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 玥
翻譯策略的語境和方向
鮮 玥
翻譯作為推動文化發展最為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其實用性是翻譯的基本要求,因此,本文通過分析翻譯策略的語境,聯系實際,提出了翻譯策略的發展方向,旨在為我國翻譯事業的發展提出一點思考。
翻譯策略 語境分析 方向研究
成功的翻譯不僅要對翻譯詞匯進行準確地把握,同時還要注重對社會文化以及歷史文化的分析,只有在對文章的翻譯過程中,立足于寫作時代的特點,才能更好地表達出原文的含義。
(一)社會文化語境分析
翻譯作為一種語言的轉換活動,是對文字的加工與再現,隨著文化的交融程度逐漸深入,翻譯也要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重視對于文化的分析,尤其是社會文化,在對文字進行翻譯的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社會文化的差異性,社會文化是由一個國家、一個制度衍生出來的,人們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一套自有的表達方式與行為習慣,文化的價值也在社會生活中予以體現,如東方注重情感上對自我的約束,而西方更看重情感上真實的表達,這正是基于社會文化差異所導致的。成功的翻譯不僅要用詞上的準確,同時也要對社會文化做出一定的理解和分析[1]。
(二)語言文化語境分析
翻譯策略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直譯”,一種是“意譯”,而翻譯的原則是信、達、雅。無論哪種翻譯方式,其根本目的是使譯文與原文實現文字轉換與情感遷移,但是由于語言文化存在明顯的差異,一些用詞在翻譯的過程中找尋不到與之相對應的詞匯,容易使得文章表達的含義出現偏差,同時,由于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許多詞匯都具有深層的含義,在對中文進行翻譯的時候,更要注重詞匯的深層含義,避免引起誤解,在具體的翻譯過程中,譯者必須要靈活的選擇翻譯形式,實現文字內涵上的轉換。
(三)歷史文化語境分析
由歷史文化產生的詞匯是翻譯的難點,如中國的詩詞與諺語,西方國家的俚語等,歷史文化的積淀形成了一個民族的靈魂,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注重保留歷史文化的特點,在翻譯的過程中,對具有鮮明的政治傾向與本土文化的文章,不能依照于傳統的翻譯策略,而是要充分分析歷史文化語境,許多代名詞如果不側重進行分析,容易使文章的整體內容與結構失去靈魂,因此,翻譯在實現文字轉換功能的前提下,要為文章注入色彩,保證其結構上的豐富與內容上的豐滿,了解并加以靈活運用歷史文化是有效的策略之一[2]。
(一)要注重語料加工
翻譯文體主要由語言形式和文學敘事兩個部分組成,對于文章采用多層次進行翻譯是目前翻譯策略主要的發展方向,不僅要重視對于原文含義的保留,同時也要在譯文中增加原創的力度,使譯文同樣具有時代意義,因此,翻譯要注重語料加工,靈活的運用翻譯方法,不僅能夠有效地避免翻譯文本內容的空洞化,同時也能夠有效地增強譯文的表現能力,盡管這種翻譯方式增加了翻譯工作的難度,同時也要求了翻譯工作者自身的文化素養,但是,隨著人們對于文化的渴求,只有成功的翻譯才能促進文化的交融,才能實現文化的“引進來”和“走出去”。
(二)要注重語句對應
語句對應模式最為明顯的體現就是英漢互譯。由于英文語句的結構與中文的語句結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在英漢互譯的過程中,語句對應出現的頻率相當高,由于參照于原文的語句,能夠使譯文在翻譯的過程中,更容易把握文章的結構,保證譯文的連貫性與完整性。因此,語句對應成為當前翻譯策略發展的主要方向之一,與語句對應模式相對立的是拆句對應,在除英語以外的翻譯活動中,由于語言習慣上的不同,如果采用拆句對應的模式,極容易造成讀者的不適應感,也增加了文章閱讀的難度,因此,要根據文章原文的實際情況采用合理的翻譯方式進行翻譯,盡可能的保留文章的內在含義[3]。
(三)要注重敘事視角
敘事視角在翻譯的過程中,多是依靠人稱代詞的轉換來實現的,基于翻譯文本的特征,人稱代詞的轉換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在人稱代詞的翻譯過程中,基于語言上的習慣,通常有對應、明示、添加、刪去四種方式,明示和添加是增強敘事視角的兩種常見的手段,增強敘事視角可以有助于突顯文章的情緒,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而減低文章敘事視角,可以從側面反映出文章人物的內心活動,使人物的心理情境得到完整的表達,因此,在對文章進行翻譯時,要注重對于敘事視角的增強和減低,通過視角的切換,來使文章的表達更加生動和具體。
綜上所述,翻譯不僅要注重語料的加工、語句的對應,同時還要根據文章的內容和結構靈活的轉換敘事視角,達到增加人物性格的目的,隨著全球文化不斷的交融和促進,成功的翻譯不僅能促進與國際文化的交融力度,同時還能夠提升國家的文化實力。
[1]王巍巍,李德超.漢英交替傳譯策略使用特征——基于有聲思維法的學生譯員與職業譯員對比研究[J].中國翻譯,2015,02(06):41~47,129.
[2]朱曉敏,曾國秀.現代漢語政治文本的隱喻模式及其翻譯策略——一項基于漢英政治文本平行語料庫的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3,01(05):82~86,128.
[3]王穎頻,滕碩.順應論視角下網絡雙語展示中文化特色詞匯的翻譯研究——以”中德文化網”為例[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2(06):163~169.
(作者單位:西南石油大學(成都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