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俐娟
“V1著V2”結構淺議——從“小三角”理論角度考察
龐俐娟
“V1著V2”結構是現代漢語中很常見并且富有特色的一種短語結構,但目前對于該結構的研究還沒有十分深入。本文將從邢福義先生提出的“兩個三角”理論中的“小三角”角度出發,對這一結構進行簡單剖析和初步歸納,旨在尋找其獨特的語法、語義、語用價值,以豐富對于這一結構的研究和認識。文中描寫了“V1著V2”的語法表現形式,發現“V1著V2”結構具有持續性、具體性的語義特征,最后通過與“V1V1V2”結構相比,得到“V1著V2”在音律、語義上的語用價值,并得出“著”在這一結構中的強制與突顯作用。
小三角 語法結構 語義特點 語用價值
本文討論的“V1著V2”結構指的是兩個不同的動詞性成分通過添加時態助詞“著”而形成的一個連動短語,前一個動詞性成分記為V1,后一個動詞性成分則記為V2。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指的“V1”和“V2”都是由同一主語發出的動作,也就是說,V1和V2必須是關涉同一主語,這是本文對這一結構進行討論的前提。
本文從頭到尾貫穿的一條主線是邢福義先生提出的“兩個三角”理論,“兩個三角”即“大三角”和“小三角”,“大三角”的含義是指由普通話、現代漢語方言、古代漢語所組成的整體結構;“小三角”指的是語言現象自身的語表—語里—語值三位一體的構成關系,是語法、語義、語用相輔相成的語言規律。本文試從“小三角”語表—語里—語值的角度,來考察“V1著V2”結構在現代漢語中的地位與作用,進一步揭開其神秘的面紗,探索這一結構的語法構成、語義表達和語用價值。
(一)V1和V2的語法構成成分
最易充當V1和V2的語法構成成分是動詞,主要有兩大類:具體行為義動詞和抽象義動詞,其中具體行為義動詞又包括動態動詞和靜態動詞兩類。
動態動詞指的是動作性強烈的動詞,動詞表示的動作帶有明顯的過程性,這一類動詞所表示的動作,其動作起點和動作終點可以被清楚地感知到,起點和終點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它所反映的是運動變化的動作。動態動詞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1、瞬間動詞
瞬間動詞所表示的行為或者運動變化都是一發生就轉瞬即逝的動作或者變化。這一行為動作可以重復進行。“跳”是一個典型的瞬間動詞,動作的發生和結束之間的距離很小,時長很短。
2、活動動詞
活動動詞所表示的動作行為或者變化具有一定的可持續性,可以持續進行,但是總要結束的動詞,這類詞雖然可持續,但是動作的起點和終點還是可以預見的,不是不可知的。動作起點和終點之間的距離是可以測量的,距離的長度和時長較瞬間動詞略長。“吃、喝”等詞就是這一類的代表。
3、過程動詞
過程動詞指的是動作行為有一定的過程,過程是一個逐步過渡的階段,常常表示一個動作正在進行,過程動詞與活動動詞的不同點是過程動詞的起點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終點卻不夠明顯。但是終點不夠明顯不是說沒有終點,進行的變化總會結束。這一類動詞起點和終點之家的距離較長。“長、變”等是這類動詞。
另一類靜態動詞指的是動作性不明顯或者并不發生動作的動詞,靜態動詞不表示運動變化,而是表示動作的性狀和存在狀態。靜態動詞的動作,起點和終點沒有明晰的界限,很難判斷出起點和終點尤其是終點的截止在何時。
(二)V1和V2的不同語法表現
1、V2只能允許具體動作性動詞進入
這一點已經如上所述,究其原因,這與V1、V2不同的語法作用和語法位置有關。在“V1著V2”結構中,V1和V2的動作發出者都是人,但是由于V1所處的語法位置在“著”前,致使V1的語法角色更接近一個修飾語,而不是動語;相反,V2所處的語法位置則正是動語的位置,在整個“V1著V2”結構最易充當謂語的語言環境下,V2成為了整個“V1著V2”結構的中心點,其性質更加接近動語。這也是為何V2不能由抽象義動詞充當的原因。
2、V2不僅可以是詞,還可以是短語
“V1著V2”中,V1常常是由單音節的動詞充當,雙音節或者多音節的動詞很少能夠進入V1,但是V2的形式卻百變多樣,不僅單音節、雙音節、多音節的動詞可以進入,動詞短語也可以合法進入。如下:
①她賴著不走,在門市等著呢。(張秉春《辦公室的故事》)
②宮崎叫著想掙脫開,但他掙不開決心要死的人的臂膀……(葉楠《花之殤》)
V2——“不走”是狀中短語,“想掙脫開”是動賓短語。
綜上所述,V2的語法成分可以且往往比V1復雜,V2常常是由動詞添加附著成分或者由動詞短語充當的,光桿動詞充當V2的概率遠小于復雜成分;V1卻恰恰相反,V1的語法位置更易接受光桿動詞進入。
(一)持續性
V1和V2兩個動詞由動態助詞“著”黏附在一起,“著”是現代漢語中表示動作持續的典型標志,因此“V1著V2”整個結構所具有的最明顯的語義特征就是——持續性。
不管V1、V2是何語法成分,若要合法地進入“V1著V2”結構,就要滿足動態助詞“著”對于動詞持續性的要求,否則就是非法組合。因此,V1、V2的最基本的語義特征就是具有持續性,非持續性動詞不可進入這一結構。
如:*死著說
顯然是一個不合法、語義不通的短語組合。
(二)具體性
V1和V2中都可以進入具體性動作義動詞,但V1同時也可以由抽象義的動詞充當,如:
笑著說(具體義動詞)
輪流著吃(抽象義動詞)
