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 云
探索廣告設計教學中的新思路
揭 云
信息時代的到來,迫使信息成為了時代的主體,而如何傳播信息和處理信息則成為了當今時代各個行業的主要研究問題,廣告傳媒更是如此。至今為止,我們走入21世紀信息時代已經有十幾個年頭了,廣告傳媒已經在社會各行業中普遍運用,然而今后的廣告業到底會如何發展?將來的廣告信息會如何更好的傳播?我們對此可能無法做出回答,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我們對廣告人才的教育探索和研究的步伐會穩定和諧的走下去。傳媒教育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和人才密集的高技術學術領域,同時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廣告傳媒教育下的人才直接影響著市場經濟的發展。
廣告學教育 人才培養 廣告傳媒 廣告設計
隨著信息時代更深入的發展,我們的社會需要的是更多的高科技技術以及會操控和使用這些技術的人才;需要更多可以促進和導向性的全新理念。然而就在不久前,我們許多教育人士還把廣告學歸于美學下面的一個分支,很顯然這些思想已經被當今市場所否定。這種原本就不完善思想是現今眾多師生的枷鎖。它將引導著多數設計師在面對不同行業需求時缺少立場,缺少站在企業的立場進行思考,缺少站在消費者需求的立場進行思考,更缺少對信息時代中何為競爭力的思考。一味地講究美感,這毫無疑問就是一種束縛,也是一種淘汰。
我很贊成一種說法:“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實際上現今大部分廣告學教育者都不贊同用傳統的美學也就是所謂的“大美術”來進行教學。
傳統美學是不能主導整個廣告設計學的,一個優秀的廣告設計師并不排斥傳統美學,但也不能完全地用傳統美學來進行設計。因為我們所研究的不僅僅是為好看,最重要的是我們所設計的作品是否能體現當今的時代感。好的作品更應該具有預見未來和控制未來發展的趨勢,而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對時代感元素進行收集的,這是一種信息的收集,敏銳的嗅覺和思維成為收集過程中的主體。
現今人才市場需求就是最好的實踐證明,僅僅用傳統美學的方法來培養廣告設計師是失敗的,但是我們仍然可以看到許多大學還在用傳統的美學教育來訓練廣告設計人。市場需要更具專業和戰斗力的人才,改變這個現狀,建立起屬于廣告人自己的教學體系。例如:對于色彩來說我們需要的不光是現實中可以見到的,還需要了解和運用電子色彩的屬性,以及色彩本身所具備的信息。
廣告設計的教學目的在于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有宏觀把握能力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專業設計人才。
(1)觀察能力,觀察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收集和處理信息,并建立一個良好的自我學習功能。要求學生與人交流、遇事處事都細致入微。
(2)整體能力,整體能力的培養,主要是引導學生建立一個積極向上的協作觀念,掌握總體運作程序。正確處理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3)創造能力,創造能力是對現代創新理念的運用和打破傳統觀念的能力。利用現實中的實物進行擴展的想象和合理的邏輯思維。高度的提煉、整合信息并具有預見性。
(4)表現能力,表現能力在于文字和語言的表達。論述自己的觀點;傳播自己的理念,一方面抓住所需要的信息,一方面加工、處理和表現信息的能力。
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合理安排課堂教學、研討教學、素材收集、模擬實戰、組隊協作。
(1)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主要是基本理論的講授,基本理論的講授主要是解決學生在廣告設計理念和具體的操作方式上的各種問題。而這些問題通常帶有一種規律性,這就需要教育者對其思想起到一種良性指導,從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2)研討教學,研討教學主要以討論和研究具體問題的授課,把學生在設計中遇到的問題拿到課堂與多數學生一起討論并解決,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深度思考,同時可以彌補課堂籠統教學的不足。為廣告設計實戰訓練奠定基礎。
(3)素材收集,素材收集主要是感受、發現和收集現代設計元素的授課,應明確地告訴學生應如何辨別現代化設計元素,使學生能更好使用現代設計元素。此授課過程不一定要在課堂可以走出課堂,甚至可以在平時的日常生活與學生交流、交談中進行授課。
(4)模擬實戰,模擬實戰是對學生走向社會之前的一個模擬實戰教學,學生選擇自己創意設計的商品,有目的地進行元素的收集并自始至終的貫穿、研究一類或一種產品專題,在行業的特性基礎上進行創意設計。在這一過程中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應當當作一個項目來做。
(5)組隊協作,組隊協作是學生在模擬實戰時的一種教學方法,分組協作是針對較為復雜的設計程序而采取的講學方法,確定目標和要求,組織學生分組進行研討、調研等實踐行動,每個小組類似一個公司,各負其責。
以上五種教學方法是一個整體,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教學需要結合起來,靈活運用。
如何用有效的方法和模式來培養廣告設計人,這本身就需要創新,然而“新”與“舊”并非是對立關系,而應該是發展的關系,“新”的創意是從“舊”的規則中發展出來的,就像傳統美學與信息時代的電子技術一樣。蘇軾曾說過:“創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亦是如此。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揭云(1978-),男,江西南昌人,講師,研究方向:大眾傳播學、教育學。