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娟
論中學語文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思想
王秀娟
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因此語文課程承擔了傳承民族文化的重任。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滲透傳統文化思想,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中學語文 傳統文化 教育教學
所謂傳統文化,是指由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歷史遺產,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漢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文學藝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形式,倫理哲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五千年的文明史,養育了中華民族極其豐富而又瑰麗輝煌的傳統文化。語文作為中學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承擔著弘揚民族文化,展現傳統文化魅力的重任。中學語文教師要注意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思想,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
古代詩詞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具有獨特的音韻,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通過學習古代詩詞,我們既可以感受到文人墨客指點江山的雄心壯志,也能體會到解甲歸田,悠然見南山的與世無爭,還能在字里行間感受到祖國的大好河山、風俗人情。教師應將古詩詞教學作為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措施,從古詩詞中挖掘傳統文化的魅力,讓學生通過誦讀優美的詩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教師在講解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時,讓學生結合自己對春天的感受,去體會詩人詞句中描寫的“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的美麗意境。
陳建民先生在《中國語言和中國社會》一書中說到:“文化的創造離不開語言,語言的變化和發展也往往離不開文化的變化和發展[1]。”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大部分漢字由形旁和聲旁組成,從字形構成到語言的結構系統以及語言手段運用的方法都反映出漢民族的文化特點,因此,在講解過程中我們可以很好的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比如“羊”字旁,在古代“羊在六畜主給膳”禮俗的影響下,大部分“羊”字旁的字在價值觀和審美觀方面都是褒義的,如善、鮮、祥、美等。又如“貝”字旁,在還沒有出現金銀這些等價物時,人們是用貝殼來代表財物。因此很多有“貝”字旁的字,都是與金錢有關,如:貸、賒、賠、賞等。通過字形去理解字義,理解了字義又能反過來鞏固字形。在教學中,教師如果能結合傳統文化將常用的一百多個偏旁部首有目的的介紹給學生,不僅讓學生學習到了傳統文化,也會對學生漢語字詞的學習產生極大的好處。
文化經典是傳統文化中最精華的內容之一,也是和語文教學結合得最為緊密的部分,中學語文教材上就有很多課文選自文化經典著作。然而,現在的中學生特別追求快餐文化,在流行文化的種種誘惑面前,中學生卻將傳統文化經典丟棄在了一旁。面對這個問題,莫言如此說道:“中國的傳統文化里面包含了很多豐富的幻想成分,你肯定看過《西游記》,也肯定看過《封神演義》這些小說,比如《封神演義》里面的千里眼、順風耳、天聽、地聽,都在我們現代科學里面可以找到對應的東西,所以幻想不僅是國外才有,中國也很豐富[2]。”從莫言的話中,我們不難看出,傳統文化中不僅有美德精神的說教,也有充滿趣味的名人故事、神幻傳說,重要的是對學生的閱讀進行引導,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語文老師可以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探究適合自己的引導方法。從教學中讓學生看到中華民族在大地上探索人性存在方式的輝煌努力和豐厚積淀,還可以開設中國文學與傳統文化的選修課程,對學生閱讀加以引導,使學生在閱讀文化經典中認識自己的傳統文化,讓中學生為自己的傳統文化而感到自豪。
我們認識到了傳統文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積極探索了應對傳統文化缺失的出路,新課標和新課改在全國各地實施。但是面對這個神圣的使命,我們不得不反問一下自己:我們的教師自身具備這種文化底蘊嗎?從教師隊伍的現狀來看,青年逐漸成為了教師隊伍的主體。然而他們的工作經歷有限,對于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知識的經驗往往知之不多。而且,現在語文教師隊伍的主體——青年教師本身就是在應試教育中成長的,他們在學校教育中所接受的傳統文化教育就不多,自身的傳統文化底蘊說不上深厚,在平時生活中,也很少花時間對傳統文化、古典文學進行學習。對于《大學》《中庸》《禮記》《尚書》這類書籍,我們的教師也一般興趣不大。除了課本上有所涉及,幾乎不會再給學生多余的講授……這些都極容易致使母語教學應有的本色和本真淡出,導致語文課堂語文味不足,缺乏文化底蘊。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不僅僅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也應該是文化的繼承者、實踐者和傳播者。一個中學生心目中的人文精神、傳統文化往往折射在他的語文教師的氣質修養、文化底蘊上,語文教師若能充滿激情、如數家珍地向學生介紹這些精神資源,學生一定會深深折服并進入閱讀的自覺狀態。因此,在傳統文化傳承這一歷史使命面前,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有著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自發地加強自身的傳統文化修養,古典文學修養,承擔傳統文化傳承這一偉大重任。
[1]陳建民.中國語言和中國社會[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9.
[2]朱玲.莫言:幻想,在中國也很豐富[Ol].搜狐讀書,第二十屆全國圖書博覽會,2010 (4).http://book.sohu. com/20100426/n271767460.shtml.
(作者單位:河北唐山市路北區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