann的文化適應理論與我國中學英語教學[J].中國科技信息,2007(17):242-243
[3] 許菊.文化適應模式理論述評[J].外語教學,2000(3):9-13
[4] 徐鵬.論文化適應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3(3):99-100
[5] 武英杰,張玉雙.文化適應理論給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赤峰學院學報,2010(4):192-193
[6] 張麗君.淺析文化適應模式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教育教法探究與實踐,2015(8):181-182
周原(1993-),男,漢族,湘,在讀碩士,吉林大學,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H319
A
1672-5832(2016)05-008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