V2只能由具體動作性動詞成分來充當,如上兩例中的“說、吃”,因此確切地說,具體性主要是針對V2而言。當V1由抽象義的動詞充當時,V1的行為動作義非常微弱,但是V2卻始終是表示具體動作義的動詞成分。試比較:
輪流著讀書
V1——輪流是個抽象的動作動詞,V2——讀書是個具體的動作動詞。而V2是“V1著V2”結構的核心部分,因此V2所具有的具體性也就是整個“V1著V2”結構所具有的語義特性。“V1著V2”結構在句中經常充當的句子成分是謂語,因此“V1著V2”結構在句中的具體語義體現往往是人發出的具體動作和行為,是動作和行為的持續或者結果。
(一)節律上的價值
V1常為單音節的光桿動詞,V2更多情況下則由復雜動詞性成分構成,因此V2在音節數量上要多于V1。
再從“V1著V2”結構整體上觀察,“V1著V2”結構中蘊含兩個不同的動詞成分,并且這一前一后兩個動詞成分由“著”系聯在一起,與其他同樣含有兩個不同動詞成分的句子相比,含有“V1著V2”結構的句子顯得十分緊湊、簡潔,“V1著V2”結構可以用較短的句子成分對語義做出同樣的表達,如:
她笑著說:“你來晚了。”
她笑了,說道:“你來晚了。”
同樣的語義傳遞,前者比后者在結構上緊湊了很多,也簡潔了很多,傳遞給讀者同樣的信息內容的同時,降低了閱讀量,也減少了讀者的閱讀負擔。
(二)“V1著V2”語義上的價值
“V1著V2”結構與句中含有兩個不同動詞成分的句子相比,具有緊湊、簡潔的語義特點,并且與“V1V1V2”結構相比,也具有不同的語義表達功能,“V1著V2”結構表義更為豐富。為何現代漢語中已有“V1V1V2”結構,還需要“V1著V2”結構的存在呢?黑格爾曾經說過,存在即合理。既然“V1著V2”結構存在且常見于現代漢語中,說明其一定具有與眾不同的語用價值。
試較:笑著說(“V1著V2”結構)
笑笑說(“V1V1V2”結構)
“V1V1V2”結構是由動詞重疊再附加另一個動詞構成的動詞疊結結構,結構中的動詞組合情況是V1先重疊再聯結V2。
首先從宏觀結構上對這兩個結構進行觀察,可以清楚地發現,相同之處是都含有V2,而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一個是“V1著”,另一個是“V1V1”。“V1著”是動詞附加動態助詞“著”形成的,因此表示的語義是動作的持續進行或者持續保持;“V1V1”則是由一個動詞重疊而成,動詞重疊所表達的語義是量小、嘗試、時短。一個是動作的持續進行或者持續保持,一個是動作的量小或者時短,二者最顯著的語義區別在于動作進行過程的延長還是短暫,這就是二者最大的區別所在。
(三)“著”的強制與突顯作用
對于“V1著V2”結構的句法結構關系,學界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連動,另一種是偏正。前面提到本文將這一結構視為連動短語,但是有的學者將“V1著V2”結構看作是偏正結構而非連動結構,這是由于雖然在語法結構上來講,V1和V2是并列的兩個動詞成分,構成連動結構,但是從語義方面來看,V1更像是V2的修飾成分,像是作V2的狀語成分,所以有學者認為這一結構是偏正的狀中結構也是有理有據的。例如:
輪流著背誦
輪流地背誦
通過以上兩個短語,可以更加明顯地對比出V1對于V2所起的語義作用,V1的修飾功能不言而喻。
“V1著V2”結構之所以存在這種雙重性的性質,是由于動態助詞“著”的存在,使V1和V2之間發生了變化。本應是連動結構的“V1V2”由于“著”的存在而具有了或連動或偏正的爭議。
綜上所述,是從“小三角”——語表、語里、語值視角考察下“V1著V2”結構的各種表現,其中討論V1和V2的語法構成和特點,分析了“V1著V2”結構整體的語義特征和具有這些特征的原因,最后通過與其他類似語言結構的對比說明了“V1著V2”結構的獨特語用價值和存在意義。
“V1著V2”結構是漢語中常見并且富有特色的一個短語結構,但是對于這一結構的研究,目前并沒有像其他語言現象的研究那么深入和透徹,本文只是對這一結構進行了簡單的分析和初步的總結,文中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指正和批評,也希望能夠為更多的研究者提供一條新的研究思路和角度,今后筆者也會在學習中繼續關注對“V1著V2”結構的研究和探索。
[1]邢福義.邢福義自選集[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308~310.
[2]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0~31.
[3]陸儉明,沈陽.漢語和漢語研究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92~94.
[4]鄭貴友.現代漢語語用價值之考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7(5):98~102.
[5]鄭貴友.說“X歸X,Y歸Y”[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9(2):53~63.
[6]邢福義.現代漢語語法研究的兩個“三角”[J].云夢學刊,1990(1):45~51.
[7]邢福義.“NN地V”結構[J].語法研究和探索(四),1988(9):54~62.
[8]侯友蘭,徐陽春.“V1著V1著……V2……”句式語法語義分析[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2(5):36~40.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