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聰
新形勢下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路徑探析
顧 聰
高校大學生作為未來國家事業發展的主力軍,對其進行生態文明觀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當前,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還存在一些不足,高校應當充分發揮其優勢,利用各種有效形式和資源進行教育,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
大學生 生態文明觀教育 路徑
(一)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讓保護生態、保護自然的思想理念能夠深入人們內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格局的實現夯實理論基礎。同時,作為國家未來發展的主要力量,大學生既承載著社會的期望,又肩負著民族復興的重任,其自身所具備的知識水平、道德涵養、先進觀念等優勢都為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順利進行發揮著重要作用。毫不夸張地說,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
(二)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是改變當前生態形勢的客觀要求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普遍提升,但與此同時,環境和生態問題也隨之而來。同樣地,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其發展成果是建立在犧牲環境的基礎之上的。因此,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實現轉型,以建設新型綠色環保的新的生產模式取代以往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獲取經濟效益的生產方式。這就要求從大學生著手,促進大學生生態文明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三)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馬克思恩格斯為人類設定的最崇高的理想境界就是“人的全面發展”,這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標。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需在生態文明教育方針路線的基礎上,努力培養出道德高尚、德性優良的人才,使大學生不僅學習和掌握專業知識及技能,而且能在生態文明知識的鉆研下不斷推陳出新,實現自我發展。
(一)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方式單一
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的推行,我們既應當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更應當開辟更多路徑和手段,通過學生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提升其生態文明觀意識。然而,在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之下,我國高校當前的生態文明觀教育還是集中于課堂教學,方式極其有限和單一,學生雖然接受了理論知識的教育,但對生態文明的感性認識十分缺乏,其學習的積極性也同樣受到影響,對生態文明觀教育成效的取得起了阻礙作用。
(二)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內容缺乏
生態文明觀教育,既包含對學生開展的生態文明認知教育,同時還應包括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自然觀、倫理觀、價值觀、審美觀、消費觀、法治觀等教育在內的生態文明觀教育。縱觀目前的高校,很難找到一本正式的、專門的關于生態文明的教材。并且,關于生態文明所開設的選修課,也僅僅停留在生態文明的常識教育上,并未將全部的生態文明觀教育內容納入其中,更未形成一個系統的學科教育體系。
(三)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缺乏實踐
由于教育目標不夠明確,從而導致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在高校大學生的生態文明觀教育過程中相當普遍,能夠熟練掌握環境知識和技能的學生鳳毛麟角,要將其運用到實踐中的可能性就更加微乎其微。生態文明相關的實踐活動不僅是培養大學生的生態環保意識,也是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的重要路徑。但是,目前大學生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大多數都流于形式和表面,很多實踐活動也局限于單一的課外考察或社團活動。
(一)以多樣化的形式推進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
要想實現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形式的多樣化,需做到:第一,努力擺脫空洞的理論式說教,將說教轉化為以情動人,將生態文明觀教育還原為實際生活中的典型人物事跡,教育和感召大學生,使生態文明意識滲透到每個人的內心。第二,克服填鴨式灌輸的教學方法,將理論灌輸轉變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事件。第三,將課堂的封閉講授轉化為開放性實踐,在實踐活動中學習生態文明知識。
(二)不斷完善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的教學內容
生態文明觀教育的內容廣泛,既包含生態學、環境學、生物學等專業學科,同時也包括生態理論學、生態美學、生態哲學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內容。因而,這就要求生態文明觀教育必須有相應的課程設置和課程體系作支撐。除此之外,我們還應學會依照社會的變化不斷改善生態文明觀教育內容,將不斷變化的生態環境與我國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相結合,進一步完善其教學內容。
(三)搭建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的實踐平臺
為大學生生態文明觀教育搭建實踐活動的平臺,首先應建立一個生態文明觀教育基地,在實現和諧校園的基礎上,培養出更多的創新能力與實踐應用能力兼備,并具備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的學生和教師,使之對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較好的生態文明意識。與此同時,大學生生態科研水平也有待提高,高校應組織大學生進行相關的科研活動,在深化專業知識基礎上,提升大學生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美德。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劉必春.對大學生進行生態文明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7).
(作者單位:江西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